Delphi Digital 研究员: Blur 不是 OpenSea 杀手
看到很多关于@blur_io 如何吞噬 OpenSea / Blur 拥有最好的产品 / @opensea 将会变成 0
我不这么想。许多论点是有缺陷的。
原因如下:
顺便说一句,我非常尊重@blur_io 和@PacmanBlur 的执行能力。他们在短短几个月内从一无所有变成了英雄。
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通过钢铁侠反击来平衡 CT 的观点
让我们从一个思维实验开始。
如果一个合理构建的市场启动了流动性池,提供了更好的上架 / 竞标 NFT 的激励,并悬挂了未来的空投,你会:
A.继续使用 Blur 进行交易?
B.转向新的市场?
我属于 (B) 类,我敢说还有很多其他人
我愿意牺牲 10 - 20% 的用户体验来换取更高的潜在回报。
交易员和做市商本质上就是唯利是图的资本。
2022 年已经向我们表明,NFT 市场的竞争护城河比我们想象的要浅得多。
转换成本很低。留住用户是很困难的:哪里有奖励,他们就去哪里。
Blur 鼓励流动性而不是交易量:避免困扰其他市场的虚假交易量。
虽然这是真实的用法,但它也是短暂的。
DeFi 告诉我们,通过 LP 挖矿奖励放弃所有权是昂贵的,而且通常是不可持续的。
关于@blur_io 体积是@opensea 的 10 倍的讨论很多。其竞标池 TVL 在 ATH。在我看来,这是嘈杂的数据,受到代币激励的严重影响。很难解释。 (h/t @hildobby_)
流量和用户增长成为头条新闻,但真正需要考虑的重要业务指标是:
CAC
LTV ->取决于 Blur 的收益模式,目前还不清楚
用户留存率
Blur 是否实现了「产品 - 市场匹配」?
也许吧,但让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市场」。
这并不是整个 NFT 市场。它是专业交易员和 NFT 鲸鱼的特定受众。
这张图表说明了这一点:
Blur 吸引了大量交易者和高价值交易。但大多数用户仍在使用 OpenSea。
https://twitter.com/Delphi_Digital/status/1628087358867341312
来自@0xKofi 的一个很棒的帖子。
Blur 的大部分交易量仅来自 500 个钱包。专业交易者的受众很小。
https://twitter.com/0xKofi/status/1628100961737515008
专业交易员推动了今天大部分的加密货币交易量,特别是,如果你使用可替换的代币市场作为参考,那么追求它们是有意义的。
但在我看来,NFT 的零售 / 休闲玩家市场在未来几年将变得更大、更重要。
为什么?可替代代币完全由交易驱动。对于可替换的代币,你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做的了。
NFT 是不同的。NFT 代表文化和无形资产。未来,数百万人购买 NFT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各种原因
忠诚是一场闹剧。
Blur 正在用额外的奖励贿赂人们,让他们的 NFT 在竞争市场上退市。
当奖励减少或者耗尽时会发生什么?
https://twitter.com/blur_io/status/1628158959940149248
Blur 是为交易员打造的,而不是创作者或零售者。
这绝对没有错,这是一个很大的垂直方向。但我们应该在对其未来的预期中考虑到这一点
我认为 Blur 会成为未来大多数 NFT 交易的市场吗?不。
创作者是 NFT 领域的命脉。没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是。
在未来,市场的关键竞争优势将是拥有与最佳创作者的关系。
@opensea, @MagicEden 并不完美,但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支持它们。
旁注:我猜@gemxyz 将成为 OpenSea 面向专业交易观众的游戏。它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这使得 OpenSea 可以继续专注于休闲收藏家 / 零售和创作者发布工具。
https://twitter.com/vasa_develop/status/1627345255963009027
在 $BLUR 代币上:
怀疑未来的大部分利润将流向股权,而不是代币持有者 ( 由于监管挑战,交易结构 )
治理有价值,但价值有多大?
目前形式的 BLUR 是一个 MeMe 代币。它可以依靠叙事和关注度,同时为平台的用户获取和流动性提供补贴
以 30 亿美元的 FDV 计算,与其他使用代币的市场相比,Blur 感觉价值很高: @LooksRare 和@the_x2y2
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Blur = OpenSea 杀手」的叙述已经过时了。
Blur 现在处于一个高点 ( 关注度 + 使用率 ),我不确定下一个主要的催化剂会是什么。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会失去更多。
当我坐下来详细评估 Blur 和它的空投时,这些是我个人想法的一部分。
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公开这篇文章,但也可能引发一些讨论!
让我知道你的想法:同意还是不同意?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