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sis 崩溃后 加密借贷出路何在
牛市明星名单中的几乎所有主流参与者相继“陨落”,它们通过为简单的存储代币提供优于市场的回报而吸引用户。 Genesis 的倒闭继 BlockFi Inc.、Celsius Network 和 Voyager Digital 等公司之后,无数客户感到愤怒,不太可能再为这些业务投入更多的资金。
这些公司的操作和传统银行非常相似,吸收用户资产,然后在市场上自由借出,通常借给对冲基金,对冲基金使用借来的资金来押注不确定性很高的代币。
Genesis 仅在 2021 年就发放了 1306 亿美元的贷款,这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风险交易和贷款组成的复杂网络的一部分,这些网络帮助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但在去年加密市场开始暴跌时引发了一连串的崩盘。
全球各地的普通投资者也蒙受了数十亿美元的累计损失,监管机构正在敦促这些借贷平台要么满足与传统金融市场相似的更严格的标准,要么承受巨大的信任危机,无论哪种方式,加密借贷的全盛时期已经结束。
市场基础设施公司 GMEX Group 首席执行官Hirander Misra 表示:“Genesis 的破产进一步凸显了加密借贷行业正在蔓延的危机,因为它的风险正在成为现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缺乏交易对手风险管控,目前的市场结构基本上已经受到损害。”
在 Genesis 倒闭之前,贷款量已经大幅下降。 虽然很难获得中心化平台贷款的总体市场数据,但该公司的披露提供了整体市场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Genesis 在 2021 年最后一个季度创造了 500 亿美元的贷款峰值,与加密市场达到牛市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同。 去年第三季度,这一数字降至仅 84 亿美元。
但销量低迷只是该行业的问题之一,该行业现在还面临监管机构越来越严格的审查。
就在 Genesis 申请破产前几个小时,总部位于伦敦的贷款公司 Nexo 表示,它已同意向美国州和联邦监管机构支付 4500 万美元的罚款,原因是它的生息产品被指控违反了证券规则。 2 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就借贷业务对 BlockFi 处以 1 亿美元的罚款。
本月早些时候,监管机构起诉 Genesis 与加密货币交易所 Gemini ,Gemini 客户可以通过一种名为 Earn 的产品将他们的加密货币投资于 Genesis,以获得高达 8% 的回报。 现在,与 Genesis 的业务使 Gemini 客户成为 Genesis 账簿上最大的债权人,索赔额达 9 亿美元。
早在 2021 年,美SEC就表示有意进一步调查加密借贷,作为打击非法证券发行的一部分。 同年 9 月,它就 Coinbase 一直在探索的拟议借贷产品向该公司发出了 Wells 通知(通知公司其可能违反财务或财务报告的行为正在接受调查的信函), Coinbase 当时否认了该指控。
未来走向
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眼中钉可能会推动备受摧残的贷款行业进一步洗牌。
杜克大学金融学教授Campbell Harvey表示:“未来会有两种不同的模式,首先,某些组织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并将这些产品作为证券出售。 其次,投资者可以通过将加密货币放入去中心化的流动性池中并为此赚取费用来替代计息产品。”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投资者使用软件自动借入和借出代币,如果价格跌得太低或错过还款期限,头寸将自动清算。 Maple Finance 等一些平台组织资金池,运营商可以在其中管理传入的投资者资金并选择将资金借给谁,使用尽职调查来评估借款人的信誉而不是要求抵押品。 除了交易量暴跌之外,这种方法已经在熊市期间导致一些违约。
由于这些类型的贷款是在公共区块链上进行的,因此贷款的崩溃更为明显。 根据 DeFiLlama 的数据,锁定在 DeFi 网络上的总价值在 12 月初达到了 1810 亿美元的峰值,目前处于约 450 亿美元——因需求动荡、加密货币价格下跌和几次重大暴雷事件而蒙上阴影。
从繁荣到萧条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动荡期间投资者兴趣消退,去中心化金融协议的总锁仓金额(TVL)在 2021 年达到顶峰。
资料来源:DeFiLlama
一些投资者仍然相信该行业可能会卷土重来——尽管不是以崩溃前的形式。 对于那些愿意接受这一过程的人来说,受监管的加密借贷可能会提高投资者的安全性,利用现有的证券法来执行内部控制。
专家表示,这将使市场及其做法看起来更类似于传统市场中的贷款,包括关于必须提供多少抵押品以及如何管理抵押品的规则。 费用也可能更高,因为贷方将无法通过风险交易收回成本,而且他们必须公开账簿以接受更严格的监督。
美国投资银行 Cowen Inc. 数字资产部门 Cowen Digital 欧洲董事总经理 Taylor Cable 表示:“贷款市场将会复苏,当复苏时,它的运行模式将有助于防止此类危机的发生”。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