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速行业覆盖?Web3市场急需一场用户体验革命
Web3入门很难。即使在2021年11月熊市最严重的时候,有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调查也表示,这个空间仍然令人沮丧地难以穿透。
当月发布的Crypto素养报告发现,只有33%的受访者认为购买Crypto很容易。
该报告还显示,96%的美国人、99%的墨西哥和巴西人未能通过Crypto素养评估。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eb3的发展速度与早期互联网一样快
尽管Crypto知识水平很低,但当你看到真实的数据时,还是有令人振奋的迹象。
根据a16z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估计有5000万到7000万左右的以太坊活跃用户,这与1995年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非常接近。
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智能合约平台,以太坊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指标,尽管它并不完美。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我们仍将处于应用的早期阶段。Web2的两大巨头YouTube和Facebook直到10年后才成立。
然而,在1995年,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持谨慎态度。在网络浏览器中输入银行卡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普遍。
根据笔者的经验,直到2000年代后期,五六十岁的人才成为电子商务的常客。
这样来看,我们还能期待在10年时间内完成Crypto普及?复杂的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表明我们可能会这样做。
然而,与1995年的互联网不同,Web3版本的互联网明显更加复杂。它还有一个密集的亚文化,外人很难理解和渗透。
采用的三大障碍
造船厂软件公司的设计主管和营销协调员Drew Tozer认为,大规模采用的三个最大障碍是复杂性、语言和欲望。
“这个空间有一种内部文化,让复杂性吸引建筑商和设计师;它让社区成员觉得自己是一个理解这些主题的小团体的一部分。这种心态总是会阻碍大规模采用。”
她告诉我,另一个障碍是Web3原生产品不够直观。
目前,它们缺乏通用的术语和明确的步骤。“通过使用符号学来帮助人们将他们已经知道的世界与这些新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开始邀请任何人参与进来。”
对于Tozer来说,也许最关键的障碍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Web3并没有解决大多数人的直接需求。
她说:“当我们的邻居还在贫困、饥饿和遭受冲突的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大规模采用金融工具。”
根据Tozer的说法,另一个障碍与设计团队相关。Web3中大多数用户体验的基础是支撑它的智能合约。合同一旦被审核,就很难更改了。
“设计团队可以让产品看起来很漂亮,并包括工具提示和有用的描述,以正确的用法构建逻辑。但是用法是固定不变的。如果用户体验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设计团队只能追溯过去,解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DeFi是复杂用户体验的罪魁祸首
FTX的崩溃和对中心化交易所的广泛怀疑使DeFi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它不仅有助于强调其去中心化的性质,而且数十亿客户资金的损失也有助于销售其透明度、安全性和可信度。
然而,DeFi仍然很复杂。向任何不熟悉您的平均协议的“normmie”展示,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Crypto交易者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一个项目的利弊。太多的协议仍然依赖于对生态系统的预先熟悉。为了让DeFi有竞争力,它需要使与它的交互更容易。
Frontier的创始人Ravrinda Kumar就是这样一位批评者。Frontier是一个跨35多个区块链的非托管钱包。
他说,与DeFi不同,Coinbase和FTX等中心化交易所很简单,可以让更多用户加入。
“这是人们在使用这些中心化服务时必须做出的权衡:你对资金和数据的控制更少,但它们更容易使用。”
他自己也承认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既然中心化交易所在安全性方面失败了,那么像Frontier这样的非托管钱包是时候在保持自我托管安全性的同时简化体验了。”
去年,Morning Consult的一份报告发现,人们对DeFi的了解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到三分之一的普通美国人听说过DeFi,而77%的Crypto所有者听说过DeFi。
乐观主义者认为,增长潜力很大。从不那么乐观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两者都是正确的。
更好的用户界面先于用户接受
在你进行创新之前,UI是本末倒置,期望Web3得到更广泛的采用,无论是DeFi、NFT还是Crypto。二者缺一不可。
“UI不是最直观的,”Kumar继续说道。在其他形容词中,他将其描述为“碎片化”。
“每条链都必须使用不同的钱包。由于涉及到短语或密钥管理,DeFi可能真的很难理解。但我也相信,这个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他说,Frontier正在开发一种MPC(多方计算)钱包,它将安全性与简便性相结合。MPC钱包更难被利用,因为它需要同时利用多方。
Kumar表示,它还将在启动时消除对种子短语/密钥的需求。
“是的,总的来说还有更多的教育和简化工作要做,但当这些解决方案在简化方面进行创新时,采用将会加速。”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