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担保:P2P风控与刚兑文化云云

未知來源 閱讀 57 2015-2-6 03:48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P2P引入中国后,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确实提高了融资效率;互联网的信息发布方式,大大地激发了普通投资者的理财欲求。为了解决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点击和购买,引入担保便成为了一种标配。

这里面的逻辑是:

1、  P2P平台风控能力的缺失。风控好不代表没坏账,出现坏账是很自然的事情,P2P本来就是个较高风险的东西,关键是风险是否可控,是否可以有效处置。尤其是对接项目的那类广义P2P,业务本身与银行甚至信托叙做的标的无异,那么平台的风控能力又如何能和银行、信托PK?

2、  这个行业也算刚起步,现有的投资者是平台各显神通、好不容易导入的流量;同时,这些才培养起来的存量投资者或粉丝也是各平台吸引风投和提升估值的重要砝码。一旦出现风险事件,附随的是危机公关,处理不当甚至是不可逆的信任危机。在“有奶便是娘”的屌丝面前,其影响不容小觑。

在这样的背景和逻辑下,加担保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脱了风险控制的层面,更起到了润色、美化的作用。正如衣服不单单为了御寒,更要凸显穿着者的品味和地位,也就不乏“要风度不要温度”的现象了。

担保这个东西自古就有,国外也有,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交易安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是民法意思自治的体现。但是担保公司就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了。

笔者一直觉得担保公司是个过渡性的机构,不光光因为美国为典型的西方没有,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一直很尴尬。承担着比银行高的风险,但没有银行那样的风控文化和审慎监管;只赚取区区担保费用,永远做着银行等大机构的小跟班。

2010年七部委联合发文《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务院层面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此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由各省级政府实施属地管理,这类担保公司跟小贷公司一样纳入“有限监管”的范畴。同时,也有了“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这样的杠杆率的限制。这样“松紧适度”的监管下,大多数担保公司仍然过得很艰难。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P2P的方兴未艾也给了他们转变和调整的契机。

在2013年底的时候,还是七部委再加上一个国务院法制办一道又发了个《关于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通知》(银监发[2013]48号)。大致是说,一些地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激增、业务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各地(省级)政府要对此集中清理、强化管理,重点对象是以担保名义进行宣传但不经营担保业务的公司以及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行为等。甚至也有平台在玩文字游戏,担保合同的名字叫“合同履约保函”,普通老百姓其实是很难分辨个中的差异和风险点。

笔者认为虽然美国没有所谓Guarantee Company,但在资本市场上有类似功能的事物存在——CDS (Credit Default Swap)。没错,本质就是保险,全球市场上作为场外信用衍生品广泛使用的。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平台在和保险公司讨论引入信用险的方案,相信这是一条正路,值得积极探索。保监会等五部委在今年初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5]6号),从监管的思路中也可见一斑。

当然,我不是说加担保不好,就像没人会说穿衣服不好一样。加不加担保是商业模式的事情,每个平台根据自身情况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本身没有对错。同样,去担保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冷暖自知”,衣服自己穿得舒服、暖和就行了,外人看来若还体面,那就更好了。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刚性兑付是包括投资者在内这个市场所有的参与者一起作的俑,从粘土烧制成了坚硬的刚兑文化。不单单是互联网金融,也不仅仅是屌丝们,没有违约的市场,害怕暴露的风险,把应该拥有判断力和风险识别力的投资者惯坏了。撒娇女人最好命,中国的投资者太好当了,满世界是挂着“担”字的标,分散组合变成了杞人忧天。

市场尚需进一步完善,风险该暴露的要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教育到投资者,才能让专业机构或平台放下刚兑的重负,回归到真正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中去。可能,那个时候,担保公司也完成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了。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標籤: P2P 比特币资讯
上一篇:P2P的互联网思维——靠流量赚钱? 下一篇:比特币的颠覆性创新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