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巨头争相抢购,虚拟土地有何吸引力?
随着5G、区块链、云计算、AR/VR等技术的发展,元宇宙正在加速演化为可以映射现实、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元宇宙的走红,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科技的创新,更是新一轮经济的发展。目前,除NFT之外,购买虚拟土地也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许多投资者抓住这一机会,想借此实现虚拟土地升值。
众所周知,Sandbox和Decentraland是元宇宙中最知名的虚拟土地平台。Sandbox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游戏平台,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玩家可以使用平台的NFT和游戏代币SAND在以太坊区块链中创造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也能从中获利。Decentraland则是一个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行的虚拟现实平台,于2020年2月上线。用户可以在Decentraland虚拟世界中购物、畅游,购买土地、参观建筑物,还可以与其他玩家会面、谈话。
投资虚拟地产在前几年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谬,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元宇宙的出现,许多用户发现其中的价值,开始向“虚拟土地”迈进。
此前,有消息称,Sandbox平台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43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打破了之前由Decentraland平台创下的243万美元纪录。据了解,购买该土地的并非个人买家,而是一家投资开发虚拟房地产及其他数字资产公司。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表示,公司正试图通过在多个不同的虚拟世界中购买土地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市场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在19个不同的元宇宙平台上拥有大约2500块数字土地,其中一部分土地正空置着等待升值中,而另一部分,已着手进行开发。
此外,著名歌手林俊杰花费近12.3万美元在Decentraland平台上购买了三块元宇宙虚拟土地的消息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以及去年12月,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PwC)香港分公司宣布在The Sandbox 中购入土地,并打算建设一个 Web 3.0 咨询中心,以促进新一代专业服务,包括会计和税务。
更早之前,香港房地产巨头、新世界发展集团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在2021年12月花费约500万美元购入了The Sandbox 中最大的数字土地之一。据了解,该价格相当于香港中环一套约800尺最贵3居室豪宅。
一部分人表示,投资者在虚拟土地上花费数百万美元,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是数字化的。并且,这些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涌入到虚拟世界并购买虚拟土地,以获得潜在的投资回报。这种方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房地产投资非常相似,投资者在发展中地区购买土地,然后在价值增加时将其卖出。
从地产位置和地块大小到稀缺性、访客量和整体效用的经济性来说,靠近人流量高的地区房产获得的估值更高,人们也会为其支付更高的租金。
虚拟土地的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稀缺性
土地的限量设计表现出它的稀缺性,这就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拥有。据了解,在Decentraland中,平台共设计了9万个地块,并且未来不会再新增,从而确保土地的“稀缺性”。但也有人声称在元宇宙中并不存在土地稀缺性这一说法,科技突破后,如果想要虚拟土地,可以自己创建一个虚拟世界,里面可以创建无数的土地。
2、内容建设
在土地上的内容建设是让土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元宇宙里开启广告位租赁,随着元宇宙成为趋势,品牌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需求被发现,商业模式逐渐迁移到虚拟空间中,元宇宙广告租赁将成为最为普遍的收入模式。好的内容建设与运营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这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赋予了土地不可估量的价值。
3、IP效应
土地上的IP效应能够带动现实中传统金融的价值,为传统金融叠加了另一种维度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加成。
总的来说,当用户买下一块虚拟土地后,可以在里面建造虚拟房屋,布置场景,建立品牌,展示产品,后续还可以直接出租、开放转售等,用来赚取收益。
这样看虚拟土地似乎还是很有发展前景,但一切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元宇宙虚拟土地相较现实存在的泡沫更大。有专家分析认为,虚拟土地表面看似炒得风风火火,但实则是吸引玩家入局的噱头。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有玩家进来保持热度,如此才能起到“击鼓传花”的作用。
如果一个平台失去流量和关注度,没有了新玩家的入场。那么投资者手中虚拟房产的价值,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今年4月,The Sandbox大中华区总监蔡和伟透露,2021年The Sand box虚拟土地销售额超过3.5亿美元。据了解,The Sand box共有166,464块虚拟土地,当中约七成已由超1.7万名用户所有。
作为未来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以及娱乐活动的重要应用场景,虚拟土地在后续的发展中很有可能会成为元宇宙的主流。
但这一切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虚拟土地还是NFT,目前仍然处于很模糊、不具象的领域。尽管在一些亿万富豪俱乐部的圈子里,投资元宇宙相关产业已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普通投资者如果在局势尚未明朗的时候贸然投资元宇宙,仍存在很大风险。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