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sio:Web 3.0,去中心化虚拟世界的一种商业模式
持续的数据泄露、日益加剧的中心化和大规模监控等问题催生了对Web 3.0迭代的需求。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尖端新技术的出现直接影响着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用户,一切都在随着技术的升级而发展。网络是其中一项重要技术,深深扎根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不断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颠覆。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Web 1.0,一个静态、只读的网络版本,用户仅能消费内容。随着进一步的发展,Web 2.0面市,为用户带来“创建和阅读”的交互式网络版本。用户既可以消费内容,也可以创建内容,但所有权仍然属于平台(本质上是科技巨头)。然而,Web 2.0的中心化概念引发了隐私问题,因为企业开始利用消费者的数据,跟踪消费者的在线活动,并通过向消费者展示定向广告来产生收入。2021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82%收入(2100亿美元)来自于YouTube、谷歌搜索等平台的广告业务。简而言之,在Web 2.0迭代中,大型企业远比用户受益更多。
另外,持续的数据泄露、日益加剧的中心化和大规模监控等问题催生了对Web 3.0迭代的需求。Web 3.0由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A/R和V/R)、物联网以及机器学习技术提供支持,利用去中心化协议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从本质上讲,Web 3.0就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可造福社区并保护个人财产和隐私。Web 3.0的目标是将权力重新归还用户。
Web 3.0——一种商业模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需要跟上技术进步和新兴需求的步伐。通过去中心化、更高的透明度和问责制,Web 3.0拥有颠覆传统业务的潜力。Web 3.0的独特属性,比如人工智能、语义网、无处不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智能合约和3-D图形的集成,必将优化商业模式和战略。
以下是我们在现有商业模式中可能观察到的一些重大变化:
• 共享收入模式:
Web 3.0的去中心化概念将结束企业对创收的垄断,在整个价值创造链中共享收入。举个例子,Helium是一个基于Web 3.0的无线网络供应商。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在Helium中,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其wifi的额外带宽,并将获得HNT(Helium代币)作为回报,而HNT可以作为数字资产在Coinbase、币安等交易所进行交易。由此,产生的收入将在整个价值链中共享。
• 无市场集权:
在Web 2.0中,像电子商务网站或交易所之类的不同市场,通过促成买卖双方之间交易的方式从中赚取佣金。但在Web 3.0迭代中,完全不需要第三方来促成交易,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交易。
比如,IDEX就是一个运行在Web 3.0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Arcade city则是一个基于Web 3.0的点对点拼车网络。
• 数据和价值的无许可交换:
与以往不同,Web 3.0用户拥有其内容和个性化数据的完全控制权,还可以将这些内容和数据货币化。产生的价值也将回到内容创建者手中,而非社交媒体巨头。
• 改善的客户关系:
Web 3.0将加强信任因素,并从整体上改善客户体验。使用去中心化账本,每笔交易都将记录在区块链上,各方都可以看到。区块链是不可变的,因此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这将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并与客户建立信任和长期的关系。
• 改善的价值链:
随着对Web 3.0的应用,跨行业价值链将得到显著改善,因为区块链的透明度可以使所有权和价值创造的跟踪及监控变得快速且容易。通过去中心化模式下的信息,消费者和企业能够轻松跟踪价值链、识别问题/机会和改进服务。
总之,Web 3.0是互联网的未来,是一场大胆的社区运动,致力于增强用户体验,更多地赋权用户。Web 3.0有能力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户体验。一旦世界由Web 3.0 (尤其是元宇宙)驱动,我们在社交圈中购物、交易和互动的方式都会发生改变。Web 3.0时代将推动基于社区的商业模式,并引发其用例的指数级增长,如NFT、dApp和DAO等。
Web 3.0的未来看起来充满希望而有趣。据行业估计,Web 3.0成为主流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但其在支付、娱乐和零售等行业将出现更快的增长。然而,尽管许多行业专家和投资者都看好Web 3.0,但一些知名企业家,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推特前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却不赞成Web 3.0的理念。最近,杰克·多西透露,他计划推出基于区块链的Web 5.0,以保护用户数据为目标。未来,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由Web 3.0驱动的世界,还是见证Web 5.0在另一个维度的创新,进一步的发展和采用率将告诉我们答案。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