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不能异化为金融产品
当前我国数字藏品行业正处于起步和高速发展阶段,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考虑到数字藏品的复杂性,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还需要更多部门联动合作,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和监管。但无论怎么规范,可以明确的是,数字藏品绝不能异化为金融产品。
当新兴事物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它映射在不同人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截然不同。元宇宙是这样,与元宇宙高度绑定的数字藏品也是这样。在数字藏品身上,有人看到的是文化艺术,有人看到的是暴富机会,有人看到的是金融骗局……
数字藏品,是国内对于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本土化称呼。无论是图片、音乐、视频,还是其他数字信息,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加密,从而成为数字藏品,在链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标识和所有权信息,并且不可分割。简单来说,数字藏品相当于在区块链上拥有一张虚拟身份证。在元宇宙中收藏一件数字藏品,就像在现实世界中收藏一件真实藏品一样,可将其作为资产进行展示,并体现出收藏者的“品味”乃至“身份”。
在国际上,去年开始大热的NFT,多通过以太坊等公链发行并确权,与虚拟货币直接或间接挂钩,因而被当成一种具备唯一性的数字代币,拥有明确的金融属性。而在国内,虚拟货币已被监管部门禁止交易,数字藏品主要依托国内各平台旗下的联盟链以及私有链发行,并且目前多数主流平台都禁止二次转售,只有转赠功能,因此从表面上看,去除了代币功能的数字藏品,更多聚焦于文化消费领域,其金融属性也被大幅弱化。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今年3月,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一幅NFT电子图片,以6930万美元成交。这也让国内一众投资者对数字藏品热情高涨。虽然多数主流平台禁止交易,但因为可以转赠,一些人仍然从中看到了炒作机会。在二手交易市场和聊天群里,数字藏品私下交易现象频发,资金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同时,一些小平台不仅支持二次交易,甚至还就涨跌幅、交易时间、支付货币等进行“规定”,数字藏品在这里俨然成了不受监管的金融证券产品。这种现象,已经对金融稳定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在数字藏品炒作中不断上演着。一些数字藏品在被炒出天价后,因无人继续接力而成为泡沫资产,让最后的“接盘侠”欲哭无泪。要命的还有平台“跑路”的风险。目前国内数字藏品上链类型主要是联盟链和私有链,这意味着,一旦平台关停或者公司倒闭,存在“链”上的数字藏品就将面临丢失风险,一切“归零”。
当前我国数字藏品行业正处于起步和高速发展阶段。从博物馆到地方到企业,都在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数字藏品,往往是一经发布就很快售罄,反映出市场的异常火爆。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立法和监管尚未跟上,诸如藏品版权争议不断、准入门槛没有建立、藏品质量良莠不齐、灰色交易不受保障、藏品炒作放大风险等问题,都制约着数字藏品的健康长远发展。
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要求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对于数字藏品的规范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远远不够。考虑到数字藏品的复杂性,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还需要更多部门联动合作,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和监管。但无论怎么规范,可以明确的是,数字藏品绝不能异化为金融产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要好。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