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多应用层,做多Web 3华人创业者!

深潮TechFlow 閱讀 36 2022-5-5 14:30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不知何时起,WEB3 华人创业项目成为了“土狗”的代名词。

一级VC投资者问,项目是中国人做的么?是的话,那么投资得谨慎点,或者估值得低点。

二级市场投资者问,项目是华人项目么?是的话,那么得跑快点,华人项目都喜欢割一把就跑。

当“WEB3与中国无关”在朋友圈刷屏,那么恰恰说明,“WEB3与中国人息息相关”。

在WEB3华人创业者的冰点时刻,我们旗帜鲜明地喊出口号:

做多应用层,做多华人出海创业者!

看多应用层

我们的老读者应该熟悉,我们此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加密英雄,中国断档》,文中提出一个可能“政治不正确”的观点: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Crypto,中国人或者说华人不擅长底层基础设施与协议,优势在于应用层,尤其是和人性相关的领域,比如开赌场、做社交、做电商、搞游戏……

WEB2.0时代,中国互联网在应用层的成功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TikTok横扫全球,4年时间,跻身全球APP10亿MAU“俱乐部”;《原神》问世半年即登上了全球RPG手游收入最高的宝座,米卫军(米哈游的粉丝)遍布全球…… 在WEB2.0,华人应用可以“称霸全球”,那么WEB3.0时代,华人同样可以。

在加密世界,一直有一种“重协议,轻应用”的思潮,这或许和“胖协议”的投资理论有关。

2016 年 ,还在USV 的 Joel Monegro,发表了名为《Fat Protocols》(胖协议)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区块链和互联网价值捕获模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大多被应用层捕获,比如 Google、Facebook、阿里、腾讯等,而为互联网提供支撑的 TCP/IP、HTTP 等底层协议并不能捕获价值。

区块链则相反,价值将集中在共享协议层,只有小部分价值分布在应用层,由此有了「胖」协议和「瘦」应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链投资热潮。

现在回头来看,Layer1的确是过去几年最大的Alpha。

但是,胖协议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么?

我看未必。

首先,协议和应用不一定是“胖”和“瘦”的关系,而是“前”和“后”,先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再有应用层的繁荣。

因此,与其说是Layer1 捕获更多价值,不如说 L1 本身的要求就是“足够大,才能足够安全”,特别是在POS成为主流共识机制的当下。

当公链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L1会逐渐成为新的Beta,应用层才是新的Alpha。

原因很简单,未来,WEB3的叙事想要一直延续发展,那么一定需要更多的用户,“出圈”成为新的挑战。

应用捕获用户,相比协议只能通过一套既定的规则实现价值捕获,应用更容易建立用户信任、强化用户黏性,用户跟随应用,而不是协议。

只要有了足够多的用户,那么应用就有了与L1叫板的资本。

一方面,应用可以摆脱单一链的约束,多链扩展。

更重要的是,当超级应用诞生,为协议层贡献了海量的用户流量与资金,但又不得不给协议“交税”,那么超级应用就有动机分叉协议,自成一链,把自己打造成基础设施,原协议根本无力阻止。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当 Axie Infinity 用户量足够大,一条服务于 Axie 的以太坊侧链 Ronin 应运而生;DeFi Kingdoms

成为了 Harmony 链上的绝对流量霸主后,选择与Ava Labs 合作,推出Subnet(子网) DFK Chain;

Yuga Labs,在Otherside Metaverse 发售造成以太坊网络严重拥塞后,提议Apecoin DAO 创建自己的链 ……

未来,WEB3是应用层的舞台,打造能破圈,捕获大量用户的WEB3超级应用,这是华人的优势所在。

执行力

2018年,有一部纪录片上映,叫做《燃点》,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片中说了一句很有争议的话:

“国外的创业者把创业当作竞赛,而在中国,创业就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跟中国的创始人厮杀,你们会被杀得片甲不留。”

做多应用层,做多Web 3华人创业者!

然后,就被群嘲了。

“那是,您多缺德啊——于谦”,知乎网友评论道。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张颖说的有一定道理,一个客观事实是,“华人团队更卷,执行力更强”。

例如,最近大火的Move To Earn 项目 STEPN,创始人在AMA中表示:

STEPN 只用了四个月完成了海外团队可能一年半才能做完的事情(我觉得交给欧洲团队,估计一年半也搞不定),包括开发钱包、NFT 交易市场、游戏数值系统、GPS 信号处理、 AI 防作弊等,为了实现这些,两个创始人轮流值班 24 小时在线, 特别是在早期,招聘有难度,往往一个人要做可能十个人的工作。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未来,当应用层成为WEB3主战场,那么竞争一定越来越“卷”,越来越考验执行力,比“卷”,华人团队从来怕过谁。

更何况,中国一直有工程师红利,所以即使是硅谷的项目也都有选择在中国招聘工程师,好用且实惠。

打破文化壁垒

WEB2.0时代,试图在硅谷创业的华人团队经常被批评说思维太Chinese,没有融入美国文化基因,很难真正理解美国本土市场需求,打入美国市场。

这是,所有华人出海创业面临的难题——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壁垒。因此,大量WEB2公司出海都会选择先进行本土化,试图打破文化隔阂。

但在WEB3.0,你只需要掌握一套文化叙事,“GM、WAGMI、LFG、APE……”,WEB3的文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民族国家的限制,另起炉灶,全球通用一套话语系统,搞钱成为最大的共识。

这也是从WEB2到WEB3的一个突破难点,需要更加深刻的去理解社区和文化这件事,而不是仗着自己有开发力和产品力,就可以在WEB3“降维打击”。

反过来,一旦理解和融入了这套文化叙事,那么全球化会变得比WEB2更容易,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

抄底华人创业者

“买在无人问津,卖在人声鼎沸”。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最大的Alpha 往往来自于共识前的“非共识”。

一个有趣的例子,STEPN在一级市场融资的时候,前三个月几乎没有VC愿意投资他们,西方背景的VC看不懂,华人背景的VC一看,“这不是趣步吗?”

最后,在 Folius Venture 创始合伙人 Jason 和 Multicoin Capital 合伙人 Mable 的帮助和背书下,才逐渐有海外VC 愿意投资STEPN……

相比人尽皆知的热门赛道,或许大的Alpha机会在于看不上、瞧不起的“偏见角落”。

比如,现在大量Crypto VC去硅谷抢1B估值的大项目额度,不如多看看身边真正在做事的华人创业者。

此前,有传统美元VC从业者来问我当前WEB3的一级市场该怎么投,说实话,我母鸡(不知道),只能给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抄底优秀的华人出海创业者,此刻正是冰点时。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標籤: 互联网 Web3
上一篇:Fabric Ventures:我们为什么投资Argent 下一篇:Orca:Solana生态“最丝滑”的DEX,集中流动性做市来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