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问题平台显示:资金托管非常重要
临近年关,P2P各类问题平台的爆发也如期而至。据相关数据显示,仅12月23日当天,就有12家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暂停运营的情况。截至30日,12月P2P问题平台数已达84家,单月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76家问题平台的总数。
P2P平台要生存,一方面离不开借款方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依靠投资端的资金流入。很多借款方多为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年底往往会出现资金紧张,导致无法按时还款,而投资人则迫切期待资金回笼。投资人对平台而言,就是一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量的资金流入可以使平台的资金流源源不断,一旦资金出现过于集中的流出则有可能葬送平台。投资人集中提现,借款人逾期、坏账,这是每年年底都会出现的局面,但是今年死在挤兑上的平台为什么特别多呢,因为股市大牛,除了资金回笼需求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资金仓惶撤离P2P,投向股市。平台遭遇这种三面夹击,死得比往年更快了。
为什么被定义为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在运作上却这么如履薄冰呢?第一,国内除了最早期的拍拍贷,尚不存在只提供撮合服务的中介型P2P平台;第二,国内的信用中介型P2P平台背离了信息撮合的初衷,由此,平台就要承担担保、兜底等责任,兑付对一个平台的资金能力考验非常巨大;第三,由于相关监管法律的缺失,与非法集资几乎只有一线之隔的P2P平台也蕴藏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大多数平台没有引进第三方托管,资金先停在平台账户上,再由平台去匹配借款项目,在资金沉淀的这个时间差内,平台就形成了资金池。
不过,现实状况是——资金池普遍存在于P2P行业内。为什么呢?首先,P2P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架构于虚拟的互联网之上,以及较高的收益,决定了它的风险性。其次,P2P的模式是个人对个人的借款,由平台进行撮合,投融双方都见不着面也互不认识,导致出借端(投资人)会提高心理防范意识。再次,出于对P2P借贷的不信任感,投资人偏好选择期限短的标的,以免资金被套牢夜长梦多;而从借款方来看,P2P平台借款利率高于银行,短期借款难以偿还本息。这种情况下,平台手里有的往往是长期的真实借款项目,但是为了迎合投资人,就会采取期限错配,将长期项目拆成多个短期项目。这个时候,平台用自有资金先行垫付给借款人,再采取分期滚动发标的形式,用后进来的资金偿付到期本息。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一端如果没有资金进来,另一端依旧要应对提现,平台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局面。
这种模式下的P2P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此,银监会划的监管红线有一条就是平台不得建立资金池。但其实风险不在于资金池本身,在某种特定的前提下,平台可以通过良性的资金池模式来进行资金运作、资金调配,以扩大运营规模,令活跃资金量快速成长。而这种特定的前提——资金是否有第三方托管。资金托管意味着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独立,投资人的资金由第三方机构独立监管,平台碰不到,也就不会出现低成本的诈骗,或者妄想瞒天过海的庞氏骗局;也杜绝了平台擅自挪用资金做自融、垫付坏账,从而避免了以新换旧的恶性循环出现。
大多数问题平台宣称的限制提现,或遭受恶意挤兑导致的提现困难,其实都是非法运作资金池导致的。如果平台对资金进行了第三方托管,亦即无法干涉平台的任何资金交易,自然而然也无权限制投资人提现了。那么如何鉴定一个平台是否进行了第三方资金托管呢?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看注册时是否要求你在平台账户之后,再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托管账户,如果注册完平台账户即可投资的,那就要小心为上了。另外,还要小心辨别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托管,很多平台宣称第三方托管,但实际只是开通了第三方支付通道。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