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否靠加密货币翻身?制裁已经瞄准了该领域
比特币能否成为俄乌紧张局势下的避风港?众说纷纭。
周二,继乌克兰危机引发西方国家一系列制裁后,普京下令禁止俄罗斯居民将硬通货转移至海外,加密货币需求得到提振,比特币周二大涨超10%,一度站上44000美元关口,其在过去10天内一直承压于4万美元的关键心理水平之下。
随着俄乌局势恶化和对俄制裁的升级,一些比特币多头指出,加密货币只是一种风险资产的说法已经受到冲击。加密交易公司B2C2的日本首席风险官Adam Farthing表示,比特币可以“与风险脱钩”,并开始被用于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和通货膨胀。
Gigabyte Investment 的执行合伙人 Louis Curran 在周二发布的帖子中表示,由于国际紧张局势恶化,“比特币可以从美元和欧元可能遭受的一些不稳定性中受益”。
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虽然比特币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关性仍处于0.55的高位,但已经较今年早些时候超过0.7的水平有所下降。相关性为1意味着两种资产价格完全同步移动,而相关性为零则表明两者的波动是完全独立的。
B2C2的Farthing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注意到,一些迹象表明比特币的走势可能处于或接近转折点,看跌期权并未在近期高点附近交易,这表明市场可能开始担心比特币已经被过度低估。”
加密货币是俄罗斯躲避制裁的避风港?
加密货币在俄乌危机中可谓是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方面乌克兰正在使用捐赠的加密货币购买物资;另一方面,加密货币被视为俄罗斯摆脱金融制裁的有效手段,因其交易记录完全脱离于银行系统业务范围之外,更加方便资产的转移,而欧美的经济制裁手段严重依赖于银行结算系统。
此外,西方国家宣布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导致周一卢布一度跌达30%。为抵御货币贬值,俄罗斯公民纷纷将现金转移至其他资产,包括加密货币。
不过,反洗钱合规专家Ross S.Delston指出,仅仅是把所有美元计价的资产全都置换成比特币还不足以完全规避制裁。许多东西很难仅通过加密货币进行买卖,尤其是大宗商品。以俄罗斯所依赖的食品进口部门为例,外国的食品出口商在进行交易时只会接受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而非价格每时每刻都在波动的加密货币。
康奈尔大学托拉尼贸易政策高级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也给出了类似的评论。他承认,加密货币在危机中提供了一些好处,比如是本国货币暴跌更好的选择,或者作为资本外逃的渠道,但风险挥之不去。现实情况是,最终加密货币仍将需要被转换为更广泛接受的全球货币以进行国际支付,这意味着它们在逃避金融制裁方面的吸引力有限。
Prasad补充道,虽然加密货币在前所未有的时刻获得了支持,但它们无法以任何重要方式阻止一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于主要储备货币的价值暴跌,因为这些价值是在正式金融市场中确定的。
俄罗斯的加密货币群众基础庞大。根据剑桥大学2021年8月公布的数据,俄罗斯是比特币开采的第三大国家,加密货币在俄罗斯金融系统中的占比远高于大多数国家。俄罗斯政府报告的一篇文章称,俄罗斯公民有1200万个加密货币钱包,这些数字钱包已经持有约239亿美元的加密货币。
此前,俄罗斯内部对加密货币的看法也有分歧,俄罗斯央行曾提议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俄罗斯财政部则认为应推动加密货币行业发展。最后,在普京的调和下,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央行就俄罗斯未来的加密货币流通模式达成一致,承认加密货币为货币的类比物,而不是数字金融资产。
制裁或转向加密货币
为避免俄罗斯通过加密货币相关工具逃避制裁,美国财政部近日表示,如果官员认定加密货币地址(Cryptocurrency Address)与被列入黑名单的人有关联,则财政部可能会将相关地址列入其制裁名单,以提醒公众注意与黑名单上人士相关的特定资产。
据彭博社消息,知情人士透露,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财政部已向全球一些最大交易平台的运营商寻求帮助,以阻止任何绕过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严格限制的企图。乌克兰副总理也曾请求加密货币交易所封锁所有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账户。
美国的这一举措出台之际,拜登政府正在努力解决加密货币的监管问题,因担心加密货币可以被用来规避受到严格监管的传统金融体系,这可能让各国政府拥有了一定手段,例如,要求加密货币交易所和经纪商禁止在某些国家进行交易,或禁止交易某些政府发行的货币,如卢布。
然而,一名美国政府官员表示,相关制裁可能难以实施,因其需要在制定相关举措时,顾及到不能破坏更广泛的加密货币市场活动。另一名官员称,加密货币并不能替代俄罗斯大量使用的美元,但美国当局正在积极继续打击任何滥用数字资产的行为,以避免其规避制裁。
据报道,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Kraken和Coinbase拒绝了乌克兰副总理关于封锁所有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账户的请求。这三家数字资产交易所表示,在没有法律要求的情况下,不能冻结俄罗斯用户的账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