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KD是港版的数字美元 还是港版的数字人民币?
去年6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提及加强央行数码货币的研究,为香港未来数字港币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香港数字货币的路线图也趋于明朗:一是继续并拓展与其他央行的合作,研究所谓批发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二是研判香港发行零售层面央行数字货币,即所谓“数字港币”或e-HKD。10月,香港金管局发布了题为《e-HKD: A technical perspective》,即关于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的技术白皮书,并寄望今年年中提出初步想法。
事实上,e-HKD包括了三个应用范畴:一是批发层面的跨境应用;二是零售层面的在地应用;这两个部分香港金管局都已有研发布局;三是批发层面的在地应用,即非跨境的在港数字港币的应用,包括批发与零售间的联通或及转换。香港金管局的数字港币策略是,先行批发跨境的研究,再推进零售层面的在地应用,并未直接触及批发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在港应用。应当说,这一路线是切合实践需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一
零售层面的数字法币活动,不仅“支付即结算”,且往往无须直接而及时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可以作为现有支付体系的外挂式的可选择的补充安排,即零售层面的数字法币对现行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冲击是最小的;批发层面的数字法币的在地应用则须直接而及时地反映在相关财报上,直接冲击现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以及法人机构的财务会计体系。因此,选择零售层面的数字支付及数字法币先行,是应遵循的更为稳妥的数字法币实践路线,且已为中国人民银行所采用。
二
银行跨境支付自有其支付结算体系,数字法币的跨境支付则完全脱离这一体系,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即,CBDC),须另行确立跨境支付体系的多边安排,即须有关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建设。香港是高度开放与自由的货币金融体系,跨境支付便利与否大体决定了数字港币成败。不预作数字港币跨境支付研发,而推行批发或零售形态的在地数字港币,无异于是“坡脚”的策略,因此,跨境支付先行,“由外及里”的路线是必须的。
应当说,数字港币的研发推进路线立足自身,并借鉴了数字人民币的实践路线,是现实可行的。可预见的是,香港货币当局或借鉴类近数字人民币(即,e-CNY)的技术路线,来推进零售层面的e-HKD落地流通;e-CNY亦或借鉴类近e-HKD的跨境支付路线安排,来推进其国际拓展。
虽然,在技术理念上,e-HKD或更类近于e-CNY类型的CBDC,但其货币本位确是美元,从货币发行机制来推定,数字港币或更类近于香港版的数字美元。由此,在香港货币经济范畴,将数字港币即视为港版的数字人民币或港版的数字美元,或都有其理据。当然,这仍是从既有的银行货币视角来揣测,关键还是要看e-HKD的现实需求及其实践应用。
不论市场上将e-HKD视为港版e-CNY或港版的数字美元,都有理由认为,这将不会对于香港货币当局造成任何困扰。毫无疑问,不论e-HKD的发行与运行采取何种技术路线,或作何种跨境支付体系安排,香港金融管理局(即,HKMA)都将对香港货币制度作出结构性的实质修正,即银行港币的发行与运行保持不变外,新增了e-HKD。数字港币是否将独立于既有的货币发行体系?如何独立?如何设定e-HKD与香港三大发钞商业银行的关系?不论有关制度安排与实践操作如何展布,事实上,港币数字化都将提升HKMA作为香港货币当局的权能与地位,强化其货币调节的功能。
在香港,转数快、八达通,以及八家虚拟银行的运行,加之若干持牌支付商的运营,甚及香港版本乃至大陆版本的支付宝、财付通等数字支付平台的运行,香港电子支付与数字支付已经具有相当的密度和一系列成熟的经验。这就为零售层面的e-HKD的发行与运行打下了成熟与稳定的市场基础,相信将较容易落地生根。
可以预知的是,e-HKD将对香港支付体系,特别是零售支付体系,发生根本性的冲击与变革。数字支付、电子支付、银行零售支付,以及现钞支付等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其中,转数快及八达通与e-HKD的功能最为接近,将首先面临e-HKD的市场竞争。八家虚拟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市场路线甚及份额也将因此有大的变化,虚拟银行如何接入e-HKD,将成为首要作出的决策安排
e-HKD的关键步骤,还是在于其批发层面,如上所述,它有两个层次:1,跨境安排在于开辟出相应的国际需求,可以说,这部分总体上是个需求增量的导入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既有的港币跨境支付存量的冲击不大,未来,e-HKD将参与创建一个独立于国际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全新的跨境数字支付体系;2,批发层面的e-HKD在港的发行与运行,将与香港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直接竞争,并将根本性地推动香港货币体系的数字化创新与变革。
总之,e-HKD将是一柄双刃剑,既是相近数字技术理念下的港版数字人民币,也将是以银行美元为基础的港版数字美元,在全球数字货币大潮中有着独特而难以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