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可以从移动支付之旅借鉴什么
Sarah Boone Martin 是Rock the Coin的创始人,这个组织致力于向基层社区推广比特币。她也是全球性的通信公司Boone Martin的首席执行官(CEO),专注于社会影响投资。
今天,比特币面临许多巨大的挑战——采纳率、规模和监管,这些都反映了它们的前身:移动支付。
2007年刚推出的时候,移动支付给视为异类,就像比特币一样不断发出警报。虽然已经发展到有6000万活跃用户,但移动支付并非一蹴而就。现在,关于它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累积了7年的数据,可以从中学习,并在比特币领域运用。
新兴市场
移动支付侧重于新兴市场,而且用户比较集中,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正式的银行账户。数字金融已遍布了这些地区,相比加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它更容易推出移动支付。
肯尼亚已成为移动支付的典范。今天,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肯尼亚人使用M-Pesa(移动银行)。
为什么这会起作用,比特币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机遇到底在哪里?
M-Pesa为什么会起作用
M-Pesa现象是独特监管环境的产物。该服务的开发商Safaricom公司了解与肯尼亚央行肯尼亚的合作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便将积极参与拉拢监管机构作为其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由于之前类似移动支付的服务从未存在过,也没有相关的指导方针。Safaricom公司就自己设计了AML / KYC以及消费者保护协议。然后,配合肯尼亚央行保障非银行牌照。这些早期努力最终为长期的合作关系铺平了道路。
坦桑尼亚对于移动支付采取了类似“测试和学习”的方式 ,并且发展至今日,每月处理18亿美元的交易。相比之下,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移动支付相当落后,众所周知这两个国家有着更为复杂的官僚机构。
但在这里协作就像外卖一样,十分简单。创建了一个不仅灵活,而且安全的监管空间使得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变得大不相同。在美国(纽约,CFTC)和世界各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类型的接触。于政策制定者不断协调和开放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能会促进生成更有利的环境。
需要多长时间来赚钱
在头两年里,移动网络运营商(MNO)在移动支付上的收益很低。这是因为运营费用被用于推广新产品,配套的代理网络也被粉碎了。
三到五年的时候,移动网络运营商利润依然微薄(总收入的2-5%)。在这个时候,公司已经有了足够的用户来支付成本,可以开始推动数字钱包服务了。
第五年过后,移动网络运营商就产生了可观的收益(总收入的15-20%)。届时,客户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对等网络转账和即时提款服务,开始使用更丰厚的服务,列如工资支出和账单支付。
显然,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移动支付是一个长期战役,这也适用于大多数比特币初创公司。但是请注意,这些数据只描绘了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不一定能预测任何其他的结果。
为什么“KYC(了解你的客户)”决定成败
研究表明了移动运营商经常误判国情和高估的财务和产品知识。客户报告浏览菜单,其可以跨越电话移位代替口语化,语言,并且可以被写在正式的,问题。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客户忘记PINs时,会很乐意把手机或通行码交给代理人撤回他们的资金。类似冻屏,会话超时和拒绝服务等技术性问题都是大问题。这些故障不仅阻碍了客户,还会导致对系统的不信任,更加频繁提款。
对于比特币企业,了解你的客户呈现了不同的意义。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以及这项服务如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好处是必不可少的;
新兴市场参差不齐,有关手机使用的统计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例如,通常女性接触手机的机会较少,但却控制了家庭财务并做出消费决策。轻视这一群体就意味着错过了主要的金钱管理者。
今天,比特币与数字货币和手机银行的收益方式极其相似。然而,为了增加理财水平,行业可能会采用新指导方针。这些为消费者信息和教育设立了基本准则。
最大问题
热点主题包括互联互通,数字化和监管。移动网络运营商通常运行封闭的系统,但运营商就会有产业化和国界限制的麻烦。
为了努力扩大整体消费群,促进网络交易,印尼是第一个实行互连方案的国家。
提款费用昂贵,研究表明电子支付更安全、高效。尽管调查结果是这样的,高层也支持对数字化经济,但是监管机构却在挣扎着跟上新的多方系统和产品发展的步伐。
互操作性和国际转移是比特币直接的优势。但是我们也有着与监管机构一样的疑问,我们也有兴趣过渡到简化现钞的社会。为了提高宣传,我们可以加入更大的研究和宣传联盟,例如The Better Than Cash联盟和GSMA,它们都决策者富保持着互利的良好关系。
The bottom line
底线
研究明确的表明,需要更快、更便宜、更透明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强调,产品必须易于使用和随时可用。
比特币初创公司都在一个幸运的时期,世界各国领导人都渴望获得更好的金融理念和以技术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创新将来自于那些看到全貌,并从底层创建新产品的人。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