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DeFi赋予金融隐私,而监管是否会将其夺走?

百家号 閱讀 13057 2022-1-18 09:43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a16z:DeFi赋予金融隐私,而监管是否会将其夺走?

第四修正案保护我们对自己的隐私材料的权利。例如,政府不能搜查我们的家或电脑,除非它有基于具体的可能理由的搜查令,相信这些搜查会发现犯罪证据。

政府也不能随便传唤我们到法庭提供证词,以获得这些犯罪证据。第五修正案规定的免于自证其罪的特权可以防止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第四修正案被解读为对我们交给第三方的材料--甚至是交给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如银行--提供很少的保护。这种 "第三方原则 "是政府有权从金融中介机构收集信息的关键,它使政府能够轻易地从企业获得交易信息,而无需搜查令或可能的理由。(这是由法院支持的要求银行保留金融交易记录所补充的[1])。

第三方原则,无论好坏,都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当技术创新--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切断了第三方,政府就不能再使用第三方原则来监控此类交易。

那么问题来了。政府是否可以限制这种DeFi工具,并强迫人们使用第三方中介机构,正是为了利用第三方原则提供的额外监督权力?

在新兴的web3技术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对程序员、客户和企业家都有影响。

程序员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考虑一下近年来一直在流传的一个建议。要求DeFi产品的开发者(我们简称为 "程序员")为这些产品的用户遵守 "了解你的客户 "规则。现在,开发人员缺乏与他们的最终用户的任何现有业务关系--因此也缺乏任何信息收集能力。

但是,如果政府强制要求程序员跟踪他们的用户行为。这样的授权实质上将取缔创建无中介、现成的DeFi协议和代码,任何第三方都可以使用。有人说,11月中旬签署成为法律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HR 3684)的部分内容,可以被政府解读为对程序员施加了这样的义务。

假设政府强制要求程序员追踪其用户的行为。这样的授权实质上是将创建无中介、现成的DeFi协议和代码列为非法,任何第三方都可以使用。

我认为这是对法规的错误解读,但说法规确实如此解读,正是为了阻止政府认为在保护金融隐私方面过于有效的技术发展。政府执法机构可能认为,DeFi平台为逃税提供了便利;通过强迫DeFi程序员为根据协议进行的转账提供纳税申报,该机构将迫使程序员放弃提供不受影响的、现成的DeFi技术的计划。相反,程序员将不得不成为交易所,不得不直接与用户打交道并收集用户的信息。

这种对法规的潜在解读将故意迫使人们从受第四修正案强有力保护的行为(不涉及第三方的交易)转向受第四修正案较弱保护的行为(涉及第三方的交易)。在下文中,我将解释为什么我认为这种对保护隐私的技术的限制本身可能违反第四修正案。

不断发展的技术,滞后的法律

第三方理论的前提是,"向第三方发出传票以获得该方的记录,并不违反[第四修正案]中关于记录保存者的权利"[3]。 法律体系 "有权获得每个人的证据"[4],包括在业务过程中了解到的关于你的证据。如果你把这种金融中介带入你的金融交易,你的隐私就会变得脆弱。

而技术则加剧了这种脆弱性。当我们的交易大多是当面的现金交易时,没有金融中介机构可供政府传唤。理论上,政府可以传唤与我们交易的人,但这些人往往很难找到,或者他们可能不记得三个月前是谁用现金买的东西。技术通过让我们与人进行远程交易,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商业机会;但由于这需要支票、信用卡和类似的机制,它带来了中间人。其结果是。更多的便利,但更少的隐私。

权力的平衡正在从政府向个人转移。而且,毫不奇怪的是,政府正在考虑如何将这种平衡转回给自己。

现在,现代金融技术出现了。通过让我们去掉中间人,它让我们享受到现金的古老好处,以及电子交易的现代好处。权力的平衡正在从政府转回个人。而且,毫不奇怪的是,政府正在考虑如何将这种平衡转回给自己。提供一个风格化的时间表:

a16z:DeFi赋予金融隐私,而监管是否会将其夺走?

使用权利保护技术的权利?

然而,要求编码员监控谁在使用他们的代码--基本上是禁止保护隐私的金融技术--很可能违反第四修正案。这一结论本身就是避免将HR 3684误解为涵盖编码员的理由。当存在 "对法律文本的竞争性合理解释 "时,"宪法回避原则 "采用 "合理的推定,即国会并不打算采用引起严重宪法疑虑的替代方案。"[5]而这一结论也可能提供一个依据,使任何确实被广泛解读的法律条款无效。

注入第三方正是为了方便监控

首先,如果政府试图阻止无中介的DeFi代码的创建和分发,[6] 政府这样做正是为了让第三方回来--不是为了财务上的需要(第三方在历史上对电子交易是必要的),而是为了便于监视。 [7] 第三方理论的前提是,"一个人对他自愿交给第三方的信息没有合法的隐私期望,"因为他 "承担了[第三方]会向警察透露[信息]的风险。"[8] 如果政府剥夺了私人交易的选择,并要求将信息交给第三方,那么信息的上交就不再是真正的自愿。这些人也没有承担信息披露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政府授权强加给他们的[9]。

如果政府试图阻止无中介的DeFi代码的创建和传播,那么它这样做正是为了让第三方回来--不是为了经济上的需要,而是为了便于监视。

因此,通过禁止保护隐私的技术,正是为了让第三方回到交易中来,政府将要求人们 "交出 "他们的 "隐私利益",否则将受到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这是政府可能不会要求的。

对保护隐私的工具的禁止

打个比方。法院认为,当一名汽车司机被逮捕时,(1)警察可以搜查汽车的乘客舱,寻找可能在司机手边的武器,而不需要证明合理的理由,但(2)他们不能搜查任何单独上锁的后备箱。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州要求道路上的所有汽车没有独立的后备箱(即。[11] 也许,根据对HR 3684的广义解读的类比,设想一个州要求制造独立后备箱汽车的汽车制造商承担无法履行的记录义务:假设制造商被命令报告每个驾驶这种无后备箱汽车的人的姓名和地址,即使制造商与许多司机(他们可能从第三方购买或借用汽车)没有任何业务关系。)

想象一下,一个州要求道路上的所有汽车都没有独立的后备箱,恰恰是为了让司机少受第四修正案的保护。

虽然没有明确的先例,但这很可能是违宪的,因为它规避了第四修正案的正常规则。例如,政府不能通过胁迫你在民事案件中作证,然后在刑事案件中使用这些信息,来规避第五修正案关于 "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成为不利于自己的证人 "的禁令,[12]因此,它不应该通过剥夺你的隐私保护工具来规避第四修正案的隐私保护。

保护其他宪法权利的技术的宪法权利

事实上,法院早就认识到,某些技术是保护宪法权利所必需的,因此,禁止使用这些技术将违反这些权利。例如,下级法院认为,第一修正案包括在公共场所对政府雇员(如警察)进行录像的权利。[13] 法院的出发点是,公众有第一修正案规定的 "获取......有关其官员公共活动信息的权利。 "[14]因此,他们认为第一修正案必须同样保护有效收集该信息所需的技术--该技术让人们 "记录眼睛有权看到或耳朵有权听到的东西","证实或搁置客观事实的主观印象"[15] 。

当然,在国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自发的视频记录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至少对普通的普通人来说是如此。但是,一旦发明了这种技术,政府就不能禁止它,从而迫使人们依赖没有技术帮助的感知。

法院早就认识到,某些技术是保护宪法权利所必需的,因此,禁止使用这些技术会侵犯这些权利。

同样,使用避孕药具的权利实际上是基于 "决定是否生孩子"[16]的权利。但有效行使这一权利需要技术的帮助--无论是来自于像避孕套这样有几百年历史的技术,还是来自于最近发明的更复杂的药品--因此,这种技术也受到基本权利的保护。使用乳胶装置或避孕药本身并不是 "决定......不生......孩子":这个决定是在使用该装置之前作出的。然而,使用这类技术有利于生殖自主,限制使用这类装置或药丸会大大削弱人们将其关于家庭和生育的决定变为现实的权利。

保护宪法隐私权的技术的宪法权利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信息隐私,而不仅仅是法院关于避孕药具的裁决所保护的 "隐私权"。第四修正案保障了人们的通信隐私,只要人们确实将通信保密,不将信息交给政府可以传唤的第三方。为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并避免因引入第三方而丧失这一权利,人们可以使用第四修正案保护的技术,如编码员开发的加密工具,以切断中间人。禁止这类技术(或要求它们的设置方式确实放弃了第四修正案的权利)将违反第四修正案的隐私权利。

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法院可能不愿意拒绝政府的论点,特别是当它们被表述为感知到的公共安全和执法需要。

例如,一些州有反面具法,禁止人们戴着面具出现在公共场合;这些法律主要是为了阻止三K党等恐怖组织,但同样适用于所有戴面具的抗议者。一些法院驳回了此类法律,认为面具是保护隐私的重要手段,即使在公共场所也是如此,而且鼓励人们在不担心政府或私营部门对其不受欢迎的意见进行报复的情况下发表言论。 [17] 但其他法院支持反面具法。[18] 因此,不可能有把握地预测法院对禁止使用其他隐私保护技术(如各种DeFi工具)的假设法律的宪法挑战会有什么反应。

我在这里的观点仅仅是,支持这种宪法挑战的论点是强有力的,而且可能占上风。法院至少应该避免对法律进行解释,以造成这样的宪法问题[19]。

Footnotes

[1] E.g., California Bankers Ass’n v. Shultz, 416 U.S. 21 (1974).

[2] See § 80603 (amending 26 U.S.C. § 6045(a)).

[3] United States v. Miller, 425 U.S. 435, 444 (1976).

[4] Branzburg v. Hayes, 408 U.S. 665, 688 (1972).

[5] Clark v. Martinez, 543 U.S. 371, 381 (2005).

[6] Cf. Peter Van Valkenburgh, Electronic Cash, Decentralized Exchange, and the Constitution (“In effect, the regulator would be ordering these developers to alter the protocols and smart contract software they publish such that users must supply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to some third party on the network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 . . .”).

[7] This would be analogous to the government’s periodic attempts to limit the use of encryption. In the 1990s, the government sought to implement (and perhaps eventually mandate) the “Clipper chip”: a device that allowed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but required the encryption keys to be “escrowed” in some place where the government could then access them. More recently, in the late 2010s,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called for technology companies to implement similar key escrow facilities,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government would always be able to unlock the data in your cell phone (assuming law enforcement got a warrant or a similar judicial authorization). This was referred to as the “going dark” debate: law enforcement was concerned that encryption could allow criminals and terrorists to entirely defeat the government’s surveillance and search techniques. See Rianna Pfefferkorn, The Risks of “Responsible Encryption”, Ctr. for Internet & Soc’y paper (Feb. 2018)

But at least the Clipper chip and key escrow facilities appeared to contemplate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use escrowed information only with a warrant based on probable cause — trying to ban DeFi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financial transactions are routinely reported to the government would be a means to avoid the warrant and probable cause requirement.

[8] Smith v. Maryland, 422 U.S. 735, 744 (1979) (emphasis added); see also United States v. Miller, 425 U.S. 435, 442 (1976) (holding that people “lack . . . any legitimat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concerning the information kept in bank records” because they “contain only information voluntarily conveyed to the banks”); id. (stressing that “[t]he depositor takes the risk, in revealing his affairs to another, that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conveyed by that person to the Government”).

[9] Cf. Peter Van Valkenburgh, Electronic Cash, Decentralized Exchange, and the Constitution (“If users do not voluntarily hand this information to a third party because no third party is necessary to accomplish their transactions or exchanges, then they logically retain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over their personal records and a warrant would be required for law enforcement to obtain those records.”).

[10] United States v. Flores-Lopez, 670 F.3d 803, 807 (7th Cir. 2012); United States v. Wurie, 728 F.3d 1, 16 (1st Cir. 2013).

[11] Restrictions on overly tinted windows may be constitutional, but they are justified by the need “to ensure a necessary degree of transparency in motor vehicle windows for driver visibility,” Klarfeld v. State, 142 Cal. App. 3d 541, 545 (1983) (quoting 49 C.F.R. § 571.205 S2 (1982)); People v. Niebauer, 214 Cal. App. 3d 1278, 1290 (1989) (noting that certain levels of tinting are “permitted on certain windows not required for driver visibility”).

[12] McCarthy v. Arnstein, 266 U.S. 34, 40 (1924); cf. Guinn v. United States, 238 U.S. 347, 360, 364-65 (1915) (striking down a grandfather clause that was a clear attempt to evade the Fifteenth Amendment’s ban on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race in voting qualifications); State v. Morris, 42 Ohio St. 2d 307, 322 (1975) (holding that private searche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Fourth Amendment, unless they are orchestrated by the government “with[] intent to evad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s”).

[13] Fields v. City of Philadelphia, 862 F.3d 353 (3d Cir. 2017); Turner v. Lieutenant Driver, 848 F.3d 678 (5th Cir. 2017); ACLU of Illinois v. Alvarez, 679 F.3d 583 (7th Cir. 2012); Glik v. Cunniffe, 655 F.3d 78, 82 (1st Cir. 2011); Smith v. City of Cumming, 212 F.3d 1332 (11th Cir. 2000); Fordyce v. City of Seattle, 55 F.3d 436 (9th Cir. 1995).

[14] Fields, 862 F.3d at 359.

[15] Id.

[16] Carey v. Population Servs. Int’l, 431 U.S. 678, 685 (1977).

[17] See American Knights of the KKK v. City of Goshen, 50 F. Supp. 2d 835, 839 (N.D. Ind. 1999); Ghafari v. Municipal Court, 87 Cal. App. 3d 255, 261 (1979) (challenge brought by protesters who opposed the Iranian government); Aryan v. Mackey, 462 F. Supp. 90, 92 (N.D. Text. 1979) (likewise).

[18] See Church of American Knights of the KKK v. Kerik, 356 F.3d 197, 208-09 (2d Cir. 2004); State v. Berrill, 474 S.E.2d 508, 515 (W. Va. 1996); State v. Miller, 398 S.E.2d 547, 553 (Ga. 1990).

[19] See supra note 5 and accompanying text.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標籤: DeFi a16z
上一篇:元宇宙世界用户是如何选择虚拟替身的? 下一篇:2021全年Etherscan更新了21项功能 指向了怎样的发展方向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