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它为什么重要?
围绕着去中心化金融(又称 "DeFi"),已经有很多的炒作、喧嚣、怀疑、困惑和兴奋的态度,区块链支持的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系统用自由访问、自主和透明的软件取代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
虽然DeFi还处于早期阶段(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其相关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已经很大。以太坊是DeFi的后台基础设施,上季度结算了约1.5万亿美元的交易,相当于Visa支付量的50%;去中心化的货币市场每月发放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贷款;个人和企业正在使用Uniswap协议等平台,交易量大约为Coinbase的30%。
由于企业家、企业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和大小机构对这一趋势有如此大的兴趣,这里将尝试解释DeFi的特点和好处,概述未来的一些挑战并考虑通往主流接受和采用的道路。
但是什么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什么是DeFi,它从何而来?
DeFi建立在过去十年区块链创新的三个主要浪潮之上。每个浪潮开始时都是深表怀疑的,后来逐渐被接受和采用。
来源:https://sourcecrypto.pub/posts/Bitcoin/
第一个时代是由比特币(2009年发明)定义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分布式账本或区块链,旨在促进非主权数字资产的点对点转移。第二波浪潮是由以太坊定义的,它借鉴了同样的底层分布式、抗审查架构:然而,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的本地编程语言(Solidity)可用于创建任何可想象的应用程序,将其转化为全球可访问的超级计算机。第三次浪潮是2017年的首次代币发行热潮,它为一系列项目提供了资金,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兑现其对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承诺。
DeFi是第四次浪潮,它建立在这些创新的组合之上。
有了DeFi,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容易下载的钱包借出、借入、发送或交易基于区块链的资产而不必使用银行或经纪人。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探索更先进的金融活动--杠杆交易、结构化产品、合成资产、保险承销、做市商--同时始终保持对其资产的完全控制。
DeFi协议遵守关键标准,特别是无权限性和透明度反映了以太坊的价值,以太坊是开源的分散式软件平台,构成了大多数分散式应用的基础设施。
"无许可"是针对终端消费者和开发者而言的。DeFi应用程序可以为世界上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提供服务,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财富或政治派别。此外,任何一组开发人员都可以自信地建立在这些平台上,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任何中央机构有能力在未来撤销访问。
"透明 "是指DeFi平台固有的可审计性质。由于软件始终是源码可用或开放源码,所有底层代码永远可供审查,所有相关资本都是开放的,可供审计。交易都记录在区块链上,这使得对特定交易的审查或为投资(甚至调查)目的探索数据的建筑企业变得容易。
DeFi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DeFi的两个基本特征--无许可性和透明度--可转化为多种强大的用例。
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转换成本,提供可选择性
基于Ethereum的应用程序的无许可性质--能够自由和无缝地 "分叉"(或复制和改编)代码库--将企业家的进入门槛降至零。最终消费者是这个创新环境的主要受益者。由于所有应用程序都共享相同的数据库(以太坊区块链),在平台之间移动资本是微不足道的。这迫使项目在费用和用户体验上进行无情的竞争。
这里的一个相关例子是 "交易所聚合器 "应用程序的崛起。通过使用公共API,这些聚合器接入了多个流动性场所,在各平台之间拆分订单,为最终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汇率。在短短几个月内,这种聚合器加速了DeFi的最佳执行之旅,这是一个需要正式监管的早期电子市场所趋同的标准。
将DeFi的竞争性市场与今天的消费者银行业务进行对比,后者的开立和关闭账户可能需要三天时间。或者将DeFi与经纪业务相比较,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转移证券需要长达6个工作日和无数次的电话联系。再加上其他繁琐的条款,这些都是 "转换成本",使消费者不愿意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即使有劣质服务的痛苦。事实上,对零售消费者不利的是,传统金融正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自1990年以来,银行执照的数量以每年3.6%的速度下降,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
透明的会计,严格的风险评估
DeFi中资本储备的可审计性使其能够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于分散的货币市场和信贷设施--类似回购的平台,允许用户进入可变日期、点对点的担保贷款安排--用户既可以检查抵押品组合的质量,也可以在任何特定时间检查系统的杠杆程度。
这与当前金融体系的不透明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只有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分析师和监管机构才开始了解到美国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已经达到3.5......是第二高杠杆率的银行系统--俄罗斯的两倍。
统一激励机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使用不可信任的、可编程的托管账户(通常被称为 "智能合约")允许DeFi协议在协议层面上建立追索权。
例如,在MakerDAO系统(一个去中心化的信贷设施)中,MKR代币持有者赚取借款人支付的利息。然而在破产或违约的情况下,他们作为主要的支持力量。MKR被自动印制并出售给市场以弥补损失。这种计划性的执行创造了非常严格的问责制,迫使MKR持有人设置合理的抵押品和清算风险参数。替代方案--松散的风险管理实践--使MKR持有人面临稀释的风险。
与传统金融相比,当管理层犯错时,股东会直接受到损失。Archegos最近的倒闭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虽然瑞士信贷的几位高管离开了该银行,但他们并没有对损失承担个人责任。然而DeFi的问责制将转化为更好的风险管理。
来源:www.block-chain.info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高市场的效率,稳健性
理想情况下,资本应该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一样无缝连接。特别是,结算应该是即时的,交易成本应该是最低的,服务应该是24/7/365: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365天都可以使用。我们的全球金融系统只在9点到5点之间运作,除了周末和节假日之外,根本没有生产力。
显然,对现代化的结算基础设施有潜在的需求,上个季度以太坊结算了1.5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比2019年第一季度的310亿美元有所增加。我们最近也看到了缺乏即时结算可能出现的市场混乱类型。由于难以跟上资本要求,Robinhood短暂地被迫暂停对GameStop的购买订单,这本身就是T+2结算的副产品(行业标准中,交易通常需要两天的时间来结算)。
有效的市场也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区块链的分布式性质使其具有难以置信的弹性。在以太坊推出后的六年里,该网络(以及延伸到它上面的应用程序)拥有100%的正常运行时间。对于集中式的类似物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是集中化的、已建立的和/或受监管的,这些集中化的实体--无论是交易所还是支付网络--都可能表现出不可靠,特别是在高波动期。
这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非常真实的。以经纪商用户后来登录后发现他们的余额迅速减少为例。
全球接入,统一的市场
来源:https://ca.movies.yahoo.com/defi-decentralized-finance-202448237.html
固有的国际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
现在的分散的交易所可以为某些资产提供比孤立的集中式交易所或服务提供商更好的兑换率。在股票市场上,像美国存托凭证(ADR)这样的工具起到了连接外国交易所的作用,但往往存在大幅溢价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当市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时,它也可以导致更多的金融权利的获得。目前,发展中国家往往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因为相对于需求而言,建立当地业务的成本很高,缺乏基础设施,等等。但是,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具有零边际用户成本的互联网原生服务--可以为边缘化的人口提供服务,提供保险、国际支付、美元计价的储蓄账户和信贷等服务。
实时数据
在透明、共享的数据库上建立金融服务的一个副产品是,所有相关的交易数据都是实时公开的。例如,Uniswap协议中的流动性提供者产生的收益可以按每秒钟的粒度进行追踪。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决定如何分配资本,提供更有效的价格发现和资源分配,而监管机构可以监测实时交易数据,以识别邪恶的用户活动。
这与传统的资本市场大相径庭,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公司发布季度收益报告。私营市场的状况甚至更糟糕,如果公司决定发布指标,他们往往会发明自己的会计指标。很难想象,当投资者不得不使用陈旧的数据时,他们会做出理性的决定 监管机构也在现行制度下挣扎,等待多年才发现错误行为,到那时再纠正往往为时已晚;Greensill Capital和Wirecard是最近的两个案例研究。
消除对手方/信用风险,降低合规开销
根据定义,DeFi平台是 "自我托管 "的:用户从未将其资产托管给集中式运营商。虽然最初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畏惧,但DeFi的自我托管性质有助于消除对手方和信用风险--与金融交易中的一方违约或未能履行其交易或贷款义务有关的风险。分析师估计,自2011年以来,通过集中式交易所损失的加密货币价值超过70亿美元,无论是由于黑客攻击还是运营商故意携带用户资金潜逃。DeFi是一种范式的改变,将 "不要作恶 "转变为 "不能作恶"。
自我监管对运营商同样有利,他们可以回避不必要的责任和合规开销。例如,FinCen的加密货币指南要求保管用户资金的公司获得货币传输器许可证,这是一个典型的艰巨过程,而那些与自我保管的钱包互动的公司则可以不进行操作。
主流采用的挑战
来源:www.coinspeaker.com
与任何新的和不断发展的技术一样,DeFi也面临着挑战。这与互联网的早期并无二致,当时连接缓慢,硬件昂贵,即使是最聪明的创新者也很难支持图像或视频的想法,而现在图像或视频已经成为在线社交活动的货币。
规模化
DeFi的底层后端基础设施,即以太坊,必须继续扩展,以支持更高的带宽需求。以太坊每天处理约150万笔独立交易,已经达到了目前的最大容量,交易费用也因此激增。
然而,扩展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去中心化为代价。经过多年的深入研发,多个扩展解决方案现在正处于上线的边缘,有望减轻以太坊的负担,同时保持其核心价值集。扩容可能永远是一个相当增量的过程,新的能力会在临时的基础上支持过剩的需求。(这也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
更好的入职培训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DeFi的入职体验仍然过于沉重。将法定货币(美元、欧元、英镑等)转移到加密货币经济中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摩擦,法定货币的上线仍然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处理器的费用高得没有竞争力。
即使在法币被转化为加密货币资产之后,保管和钱包管理也是令人生畏的。必须安装专门的 "钱包 "以直接与以太坊网络互动--许多要求用户保护高度敏感的密码、私钥和种子短语--没有 "忘记密码?"的舒适备份。在发生误置的情况下,没有任何追索权。
然而,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该行业的趋势是在保管和钱包方面的最佳做法。例如,"智能钱包 "阿根特完全避免了种子短语,并为用户提供了每日支出限额,以及在设备被误置时的无缝 "社交 "恢复手段。我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币上线业务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费用、覆盖面和处理时间也会因此而改善。
清晰的监管框架
随着技术对新市场的颠覆,全球监管机构有很多事情要做。仅在金融领域,监管机构今天正在处理各种形式的金融技术,从新银行和众贷到游戏化的股票交易。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被传统金融界(更不用说监管机构)忽视或否定了多年的领域。现在,这些监管机构正在评估技术、市场和参与者,以决定适当的规则。他们的目标是确保用户和执法部门有足够的透明度(在还没有透明度的地方);针对欺诈行为(同时放弃他们先前的假设,即所有基于区块链的活动都是欺诈行为);以及保护消费者的言论自由和隐私。
然而多年来,许多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提议对加密货币进行监管,这将扼杀之前的每一次加密货币浪潮,尽管有潜在的有利于消费者的好处。相反,他们专注于负面的东西--比特币的非法金融,以太坊的高风险投资和早期代币销售--往往没有认识到更大的积极意义。
因此,有一些监管建议误解了DeFi--包括不同行为者和技术的作用--并将责任和负担强加于现行法律之外,以及强加于基本上没有参与的软件开发商。这些建议类似于试图让SMTP的发明者为曾经发送的每一封垃圾邮件负责,或者让HTTP的发明者为每一个非法网站负责。
对去中心化的侵占
与 "私有区块链 "是在位者错误地寻求共同使用早期区块链浪潮的产物一样,中心化金融机构有可能共同使用DeFi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做出相当大的让步。虽然看起来与以太坊等其他智能合约区块链相同,但其中一些链实际上是中心化的,押注用户关注速度和低费用--同时牺牲了DeFi价值主张核心的无许可、中立和不可改变的保证。虽然肯定会有一些 "弱 "形式的技术,与强形式的技术一起出现(正如克里斯-迪克森所认为的那样),但这并不是上述技术的弱形式,而是误导性营销,是披着新羊皮的老狼。
不难想象,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大型科技公司,甚至是民族国家,他们不是想办法采用或整合DeFi,而是做误导性或不太强的版本。虽然后一种产品可能会释放出增量的效率,但它们不会满足这项技术所能提供的全部潜力:全球性的、无权限的全球流动性访问和完全消除对手方风险。
DeFi已经来了,而且会继续存在。一些怀疑论者认为它是一种理想主义运动,注定要永远被归入互联网的阴影中。但是,由于其在结算效率、风险管理和可及性方面的创新,DeFi可能会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不仅是加密货币,也可能是所有其他类别的市场。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使用DeFi协议出售门票、苹果股票、猪腩肉期货、袜子等等,可能会有门户提供对该基础设施的访问,并有独立的监管制度和商业运作。
它不会像一些铁杆信徒所说的那样,意味着现有金融服务部门的终结(就像互联网并没有完全杀死印刷业一样)。但对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和其他公司来说,DeFi的机会在于允许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结构优势--托管产品、主要经纪业务、法币通道、客户服务等等,同时直接从去中心化协议中获取流动性和产品。
早期的怀疑者曾说,没有人会使用或重视比特币;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它已经成为一个与黄金相媲美的万亿美元的资产,并被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所持有。同样,反对者认为,以太坊不会工作,太慢,而且太贵。今天,以太坊支持数以千计的无权限应用,结算了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交易,作为传统金融巨头的基础设施,并为前沿的密码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即使ICO热潮失败,许多代币销售也为异常重要的技术发展提供了资金,包括去中心化存储(长期以来计算领域的圣杯)、网络互操作性、抗操纵数据馈送以及去中心化计算。
最重要的是:这些加密货币的每一次浪潮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企业家,这正是DeFi的未来将被建立的方式。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