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和NFT正悄然改变传统所有权属性?
过去十年中,我们消费媒体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我们需要的是对实体物质的所有权,而如今我们得到的已经是全天候不间断的数字流媒体服务了,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实现对音乐、电影和文学库的访问。然而,迄今为止,艺术领域在很大程度并没有顺应这些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绘画、雕塑和摄影还是在画廊中进行实物展示的。但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以及非同质化代币 (NFT) 的出现似乎将会改变这种状况——艺术将被推向消费革命的最前沿。
".ART" 域名注册网站创始人、2020 Arts Power 五十强成员 Ulvi Kasimov 表示:
“事实上,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迫使‘艺术界’不得不走向互联网,相应地,这也为艺术界成为共享经济的创导者创造了条件。” 如今,大众对于拥有实物艺术品的欲望已逐渐消退,转而支持数字作品、NFT 以及共享访问。”
“新冠疫情迫使‘艺术界’走向互联网。”——Ulvi Kasimov
画廊、创意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Shane Lavalette 和 Ashlyn Davis Burns 表示:
“人们希望能获得长久的数字体验,而区块链恰巧代表着数字空间中的‘永久性’概念。当然,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数字原生艺术与NFT相结合,还将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开发与NFT和区块链相关的项目——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发生了。”
Kasimov认为,跨时代的转变已经发生了,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更重视“印象和体验”,而不是实物。
在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领域,从所有权文化到流媒体文化,转变正在悄悄发生,而随着 NFT 的出现,这种变化已经开始影响艺术界——独特的加密代币可以与数字内容进行关联,例如艺术作品和音乐等。这也意味着,数字艺术作品所有权将可以被前所未有地证明了,不仅如此,数字艺术的稀缺性也将得到体现。
数字领域先驱
Kasimov认为,这正是 .ART 这类数字领域的先驱者发挥作用之处。“失去越少,得到越多。对于艺术家自身和普通的创意阶层来说,变化往往是自下而上的:首先得建立起数字消费的基础设施,个人艺术家创造的 NFT 作品的销售情况要有日志记录。”
由此看来,.ART 很有希望成为传统画廊、博物馆、拍卖行以及想要拥抱NFT 的个人艺术家之间的桥梁。它为艺术界提供了低成本域名注册以及免费搭建网站的一站式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非常便捷、直接地连接到区块链平台,提供以太坊命名服务以及NFT铸币服务——这两者都是新共享文化的关键所在。
Kasimov 解释道:
“通过放低门槛,.ART使全球艺术社区都能够参与到数字和共享消费运动中来。而这场运动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消费思维方式——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需采取的文化变革。“
Kasimov继续说道:
“人类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而政府信誓旦旦说要减少生产活动,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消费方式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也谈不上什么生产上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了。现代消费的基础其实是我们的物质文化;现如今我们都生活在‘消费文化’中。”
Kasimov还指出:
“艺术界的共享文化是否会渗透到其他的消费模式中,以及是否会对处理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真正的影响,以及何时会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随着 NFT 在艺术界的兴起,共享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Kennedy 说道:
“在艺术领域发生了许多令人兴奋的事情,我认为这将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非常坚信,在未来十年,那些会使用智能合约机制来进行作品创作的艺术家将会成为艺术界的明日之星,而这些数字作品也将会产生颠覆性的文化影响,直接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
.ART 提供了新时代的域名注册服务,它使艺术家可以快速轻松地创建网站地址并与加密钱包相结合,通过源于区块链的真实数字证书来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和 NFT。
从模拟世界到 Web 3世界
伦敦当代艺术画廊联合创始人兼总监 Joe Kennedy 表示:
“我们正在从模拟世界转向 Web 3 世界,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审美也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随着这种跨时代的转变,许多社会价值观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我们正在从模拟世界过渡到 Web 3 世界。”——Joe Kennedy
Unit London 是最近几个月举办过 NFT 展览的众多画廊之一,NFT的出现使艺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早些时候,数字艺术家 Beeple 以 6900 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他的NFT作品,一夜之间成为了当时全球身价排名第三的艺术家,受到了极大关注。 从那时起,传统艺术界大佬——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纷纷投身 NFT领域。
另一个拥抱NFT的画廊是位于伦敦的“House of Fine Art“。他们的数字部门主管Jake Elias说道:
“要想艺术类NFT持续增长,并且能将来自传统领域的收藏家吸引进来,那么我们这些顶级画廊就必须参与进来。”
然而,这些画廊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NFT将会如何改变艺术世界?Lavalette 和 Davis Burns 解释道:
“NFT 意味着去中心化和民主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中心化的机构自然会被淘汰。不过,这种淘汰是正常现象,它为革新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将来他们可以通过新的方式来为工作创造价值——即通过社区。在未来,艺术家们将不再需要画廊、博物馆等中心化媒介就可以成功地吸引到观众,与此同时还能与收藏家们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直接联系。”
Kasimov认为,画廊——连同博物馆、拍卖行、个人艺术家以及艺术领域的技术合作伙伴——仍将在“传播艺术世界的共享文化”方面发挥作用。他补充道,博物馆在这一转变中担当了重任,这要归功于“馆长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的关系网以及受到的关注度”。
Lavalette 和 Davis Burns说道:
“如果仅想依靠收藏家的力量来做出改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更加认同来自馆长等策展人的努力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他们会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向外界介绍艺术家们的作品、以及推动对艺术品的消费。”
不过Kasimov指出,博物馆会受到传统机构固有的束缚。“即使是做出微小的改变,博物馆也会失去很多东西;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例如画廊和拍卖行。固有思维以及来自品牌的“束缚”阻碍了变革的发生。”
散户买家是 NFT 交易的主要群体,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利益驱动
毫无疑问,在加密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非同质化代币 (NFT)——已成为 2021 年表现最佳的一个领域,其交易量和使用率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虽然说机构投资者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增长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Chainalysis出具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迄今为止,今年80% 的NFT交易都是由散户完成的,而收藏家和机构则推动了该领域的大宗交易。
散户买家主导 NFT 市场
根据Chainalysis提交的一份题为“2021 NFT 市场分析”的报告显示,2021 年 1 月至 10 月期间,链上数据显示NFT零售类交易量已超过总数的 80%,而收藏家群体完成的交易量只占到总交易量的19%。
有意思的是,截至今年 3 月份,收藏家这一群体的交易量才占比 6%,直到第四季度初才增至 19%。这也说明NFT经历了一年的发展,已成功引发了人们的兴趣。
此外,Chainalysis 从一开始就断定机构投资者的交易仅占到交易总量的 1%,然而,随着分析的完成,他们惊讶地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竟然已占到交易总量的26% 左右。
至于Chainalysis是如何对每笔交易进行分类,最后得出统计结论的,这家区块链分析公司这样解释道:他们将 10,000 美元及以下的交易都归类于散户买家;$10,000-$100,000 范围内的交易则归类于收藏家群体;超过 $100,000 的交易归类于机构交易。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数据显示,与传统加密货币市场相比,NFT 市场受散户影响更多。在传统加密市场中,散户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利润诱惑带动NFT热潮
许多人投资加密货币是为了对冲通胀以及赚取更多钱,而投资NFT也主要是受到投资该领域项目可以获利的诱惑。然而,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这些 NFT最终都能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
根据 Chainalysis 公布的数据显示,那些在铸造期间就被平台进行出售的NFT中,只有大约 29% 可以产生利润。但假如新铸造的 NFT 被列入了白名单,那么获利机会将可以增加到 75.7%。
根据 NFTSKA 的说法,加入白名单的过程其实就是为未来的 NFT 铸造(也称为“drop”)获得预批准加密钱包地址的过程。
通过分析此前的数据后,Chainalysis明确表示:
“如果新铸造的 NFT没有被列入白名单,那么通过铸币购买几乎是不可能实现超额回报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前几周 Facebook公司更名为 Meta 后,人们对于 NFT 的兴趣再次被激发了。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这些公司的业务重点一定是如何将更多人带入元宇宙。令人吃惊的是,仅仅在过去的7 天时间里,虚拟土地以及其他虚拟资产等虚拟房地产类别的销售额就达到了 3 亿美元左右。
总结
那我们买下 NFT 后能做什么呢?我们不拥有版权,所以不能通过制作周边产品来赚取收入,但是我们拥有所有权,可以在二级市场出售,可以将其出租、展览收取租金,也可以将其用作抵押物,当然,如果你想将其销毁也是可以的。实际上,NFT 不仅能在艺术领域提供支持。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收藏品、游戏资产、数字时尚、皮肤以及更多内容,你会发现,艺术品和程序化实用工具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迷糊。随着开发人员为 NFT 的生存创造全新的环境,数字创作者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NFT 也为数字所有权打开了一扇新窗。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