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元宇宙

InfoQ 閱讀 39 2021-11-19 15:23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来自打工人的心声。

从早期建立自由主义乌托邦的幻想,到按计划早全面取代传统汽车的自动驾驶车辆,硅谷从来不乏前景看似光明、但却始终无法实现的技术提案。元宇宙可能也会遭遇同样的夭折命运,但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会影响深远。元宇宙并非乌托邦式的愿景,而是科技巨头们扩展规模的又一个机会。

越来越多企业入场

马克·扎克伯格一直强调,已经构思好了民众未来的社交方式。10 月 28 日,扎克伯格正式提出对于“元宇宙”计划的愿景,即为用户打造一个能够闲逛、购物和工作的虚拟环境。这个“更加身临其境的互联网”,应该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元素:

能够呈现用户形象的共享社交空间。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用户形象用自选头像表示。元宇宙中,这个形象是可以移动、说话、完成规定动作等的定制化形象。

一个持久的“世界”,供用户形象居住和互动。类比现实世界的空间和土地资源。

拥有虚拟财产的能力。最近人们试图用去中心化的 NFTs 跟踪和建立虚拟商品所有权,这样的 NFTs 可以在不同公司控制的元宇宙间自由流通。但现实中,这种 NFTs 的标准制定和公司间的合作几乎不可能实现。

创建虚拟财产的能力。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内容,来丰富元宇宙。但如果控制该元宇宙的公司想从中获利,版权问题等都是需要解决的。

交换和出售虚拟财产的能力。但像虚拟土地“所有权”属于用户还是公司这类问题,目前也没有解决办法。

多个大公司可以共享知识产权。实现不同公司控制的元宇宙之间的交互并非易事。

通过 VR 或 AR 眼镜实现 3D 远程呈现。

“了解元宇宙的最好方法是亲自体验它,但这有点困难,因为它还不完全存在。”扎克伯格说道。元宇宙的实现,一方面要求 Facebook 等科技巨头支持元宇宙概念并开发出必要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则要求公众接受新的生活状态:花更多时间坐在家里戴虚拟装置,而不再每天接触现实的物理世界。

我们不需要元宇宙

元宇宙应用端的落地需要依靠底层技术以及硬件设备技术的进步

在过去十年来许多大议题相继失败之后,科技行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吸引资金,而元宇宙正是其中最突出的备选方案。

在扎克伯格发表主题演讲的几周后,已经有不少企业决定接纳元宇宙这一基本设想,同时也表示出元宇宙本身的强大可塑性。

11 月 2 日,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围绕企业与游戏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元宇宙演讲。他强调称,元宇宙的概念囊括现有视频聊天和协作工具,同时也涉及像《光晕》和《我的世界》这样的游戏。这类元宇宙应用将通过虚拟环境得到显著增强。纳德拉提到,元宇宙将帮助微软“将计算嵌入现实世界,同时也将现实世界嵌入计算。”

虽然无法确定元宇宙是不是真像纳德拉表述的那么有吸引力,但他对于游戏和工作的关注可能确实准确反映出元宇宙的最终效用。大众无法确定自己最终是否会像融入互联网那样融入虚拟环境,不过游戏厂商和办公软件供应商显然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且也在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其中。

从游戏中汲取的灵感

近期,围绕元宇宙引发的热烈炒作是以游戏产业发展为基础的。

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小说中率先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欧内斯特·克莱恩的《头号玩家》则用现代工业的力量展示了元宇宙美轮美奂的可能样貌。这些作品甚至成了 Facebook 旗下 Oculus 事业部员工人手一份的指导材料,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如何将灵感同游戏元素结合起来。

去年,风险投资者 Matthew Ball 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以《堡垒之夜》为核心对元宇宙展开投资宣传。他认为,《堡垒之夜》最初只是一款游戏,但很快演变成一个社交广场。玩家们汇聚于此,在百人大逃杀的核心游戏体验之外又自发建立起了新的社交空间。

各企业开始在这款游戏中举办以《星球大战》等电影为主题的活动,并邀请到 Travis Scott 和 Ariana Grande 等知名艺术家参加线上音乐会。此外,游戏内还出现了源自漫威或 DC 角色的定制物品。《堡垒之夜》的盈利模式就这样建立了起来:玩家把真钱兑换成 V-buck,再用这种代币购买游戏内的虚拟商品或者支持游戏定期更新内容的“战斗季票”。

Ball 认为元宇宙将超越当前《堡垒之夜》,同时继承上面已有的社交与商业模式,他甚至把《堡垒之夜》称为元宇宙概念的“理想原型展示”。

Epic Games 公司 CEO Tim Sweeney 也抓住元宇宙的热点帮自己筹集到了不少资金,但同时又对当前科技巨头的所作所为大加抨击。他宣称元宇宙应该是个开放且可互操作的平台,而非封闭的生态系统。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Epic 公司就 App Store 分成条款起诉了苹果。但法官在诉讼中指出,Epic 想努力打赢官司的目的是拿回一大笔可观的收益。既然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再用道德抨击就有些荒谬了。这也反映出科技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趋势:开放与个人赋权往往最终要让位于企业利益。

在更广泛的游戏领域,EA、Square Enix、Take Two 乃至 Ubisoft 等重量级厂商也纷纷跟进,最近还就 NFTs 发表了积极声明。部分厂商正在考虑制作“边玩边赚钱”的游戏作品,通过激励玩家不断游戏以获得有价值的可转售 NFT 项目,最终实现投机性投资与游戏的合二为一。实际上,随着虚拟商品产生大量金钱,游戏会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玩家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元宇宙确实有望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砸向企业员工的一记铁拳

多年以来,技术行业一直在颠覆人们对于工作就业的基本观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苹果为代表的硅谷企业就开始推行层级更为分明的工作结构。由于经济大衰退,零工经济由此诞生。基于应用的服务交付渠道将一个个工人转换为独立承包商、同时剥夺他们作为雇员的权利与福祉。而元宇宙的上线,将再次给我们刚刚熟悉的工作方式带来新的变化。

正如最近微软公告及 Facebook Horizon Workrooms 所表达的观点,工作类应用将成为元宇宙的核心。

为什么巨头们突然就对虚拟办公环境有了兴趣?因为在新冠疫情期间,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搬到了偏远地区,而安逸的生活让不少从业者不想重回大城市。于是企业就部署了一系列软件跟踪自己的员工,确保他们不在办公室时也不会偷懒。元宇宙应用给这类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使不在实体办公室,身处虚拟办公室的员工也将随时随地受到老板的密切监控。

这种转变可能比扩大监控范围更重要。Uber 和亚马逊等企业不仅早在 2010 年初就推出了用于限制工人自主权并提高生产目标的算法管理系统,而且通过零工经济和 Mechanical Turk 等平台扩大了参与计件外包服务的人员规模。Ball 写道,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个重大劳动力平台”,而扎克伯格则表示元宇宙让“人们无论住在哪里,都能找到工作和生存空间。”

在硅谷越来越依赖于合同工和外包服务的背景之下,元宇宙的迅速升温显然不是什么好事。零工从业者们警告说,这种业务模式全面扩散的第一步就是降低他们的待遇标准。更确切地讲,元宇宙上搭建起的工作场所很可能成为砸在员工身上的又一记沉重铁拳。

而靠游戏赚钱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 2000 年初,亚非拉地区的不少工人就从事打金代练之类的业务,包括在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中赚取游戏货币、再把这些代币出售给手头更加阔绰的西方国家玩家。但正如 Merchant 在最近的《技术救不了人类》一文中所言,“虽然这一切会让虚拟劳动力逐步成为现实,但同时也提高了工人们伸张自身权利、获得尊重的难度,也更难将自己的诉求传达给雇主。”

元宇宙的现实意义

元宇宙是个广阔的愿景,也预示着数字技术将进一步统治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疫情期间被迫花费更多时间使用数字服务、而非接触现实世界,科技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随之飙升。虽然元宇宙的普及速度不会像扎克伯格的设想那么快,但只要这个概念还在推进,它终有一天会成为游戏玩家和某些工作从业者无法回避的现实。

多年以来,电子游戏厂商已经成功改变了游戏开发方式与在游戏中嵌入货币化策略的思路。这不仅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也让企业能够轻松将特定服务强制引入工作环境,并最终蔓延到消费市场,Slack 与 Zoom 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不过,我们仍有办法阻止这一切。

2017 年,EA 为了平息玩家们的怒火而撤销了《星球大战:前线 II》游戏中的微交易与战利品盒系统。玩家们之所以不满,是因为这种设计的底层逻辑是“越氪越强”,逼着玩家们不断花钱。争议出现之后,不少国家 / 地区的监管跟进此事,Gamesindustry.biz 特约编辑 Rob Fahey 认为边玩边赚钱这种业务模式很可能将面临类似的审查。除此之外,科技行业自身也爆发出愈发壮大的劳工运动——一旦雇主开始试探道德的边界、或者将某些同事置于危险当中,员工就会集体发声对雇主施以反击。

时至今日,元宇宙只是给某种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游戏起了个更好记、更有野心的新名字。元宇宙概念只在科幻小说中有所体现,而且背后一直缺少深刻的现实意义。尼尔·斯蒂芬森在 1992 年的小说《雪崩》中第一次创造出这个词汇,但书中对于元宇宙这个梦想环境如何替代现实世界、如何运转自洽其实所言甚少。更为讽刺的是,作家们提到元宇宙时一直在警告我们要远离——它非常危险。

《雪崩》的作者一直在强调元宇宙在本质上非常危险。《雪崩》的书名来自小说中元宇宙住民使用的一种数字药物,其对神经的有害影响不仅作用于虚拟环境之内,也会延伸到外部现实。扎克伯格等人其实曲解了元宇宙小说的表达内容。但这种对危险气息的敏锐判断并没有在当下的这场元宇宙技术幻想中得到体现。相反,科技巨头觉得这个概念有宝可挖。

科技行业的 CEO 们很清楚,几十亿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仍然存在于电脑屏幕之外。他们买车、做园艺、约会、坐在湖边打发时间。无论怎样,没有任何一家科技企业能够真正占领人们的闲暇时间。但也许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只要引导公众放弃对满足欲望具体方式的执着,就能让他们慢慢习惯在虚拟世界里达成幻想。慢慢地,他们开始适应远离现实的生活,转而沉迷于看似美好、但早已被资本化渗透殆尽的虚拟世界。

目前,这种还不具备很强的技术可行性,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众多科技企业关注这个方向,并意识到了其中的可能性:即使只是个假设,元宇宙也确实解决了物理、商业、政治等现实层面的难题。如果成为现实,那么元宇宙最终将建立起“公司国家”或者说“国家公司”,这个超大版亚马逊能够将原材料、供应链、生产制造、分销乃至使用等所有元素汇总到同一个服务体系之内。而这也成为我们永远无法逃离的消费黑洞。

Facebook 已经没了,现在只有 Meta。硅谷已经准备好讲“元宇宙”的故事,我们应该思考技术行业到底在怎样利用科技成果支撑其商业利益,并找到真正能够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另外一条技术道路。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主题投资策略名师Haim Israel:加密货币的元宇宙机会 下一篇:A股市场和加密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