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不是区块链的「备份」
在元宇宙的热浪不断涌动的大前提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想要加持一下,试图用元宇宙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社交、电商、游戏、娱乐,无一例外。如果一定要在加持元宇宙的队伍当中,找到出类拔萃者,那么,区块链,无疑是最突出的那一个。
正如很多玩家仅仅只是将元宇宙看成是一个赢得资本市场关注的概念一样,那些区块链玩家之所以会加持元宇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元宇宙可以赢得资本市场的关注,用元宇宙可以填补资本市场对于他们关注的空白。就拿Facebook为例,当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改名为「Meta」之后,它的股票就开始了一路上扬。知名科技公司尚且如此,那些依然还需要资本输血发展的公司,更是如此。区块链玩家们,就更不用说了。
曾经,区块链,是一个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领域。于是,熟悉了资本运作套路的人们,便开始借区块链之名,想要继续延续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套路和手段。然而,资本的急功近利让玩家们在区块链身上遭遇了滑铁卢。
为了迎合资本,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将区块链与发币或者ICO联系起来,一场欲望与利益交织的乱象开始出现。当这个市场的乱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当对于这个市场的监管持续强化,资本短期内营造一种规模优势的做法遭遇困境,于是,它们开始退潮。那些仅仅只是依靠资本输血延续自身发展的区块链玩家,开始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境。
日子还要继续。后来,为了活下去,越来越多的区块链玩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层面上,但是,这种「离钱很远」的地方,自然无法持续引起区块链玩家的兴趣。寻找一个能够被资本市场热衷的概念和噱头,让区块链可以重拾以往的荣耀,自然成为每一个玩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元宇宙时代的来临,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于是,区块链和元宇宙开始深度绑定在了一起。
不可否认的是,元宇宙与区块链的深度绑定,的确让死气沉沉的行业有了新的气象。然而,仅仅只是将元宇宙与区块链等同,固然可以带来一定的增长,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深度绑定对于元宇宙和区块链的长期、健康发展,依然是有害无益的。
理性、客观地看待元宇宙与区块链之间的关系,才是保证他们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看法都是相当肤浅的。从当初的与数字货币等同,到现在的与元宇宙的等同,人们一直都把区块链看成是一个相对较为表层的存在。事实上,区块链仅仅只是一种底层的技术,并非是一个表层的行业形态。简单武断地将区块链这样一种底层的技术与表层的行业深度绑定,只会把两者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按照区块链的经典定义,它具备「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信任体系」、「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等诸多特点。仔细分析区块链的这些特征,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非常基础的和底层的。
而元宇宙则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无论是它所构建的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社交场景,还是它营造的虚拟与现实无缝衔接的游戏体验,它为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
一个底层,一个表层;一个虚拟,一个具象。元宇宙与区块链,无论如何都是无法等同的。
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元宇宙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的追捧,就将其看成是区块链的资本来源的话,那么,所谓的元宇宙真的就彻底沦为了一个概念。
真正将区块链看成是一种比元宇宙更底层的存在,确立区块链在元宇宙时代的地位和作用,要比仅仅只是将元宇宙看成是一种营销手段更加重要。
笔者认为,区块链技术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它构筑了元宇宙时代的技术底座,并且真正将构成元宇宙的相关技术真正串联在了一起。无论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还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说到底,它们都是一种底层的数据处理技术。而区块链,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
正是有了区块链,构成元宇宙的诸多新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出应用的功能和作用。
那些仅仅只是将区块链与元宇宙等同起来的看法,非但没有理解何为元宇宙,而且还没有真正理解区块链的真正奥义。他们现在对于元宇宙的热衷,如同他们以往对于区块链的热衷一样,仅仅只是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喜好,仅仅只是对资本市场的一种迎合而已。
从表面上看,元宇宙的确可以给区块链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等到资本的追捧不再,玩家们对于元宇宙的兴趣同样会冷却。因此,我们在看待元宇宙和区块链之间关系的问题,应当跳出资本的牵绊,站在资本之外的视角来看待它。
笔者认为,将区块链看成是联通元宇宙时代的「基础设施」,并且真正找到区块链技术激活其他基础技术的方式和方法,要比仅仅只是投资本所好,要比仅仅只是将元宇宙看成是区块链的「救命稻草」更加重要。
当我们真正厘清了元宇宙与区块链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到了发挥区块链功能和作用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此刻的元宇宙才不会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由区块链技术支撑起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世代。
此刻,元宇宙,不再是区块链的「备份」,而是变成了区块链的「孪生体」。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