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用于信贷会怎样?

财联社数研院 閱讀 47 2021-11-10 21:03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当前各国央行均在研发基于国家主权信用的数字货币(CBDC),但CBDC主要用于支付领域。未来,CBDC能否用于信贷领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信贷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毕竟比起相对简单的支付业务,信贷业务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更为关键。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及其团队在一份名为《数字货币与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报告中提及,数字货币及相关技术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但对借贷主体的信用审核、放贷以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仍要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报告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数字货币并未改变货币的这一本质,但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CBDC改变了信用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建立基于央行的统一中央账户体系,并对每次交易进行一次对账户体系的全面更新,实现所谓“交易即结算”功能。

“数字货币对信用实现过程的改变仅发生在交易环节,商业社会中的信用涉及更多,即使是日常的购买、消费等交易,第三方机构在提供支付服务的同时,也要附加增信服务。”报告指出,以征信为基础的借贷业务不会因数字货币而发生底层逻辑上的改变。

报告认为,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和升级,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会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信成本,但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且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毕竟数字货币无法避免主体违约行为的发生。这也意味着,对借贷主体的信用审核、放贷以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仍要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实际上, 当前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仍在支付领域。以数字人民币为例,中国央行在《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数字人民币目前主要定位于M0,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暂时不会真正参与到信贷领域的授信部分。

不过,此前已有消费信贷公司与银行合作,将数字人民币用于消费信贷B端支付上,在不突破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同时,数字人民币在信贷端的试水还对信贷机构意义深远。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人民币“可溯源”、可搭载“智能合约”的特性,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在信贷场景中的探索更有想象空间,如可以作为未来贷后管理难题的突破口。(详情请参阅:《数字人民币试水信贷业务 并非是突破M0定位 背后的深意却值得关注》)

此外,钱军团队报告还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都在积极开展CBDC的研发和试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障和提升本位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力。不过,随着各国各自版本CBDC的推出,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兼容协调问题必须要解决,毕竟不同的CBDC基本会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至少不会完全一致,这在涉及不同币种交易的跨境支付系统对接时很可能存在问题。对此,各国央行需要积极加强CBDC领域的交流和协作。

“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系统对接只是国际协调的第一步,如何建立数字货币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货币协调机制还需要全球各国央行的进一步探索。”报告认为,除了继续探讨数字货币发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标准和潜在技术风险防控、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规则与“三反”监管要求等深层治理问题还需各国央行重点探讨和寻求深度合作。

以下为报告全文:

数字货币与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得益于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下的“无现金社会”兴起,小额、高频的新型跨境支付场景涌现,数字货币横空崛起,且出现了两层结构体系:一是比特币以太坊、去中心化稳定币、私人机构数字货币等非主权数字货币;二是基于主权国家信用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

随着全球央行对CBDC的持续关注和开发,数字货币体系已经呈现从非主权数字货币向由主权数字货币成为主导的两层体系演变的趋势。CBDC由发行主体直接建立账户体系,能实现交易即清算功能,降低传统电子支付结算成本,推动包括跨境支付在内的支付系统效率全面提升。由于仍是基于政府信用的法币,CBDC不会改变需要微观审核主体信用的信贷市场核心逻辑。

此外,CBDC需要妥善解决匿名性、发行方式、金融脱媒、与现金共存等一系列问题。在CBDC时代如何妥善处理全球货币竞争与协调,仍需全球央行持续加强在CBDC、金融监管等领域合作,不断完善治理机制。

一、数字货币背景:全球支付体系变革

1. “无现金支付”兴起

随着近年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非接触式支付等无现金交易模式正在蓬勃发展,现金在交易中的使用数量和占比明显降低。根据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现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3%和16%,银行卡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7%和23%,46%的被调查者在调查期间未发生现金交易。但公众对现金依赖度似乎并没有降低。我国流通中的现金近年保持增长趋势,我国2016-2020年的流通中现金(M0)余额分别为6.83万亿元、7.06万亿元、7.32万亿元、7.72万亿元和8.43万亿元。

尽管有着高效、便捷的电子支付手段,但人们似乎仍有大量的现金需求,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现金支付具有较强的匿名性特征,能够保护交易者的隐私。即便从事合法交易,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愿意公开其相关信息,原因在于交易是一种重要隐私,尤其在当前据时代,一旦交易信息被大量暴露,很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其次,现金对设备依赖较低,能在极端情形下保证交易的稳定进行。电子支付往往对基础设施有一定要求,因此一旦相关设施不健全或由于偶发意外、极端环境等出现故障,现金就是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 跨境支付模式的演化

跨境支付是支付领域中一种相对特殊的业务类型。跨境支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其他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国际间债权债务,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资金跨国和跨地区转移的行为。同时,跨境支付也一直是支付领域业务中的一个难点,即使是在电子支付已经大范围普及和推广后,对于偏远地区的跨境支付业务也一直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

受到逆全球化趋势、新冠疫情等影响,近年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停滞,但全球范围的跨境支付规模仍在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跨境支付需求出现了明显变化。基于传统B2B贸易的跨境支付出现停滞,但跨境电商、跨境旅游、留学等新兴跨境支付场景快速崛起,取代了过去主要依赖传统B2B贸易的跨境支付结构。这些新兴跨境交易内容多呈现小额、高频特征,尤其适应第三方跨境支付渠道。相比邮汇、电汇等基于物理实体流转的传统支付方式,基于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电子支付理应更适应这类交易需求,毕竟相比传统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具有方便、高效、低成本等优势。但电子支付在跨境支付领域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子支付的实施与安全问题,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易,需要建立跨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工具,包括实时对接汇率、对接央行清算等,这就需要包括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差异,包括监管要求等,这些在跨境电子支付中也需要克服。

二、数字货币进展:从比特币到CBDC

1. 比特币与非主权加密货币

支付体系的变革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数字货币应运而生。一般认为数字货币的最早应用是以比特币(Bitcoin)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依托区块链底层架构、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共识机制,比特币试图成为去中心化的点对点支付系统。但自诞生之日起,比特币就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挑战,主要包括:工作量证明(即挖矿)耗能巨大,环保问题严重;交易处理速度慢,通量极低;中心化矿池、交易所等违背了去中心化初衷;价格波动太大,不符合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匿名性下被大量用于非法交易,危害社会安全。围绕这些弊端,加密货币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推出了包括莱特币(Litecoin)等山寨币、以太坊(Ethereum)等具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加密货币以及泰达币(USD Tether)等加密稳定币。但匿名性下被用于非法交易、逃避税收、缺乏监管以及投机性极强仍然是比特币以及所有其他去中心化加密货币都难以解决的致命缺陷。因此,出于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角度,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体系的监管正在不断加强。

鉴于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人们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基于中心化的组织架构中建立数字货币。其中,Facebook公司计划的Libra天秤币最引人关注。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官方发布Libra的白皮书与测试网,白皮书指出,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打造一个新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一种低波动性加密货币和一个智能合约平台的计划,以期为金融服务创新开创新的机遇。但迫于监管压力,2020年4月16日,Libra协会在其发布2.0版白皮书中做了很大改动,定义上不再致力于成为国际货币,转为成为新的全球支付系统和金融基础设施,内容上也做了重大调整。2020年12月,Libra协会进一步妥协,宣布Libra改名为Diem,并成为单一美元支持的数字货币。

2. 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数字人民币

鉴于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也都在研发和试点基于主权国家信用的新型货币,也就是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受访60多家央行中,超过80%的央行正在从事CBDC的研究、试验与开发,至少36家央行已经发布了数字货币工作进展,且有10%的央行已经上线了试点项目。同时,国际清算银行BIS预测,代表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央行将在未来三年内发行通用的央行数字货币,但距离大范围发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仍有一定距离。

作为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全球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14年就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2019年底我国开始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此后试点地区和场景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2021年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首次面向国内和全球系统披露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背景、目标愿景、框架设计、相关政策以及试点运用等情况。

白皮书也明确了数字人民币定义,即“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由此,白皮书指出了数字人民币的五大内涵和七大特征,并就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定位批发还是零售、是否计息、基于代币还是账户、如何处理匿名性、与实物人民币的关系等,都给与了较为明确的回应。

三、数字货币影响及治理:金融业态与国际协调

1. CBDC与支付业务

数字货币的出现与包括跨境支付在内的支付领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无论功能还是应用场景,数字货币影响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首推支付领域。近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崛起带动的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推动了整个支付行业的变革。我国更是依靠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移动支付规模和覆盖范围最广的国家。

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其展开的电子支付业务本质上都是基于机构自身客户建立的账户体系进行交易,即直接根据交易带来的债权债务转换对不同主体的账户进行调整。这种模式降低了“以钱易物”的线下物理成本以及辨别真伪的识别成本,但由于不同金融中介的账户体系不能完全兼容,打通各个账户体系还需建立专门的中央清算系统。这意味着电子支付在降低了单笔交易的即时处理成本的同时,很可能增加了金融中介的最终结算成本。对此,数字货币,尤其是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是由发行主体构建的统一的中央账户体系,所有交易在这一账户体系完成,通过分布式账簿、区块链等技术,每次交易都是对账户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也就实现了所谓“交易即结算”的功能,进而全面降低了商业社会的交易和流通成本。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字人民币白皮书也明确指出数字人民币具有“交易即结算”的重要功能。

除了提升一般支付业务的效率,降低支付相关成本,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业务中的作用也格外引人关注。毕竟跨境支付一直是支付领域的一大难点,即使是在电子支付已经推广后,对于偏远地区的跨境支付业务也一直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对于跨境支付的效率提升也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得到的为数不多的较多肯定的方面。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CBDC相关信息,尽管大多主要强调改善境内支付效率,但跨境支付仍是CBDC最能发挥其所长的场景之一。尤其是针对新兴跨境支付场景具有的规模小、频率高等特点,央行数字货币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提高电子支付交易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交易的便利度,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2. CBDC与信贷业务

比起相对简单的支付业务,信贷业务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数字货币并未改变货币的这一本质,但与传统实物货币相比,CBDC改变了信用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建立基于央行的统一中央账户体系,并对每次交易进行一次对账户体系的全面更新,实现所谓“交易即结算”功能。

不过,数字货币对信用实现过程的改变仅发生在交易环节,商业社会中的信用涉及更多,即使是日常的购买、消费等交易,第三方机构在提供支付服务的同时,也要附加增信服务。交易主体能否保证交易过程按照事前承诺进行?一旦发生意外终止交易如何善后?承诺的售后维护等附加服务能否在交易完成后如约执行?对于这些潜在问题,往往需要中介机构介入并提供相应的增信保障。

更重要的是,以征信为基础的借贷业务不会因数字货币而发生底层逻辑上的改变。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和升级,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本会逐步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信成本,但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且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毕竟数字货币无法避免主体违约行为的发生。这也意味着,对借贷主体的信用审核、放贷以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仍要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总之,数字货币可以解决交易当下的信用问题,却无法解决基于主体信用的衍生问题。无论是支付中的异步交换,还是高度依赖主体信用的信贷业务,尤其对于后者,信贷业务仍需通过专门的金融中介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后开展,数字货币不会也无法改变主体信用需要微观机构审核甄别的本质。因此,数字货币背景下,信贷业务的开展仍要依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过数字货币及相关技术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3. CBDC治理与国际货币协调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都在积极开展CBDC的研发和试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障和提升本位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力。不过,随着各国各自版本CBDC的推出,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兼容协调问题必须要解决,毕竟不同的CBDC基本会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至少不会完全一致,这在涉及不同币种交易的跨境支付系统对接时很可能存在问题。对此,各国央行需要积极加强CBDC领域的交流和协作。

202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ultiple CBDC (mCBDC) Bridge),旨在探索通过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对跨境交易的全天候同步交收结算,便利跨境支付场景下的本外币兑换。

当然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系统对接只是国际协调的第一步,如何建立数字货币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货币协调机制还需要全球各国央行的进一步探索。除了继续探讨数字货币发行、使用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标准和潜在技术风险防控、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规则与“三反”监管要求等深层治理问题还需各国央行重点探讨和寻求深度合作。在此过程中,人民银行可以积极寻求和参与多国央行合作,推动基于数字货币体系的全球金融监管相关标准的制定,提升数字人民币在未来数字货币体系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从而实现未来数字金融背景下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全面加强。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元宇宙公司Meta命途多舛的数字货币项目终将搁浅?离职高管再添一员 下一篇:数字英镑获英央行行长力挺 最早或于2027年正式面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