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艺术市场下思考公链、NFT及DeFi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因为终于梦想照进了现实,区块链正在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领域的运行模式:一个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全球艺术市场建立了起来,并因其强烈的吸引力而持续扩张。
这个市场之所以可以成立并迅速发展,恰恰在于我们曾经畅想过的、区块链技术的独特优势:免许可进入、无需信任、点对点支付(实时且低价)、免中介的物权变动(实时且低价)。
本文所指的艺术市场并不是某条公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平台,而是多条公链上的、多种不同特点的平台共同形成的一个艺术市场。
文章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与区块链相关,包括这个市场对于区块链发展的一些启迪;第二部分与艺术相关,包括这个市场可能改变艺术市场的当今格局。这些思考是发散性的,观点与观点彼此独立,本文仅列举这些个人性的观点但不对观点做更深入地系统论证。
区块链
公链
一个应用可以让一条公链变得「成立」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未来更大的可能是多条公链并存。什么样的公链会立得住脚?一个成功的应用可以让一条公链变得成立。也就是说,如果一条公链能够有一个应用或一类应用发展了起来,这个应用拥有真实的、忠实的用户,这条公链会因为这一个成功的应用而变成一条成功的公链。
这不同于过去。在过去,我们是先(判断)公链再(观察)应用;但在未来,更多的可能是先(看见)应用再(评判)公链。跑出来的应用带起它所在的公链。
公链的技术
某个/某类应用能在某条公链上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跟该公链的技术特点相关。
公链的技术也许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与公链的速度、容量、去中心化程度等等相关的技术,虽然这在过去和现在是被给予最多关注的部分,但个人感觉除了「无状态」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差异,目前其他的技术都不足让两条公链(不包含一些中心化的链、以及核心技术是服务于跨链、存储的链)有什么实质上的不一样,即便有不一样,用户似乎也并不太在意这种不同。
另一类技术是与应用相关的技术,也就是说某种/某类应用只有在这条公链上才能实现或才能更容易、更好地实现。
目前有看到三种不同的方向,一是往抽象的方向,二是往具象的方向,三是编程范型的改变。这种技术上的不同可能让公链诞生全新的应用,如果应用成立,其对应的公链就成立。
换言之:未来能崛起的公链更多的在于该公链的功能,而不在于过去我们关注的该公链的性能。
文化、社区
一条公链上出现一个杀手级应用,也可能与其技术无关。其它原因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公链的「气质」或者文化。独特的气质吸引到了具有某些特质的人,这些人中更容易诞生具有某种特质的原创应用,该应用以社区内成员的支持为基石发展起来。
社区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起,但社区最重要的不是人数,而是其吸引到的真正参与者是什么样的人。
除了社区,公链团队也可以是出现杀手级应用的重要力量。团队打造/主导自己链上的特色应用,以该应用带起公链。
NFT最好是且仅是NFT本身
关于NFT是什么有很多讨论,我之前也写过《问题在于你站在哪个世界看NFT》,描述如果站在数字世界,NFT就是事物本身。但在市场大半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感受是不管站在数字世界还是物理世界,NFT最好是且仅是NFT本身、是事物本身、是银货两讫中的货。
也就是说,最好(或最理想、最原生、最适应区块链)的NFT,是拥有一个NFT仅意味着你拥有这个NFT,同时这个NFT也是你想拥有的那个东西的全部;拥有一个NFT不意味着你拥有该NFT之外的某物,或拥有对该NFT之外的某事或某物的某种权力。
拿NFT艺术品来说,如今可能不太会有人认为自己拥有一个NFT,代表的是自己拥有对某一个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或版权;更普遍的认知是,NFT就是那个数字艺术品,就是货。
这种区分也许很微妙,举一个区分度更高的例子。目前有一些NFT代表的是会员服务,拥有这个NFT,就可以享受假设是数据服务。来看另一类NFT。
下图是一个不断变化的NFT的截图,点代表平台的用户,其中紫色的点是我,红色的点是我收集过其作品的艺术家,红色点之间的连线是这些艺术家之间互相收集作品的关系。我可以用鼠标点击任意点,了解我关注的艺术家被其他人收集的情况,如第二张图所示:红色点为他收集别人,蓝色点为别人收集他,白色点为两个艺术家有互相收集。
不难发现,上文中的第一类NFT是代表数据服务的资格;而第二类NFT是数据服务本身,拥有该NFT就拥有数据服务。
第二类NFT从数据服务角度展示了NFT即NFT本身。来看第三类NFT,它从资格的角度展示了NFT即NFT本身。有一个NFT鱿鱼游戏,该NFT一共发行100份,购买该NFT就是游戏的参与者,100份卖完后游戏自动开始,最后,100个参与者中的一人拿走全部的奖励。这个NFT可以被认为是资格或门票,但可以看到它与第一类NFT所代表的资格的区别。
这便是该小节想表达的观点:NFT最好是且仅是NFT本身。这个观点可以被阐述为:NFT是货本身,它不需要在任何第三方做兑现,也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对其进行解释。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性质的NFT不成立,只是具有这种特质的NFT,应该是最容易被纳入区块链体系内的NFT;现实世界哪个领域在NFT化后,其NFT具有这种特质,该领域可能较早被区块链改变运行模式。
数字艺术是最好的例子,它是NFT即货本身,很快便发展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艺术市场,开始改变传统艺术市场的运行模式。
元宇宙之所以与区块链有莫大的关系,是因为在元宇宙里,NFT天然的可以是货本身,不管这个货是土地资产、装备资产、游戏道具资产,还是其他。因此,区块链会是元宇宙资产的天然的交易市场。
区块链,一种点对点的银货两讫系统
这真的是所有事情中最有趣的部分,科技想要什么和科技的进化路径。回首最开始的地方,比特币是这么被描述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在一轮轮牛熊转换、技术发展、应用浮沉之后,会发现能概括区块链的描述可以是:区块链,一种点对点的银货两讫系统。
相比于比特币把「现金」放到链上实现点对点支付,区块链把「货」也放到了链上,从而能够建立起基于链的交易市场。如果一个领域的产品能够变成链上的货,不管是以token的形式还是NFT的形式,长远而言,区块链可能都会成为该领域最好的交易市场。本文将在艺术部分试着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DeFi
把DeFi「落地」于链上产业
DeFi是区块链上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本身的核心架构已建设完成,也持续被优化以及不断有创新。只不过目前的DeFi就像有动脉却没有毛细血管,一来没有让该系统外的其他组织得益于这个系统,二来不能把其他组织的营养和造血功能接入这个系统。
连接链下世界是一种方向,不过道阻且长,只能行而不辍。
如果我们调转视线,服务链上世界的产业是否是一种更快见效、也更相容和自洽的方向?就现在的链上世界而言,一个全球艺术交易市场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与这个市场相关的各个要素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NFT抵押借贷和NFT碎片化是一部分,但其实还有很多不起眼却是真需求的部分,比如为艺术家提供理财服务。
艺术家可能不想花心思选择不同的DeFi协议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他需要的是稳定的收益或仅仅需要相较于法币的稳定,虽然DeFi中已有这类产品,但提供给艺术家的产品可以主动出现在艺术家的视线,比如与NFT平台结合,在一个应用/界面内完成;可以根据资金的特殊性做设计,比如随时有新资金进入的情况……这是毛细血管的部分,它似乎很小,也没有宏大叙事,但却是扎实的根基。
DeFi是金融业,围绕NFT、围绕「货」相关的市场,围绕被区块链化的领域是否就是「实业」?虽然目前还只有一个艺术市场较成规模,但随着未来被区块链改变的领域越来越多,实业也就越来越多,DeFi就会成为由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的健壮的系统。
不只是艺术市场
虽然本文把这个市场称为艺术市场,但其实它已不止于此,只不过艺术类NFT是其中数量最多、最引人注目的。
就NFT类别而言,这个艺术市场其实已包含艺术品、文化创意作品、衍生品(周边)、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出版物(目前有书籍、杂志、文章)、游戏等等;而换一个角度,这个艺术市场本身还涉及了礼物领域、打赏领域。
突然想到有一个系列的NFT,它整体是一个侦探故事,每个NFT会给出一个线索;还有一个系列的NFT,它视觉化了卡夫卡的《审判》(截图如下,目前只有第一章),场景是立体的,可以通过鼠标在公寓楼里穿梭,「走到」不同人物的身边,体验上有点像在看话剧。
举上述例子是想说,这个看上去的艺术市场,已经是一个文化市场。这意味着区块链不止有承载艺术品的能力,也有承载广泛的文化产品的能力,而文化领域也许有着现实世界的半壁江山?
元宇宙
对于Crypto圈的人来说,是先有了可以放在元宇宙里的资产,比如艺术品,然后进入元宇宙(或对元宇宙有需求);但对于圈外的人而言,他们可能是先进入元宇宙,即现实世界的互联网发展到这一步,然后为自己在元宇宙里添置资产。
当元宇宙真正发展起来后,可能会带动区块链的一次跃迁。元宇宙资产可能是区块链承载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而在前面讨论的把DeFi落地于链上产业,元宇宙可能是DeFi服务的最重要的链上产业之一。只不过元宇宙何时能发展起来尚不得而知。
有一些疑问是元宇宙里的东西为什么就会/要资产化,其实该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会,而是为什么不会;这些资产为什么要放在区块链上,答案同样是为什么不。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用户会在何种情况下开始使用区块链?添置元宇宙资产是一部分,现实中某领域的区块链化也是一部分。以艺术市场为例,艺术家或名人发布了NFT作品,他的粉丝或喜欢作品的人就可能被带入这个市场。目前全球范围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正在快速进入这个市场,消费者还较少被带入,但会有从量变到突变的那一刻出现。
艺术
艺术家被发现的路径
在传统艺术市场,艺术家与收藏者之间的路径近乎于一条直线,艺术家只有沿着这条线才能被收藏者发现。但在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的全球艺术市场中,艺术家和收藏者之间的路径是一个网络,收藏者有很多路径可以发现艺术家。
如下图所示,整个市场是一张关系的网状图。比如我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收藏者,会时常去看他们最近收藏了什么作品,进而会关注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者;而我喜欢的艺术家和收藏者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人,他们也会根据那些人的收藏变化而关注到新的人。
所有的节点(艺术家和收藏者)组成了一个大的、有效的关系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六度分隔理论是一种弱纽带,但在这个艺术市场关系网络下,六度分隔理论是一种强纽带。常常有一些艺术家入驻平台不久、推特粉丝也不多,但很快就能进入视野。
除了因收藏关系建立的关系网,艺术家还能通过诸多其他渠道抵达收藏者。比如搜索,艺术家可以给作品打标签,使得作品能够被对该类别感兴趣的收藏者发现;艺术家可以自己策划活动或参与平台的活动,使得作品能够出现在高流量页面,进而被发现。这个艺术市场除了是免许可进入,其资源(包括绝大多数平台的平台资源)也是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
艺术家的基本生存保障
艺术家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在乎金钱和权力的群体,但现实世界的残酷在于如果你不去追求金钱和权力,你可能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得不到。基于区块链的这个全球艺术市场有可能为艺术家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从而让他们能专注/忠实于自己的创作。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上文所说的关系网络可以让艺术家容易被发现,即使其作品不被大多数人喜欢,但一个只要是真实表达的艺术家,总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几个和他有相同感受、进而被他作品打动的人,而这几个人可能就可以维系他的基本生存;打赏和互相帮助是艺术社区里流行的文化氛围,一个覆盖全球用户的小额打赏系统(钱少但人多),应该也可以带来基本的收入;给艺术家的版税在艺术品交易中所占比例较大,一个艺术家只要有过几幅或几个系列受欢迎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为他带来持续的收入。
这种状况可能催生更多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家可能带来更多忠实自我的作品。就像上文所说,这个市场涉及的不只是艺术家,它其实是一个大的文化市场,可以把文中谈论的艺术家延伸为各种创作者。
未来的世界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更少的物质产品,因为元宇宙里的物质是现实世界里的文化,我们需要文化的物质来填充元宇宙。似乎刚刚好,在元宇宙兴起之初、对文化产品有了更多需求之时,区块链这个工具被打造好了,它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权力格局改变:买家为作品定价
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艺术市场可能改变传统艺术市场中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和收藏者都不再需要依赖两者之间的唯一路径,那条直线上相关角色将不再具有决定性的权力。收藏者/买家也许会是新市场里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作品的价格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权。
画廊依然是重要角色
相较于传统艺术市场,这个新艺术市场需要更多画廊,因为市场中的买家和卖家可能都是指数级增长。所不同的是,画廊在过去是权力机构,在新市场中可能更接近于服务机构。
有两大类画廊。一类是推出自己的艺术家和艺术家作品的画廊,目前一些NFT发行平台实际上就是这类画廊;另一类是基于市场上已有的作品,在其中挑选出特定种类的作品,为收藏者服务。比如某个特定的主题、某个特定的艺术类别、画廊主理人的独到审美等等,这一类画廊还较少,但会是一种刚需,著名的/有影响力的收藏者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一类画廊。
画廊不仅需要有挑选作品的能力,也需要有在元宇宙空间策展的能力,包括在这种空间里通过布展展示作品的能力。
这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就是元宇宙的兴起对主流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在元宇宙空间里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可能会是更受欢迎、更流行的作品。下图是同一幅作品的图片展示和元宇宙空间展示。
结束语:
令人感慨,当我们看到这个艺术市场建立了起来,然后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发现一切的根源正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那些特点或优势。
过去,我们曾逐一讨论这些特点及它们带来的好处,但并不确定这些特点会以怎样的方式被使用,而且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也似乎是彼此独立的。现在,在这个艺术市场上,我们不仅看见这些特点正是这个市场之所以成立的根本原因,更看到这些不同的特点居然是缺一不可、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的,似乎区块链生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的,多么奇妙啊。
当区块链的工具意义开始覆盖信仰上的意义和炒作意义,它真正向世界拉开了大幕。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