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否正在慢慢演变为中心化的数据库?我们又该如何预防数据中心化?
在过去的 10 年里,加密社区一直强调去中心化的重要性,去中心化是人们以开放和抗审查的方式去创造和交换价值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让区块链的确让很多事情变得有价值,也不仅仅是营销宣传。 然而“去中心化”一词已经慢慢从一个明确定义的标准开始倒退。
就像许多颠覆性的文化运动和创新趋势最终的结果,都是被商品化一样;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正在经历同样的商品化。在这个阶段,创新对商业利润及商业可行性的探索和追求,让他们忽略掉了维护用户隐私、保障用户资产安全和去中心化的责任。但若业内精英和创业项目能补全现存技术的不足,那么将能让行业真正成为价值 2 万亿美元的估值。
过去,我们看到 P2P 文件共享和社交媒体等趋势都以分散所有权和使信息访问民主化为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更喜欢方便和节省成本的方式去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而不太关注隐私数据安全和抗审查带来的好处,这就激励企业开发更中心化的应用,以吸引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网络效应开始形成,这些技术的大部分价值(隐私数据)都被垄断在 Twitter、Facebook、Spotify、Netflix 和亚马逊等少数巨头手中。
今天,这些平台代表了媒体行业,他们已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垄断的巨头。虽然它们的存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但代价是言论自由受到审查,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权力不平衡,以及增加了消费者的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
坚持去中心化既是伦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是新一代的技术产物。然而,随着 Defi 和 NFT 推动区块链成为主流,我们开始看到消费者也在追逐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区块链应用,这反过来又导致区块链开发人员走互联网的老路,他们又开构建更集中、缺乏安全性,且不抗审查的dapp,以便满足希望更快更便宜地进行交易的用户的需求。
可以预料,消费者总是会选择以更低的成本,就能获得更多的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开发人员的负担是解决通常所说的区块链可扩展性三难问题,它描述了区块链必须在可扩展性(速度)、安全性和隐私之间做出的一系列权衡。
只有通过打造那些,能使消费者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和隐私的同时,还能保证以低成本和高效的方式,去使用中心化应用并中受益,我们区块链行业才能避免演重走传统互联网技术所遗留的老路或诟病。
Horizen,一个支持零知识证明的区块链网络平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Horizen 正在构建一个支持零知识证明的区块链网络,其简单目标是帮助开发人员在不影响去中心化的情况下,能构建大规模的、可扩展的、安全的和隐私保护的区块链。
Horizen目前有超过 45,000 个分布式节点组成的基础设施,可帮助开发者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业内最大的zk-snark区块链节点网络。
我们也是一个能抵抗51%攻击的区块链网络,详请可参考“延迟块提交惩罚系统”来详细了解,我们是如何实现让主网免受 51% 攻击。
基于这个强大的基础设施,我们开发了一个跨链协议Zendoo,它带有一个全能的 SDK,SDK使开发人员能够构建自己的自定义区块链。开发人员可以任意选择他们希望运行的共识机制(PoS、PoW、DAG、PoH 等),以及让他们自主选择网络能达到的tps性能,还能让他们使用零知识证明密码学,保护其链上隐私数据和用户隐私数据。
好消息是:作为 Horizen 的开发人员,您不再需要为了满足消费者去苦苦寻求更快、更便宜的应用程序的需求而牺牲去中心化。
虽然其他区块链网络迫使您构建受限于底层区块链可扩展性限制的dapp,但借助 Horizen,您可以构建数千个独立的区块链,每个区块链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和扩展能力来搭配特定类型的 dapp。这些区块链中的每一个都有每秒 1,000 笔交易的吞吐量。因此,如果在 Horizen 上并行运行 4,000 条区块链,那么区块链网络可以达到每秒高达 400 万笔交易的速度!
虽然历史表明去中心化运动倾向于向中心化妥协,但我们坚信这次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有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就能基于Horizen打造具有Twitter 规模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能在便捷访问 Netflix 和 Spotify 库的同时,还能在保证公平性和透明的前提下,去奖励内容创建者的 BitTorrent式网络。要打造这些应用,只有在那些能提供安全性、隐私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的平台上才有可能实现. Horizen是绝佳平台之一。
我们的使命是将颠覆性的技术与隐私、透明度、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精神结合起来。
我们相信,以上这些组成部分对于区块链这一变革性创新型技术至关重要,这能给企业、机构、用户带来大量价值,还能让资源以更公平地方式分配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并让区块链技术真正为社会带来净收益。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