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为何纷纷加码重点布局Defi生态?(上)
币圈312黑天鹅事件之后,DeFi生态质押代币价值从最高点11亿美金下跌至5000万美金,DeFi生态前景一片暗淡。
但短短3个月时间之后,6月11日,DeFi生态质押资产总价值重回10亿美金,锁定BTC数量也达到屡创新高,DeFi项目代币总市值也超过20亿美金,有些项目代币价格更是一夜翻倍。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一个结论,DeFi生态正成为加密生态的趋势所向。
这还不够,众多投资机构也纷纷开始加注DeFi生态的投资规模与力度。
那么,DeFi究竟是以怎样的速度在飞速前进?为什么在经历巨大打击后能够迅速恢复?众多投资机构又为何重点布局DeFi生态?
◢▏DeFi生态的“鲁棒性”
3月份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美股市场暴跌,ETH价格因此在短时间内联动下跌超过50%,导致DeFi市场抵押品市值从10多亿美金暴跌至5亿美金附近。
不过,这样的颓势并没持续太久。自3月中旬以来,ETH价格上涨超过133%,DeFi市场抵押品价值再度突破10亿美金,占ETH总供应量2.43%,超过270万ETH被锁定为DeFi抵押物。此外,被锁定在DeFi的比特币也创下历史新高,6月3日该数字跃升至4911,比一个月前的2230增加超过一倍。
足以说明DeFi生态的“鲁棒性”。鲁棒性即系统的坚韧性,在系统遭到巨大打击后的恢复能力。
BTC质押数量的不断增长,也为DeFi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涌入DeFi生态的投资者人数也在快速增长中。EthHub联合创始人Anthony Sassano表示,6月6日以太坊创造了第1亿个唯一地址,每天的活跃用户在不断增加,参与19种最流行的DeFi协议的用户每天增长将近1000人。
对于DeFi质押资产不断增长的最终影响,以太坊的著名投资者Arthur认为,这会让DeFi最终变成一个流动性黑洞。
而DeFi相关的项目代币总市值的飙涨,则更加说明资本对DeFi生态的倾斜性。
根据DeFiMarketCap最新数据,Defi生态项目代币的总市值目前已突破25亿美金。而仅在几周前DeFiMarketCap首次推出时,DeFi代币的总市值刚刚超过10亿美金。这说明Defi生态价值正在迅速扩大,投资者正在寻找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控制的方式来获得贷款和赚取利息。
即便这样,DeFi生态的潜力也远没有完全释放。
近期,加密对冲基金Multicoin Capital联合创始人Kyle Samani(凯尔·萨马尼)表示,随着支持去中心化金融的技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该领域可能会从集中借贷和交易场所中获取份额。
Samani还认为,预计在未来24个月内,DeFi平台的增长率将出现“阶梯函数式增长”。Samani承认目前的DeFi技术仍在几个关键方面落后于CeFi,包括其运行速度较慢和可用的交易杠杆较低,但他表示该领域仍存在大量机会。
CeFi:即中心化金融,全称Centralized Finance,一般由交易所、钱包、甚至银行等三方篇平台发起的金融产品,属于与DeFi思想相对的金融产品。
无论是DeFi质押资产的快速升值,还是项目代币价值的迅速积累,都足以说明DeFi生态的鲁棒性。
DeFi近期之所以会如此火爆,这与其背后巨大的投资机会关系密切。
◢▏DeFi生态巨大的投资机遇
近期,以太坊生态知名投资者Arthur在在推特上表示:“我在DeFi空间花费的时间越多,我就越认为DeFi最终会成为一个流动性黑洞,它将吸收所有闲置资产。如果你不想承担持有BTC和ETH的市场风险,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市场中性收益。”
此外,在去中心化借贷协议Aave中,稳定币DAI的质押数量在一夜之间涨幅达到86%,质押数量从210万枚攀升至刚刚超过400万枚。
两者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即Defi生态正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的,正是利润率。
以DeFi生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稳定币DAI为例。
今年三月份,MakerDao将DAI稳定费率降低至0.5%,所谓的稳定费率实际上就是指借入利息。如果借入利息低于另一个平台的贷款利息(Loan)时,就会产生套利的机会。
通过LoanScan的各个去中心化借贷协议的贷款利率可以看到,在DAI一栏,Compound的借贷利率为0.96%、dydx的借贷利率为4.07%,还有其他三个平台Aave、Idle、Fulcrum的借贷利率也都大于MakerDAO的借出利率。
这对投机者来说,可谓是极大的套利看空间。
以Compound借贷平台0.94%的利率为例,如果投资者将DAI从Maker平台质押出来,需要付出的利率是0.5%,而存入Compound平台能够赚到的利率就是0.94%,纯收益达到0.44%,如果是在dydx平台,则会有更高的收益率。
当然,这样一个市值超过25亿美金,寻租空间巨大的生态,机构投资者永远不会缺席。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