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入门(一)
◢▏什么是DeFi ?
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的缩写,也被称做Open Finance。它实际是指用来构建开放式金融系统的去中心化协议,旨在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活动。
在现有的金融系统中,金融服务主要由中央系统控制和调节,无论是最基本的存取转账、还是贷款或衍生品交易。DeFi则希望通过分布式开源协议建立一套具有透明度、可访问性和包容性的点对点金融系统,将信任风险最小化,让参与者更轻松便捷地获得融资。
相比传统的中心化金融系统,这些DeFi平台具有三大优势:
a. 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个人无需信任任何中介机构新的信任在机器和代码上重建;
b. 任何人都有访问权限,没人有中央控制权;
c. 所有协议都是开源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协议上合作构建新的金融产品,并在网络效应下加速金融创新。
DeFi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货币发行、货币交易、借贷、资产交易、投融资等。
我们将BTC和其他加密货币的诞生视为DeFi的第一阶段。然而将货币的发行和存储分散化只是提供了点对点结算的解决方案,还不足以支撑丰富的金融业务。而近两年发展迅猛的去中心化借贷协议将有机会进一步开放区块链世界的金融系统,将DeFi带入第二阶段。
加密数字货币的承诺是使所有人都可以普遍使用金钱和支付,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简称DeFi)或开放金融(Open Finance)运动使这一承诺更进一步。想象一下,当今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Internet连接访问您今天使用的每种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交易,保险等等)的全球性开放方案。
现在,这可以在以太坊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实现。“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上运行的程序,可以在满足某些条件时自动执行。这些智能合约使开发人员能够构建比仅发送和接收加密货币更复杂的功能。这些程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或DAPPs。
您可以将DAPP视为基于去中心化技术构建的应用程序,而不是由单个集中式实体或公司构建和控制的应用程序。(习惯使用这个词DAPP,从现在开始您会经常看到它。)
尽管其中一些概念听起来可能是未来派的想法,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两个陌生人之间直接谈判达成了自动贷款,而中间没有银行,但许多dapp如今已经投入使用。有些DeFi项目允许您创建稳定币(其价值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借出资金并在加密货币上赚取利息。贷款,将一种资产换成另一种,做多或做空资产,以及实施自动化的高级投资策略。
◢▏与传统银行或华尔街同行的区别
这些业务的核心不是由机构及其员工来管理,而是由代码(或智能合约)编写规则。一旦将智能合约部署到区块链,DeFi应用便可以在很少甚至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运行自己(尽管在实践中,开发人员通常会通过升级或错误修复来维护dapp)。
该代码在区块链上是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并审核(但无法修改)。这与用户建立了另一种信任关系,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了解合同/程序的功能或查找错误。所有交易活动也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虽然这可能会引起隐私问题,但默认情况下,交易是匿名的,即不直接与您的真实身份相关联。
从第一天开始,Dapp便开始面向全球市场发展-无论您是在德克萨斯州还是坦桑尼亚,您都可以使用相同的DeFi服务和网络。当然,可能会遵守当地法规,但从技术上来讲,大多数具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可以使用大多数DeFi应用。
“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即可创建,“无需许可”即可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创建DeFi应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们。与当今的金融不同,没有看门人或冗长的账户。用户直接通过其加密货币钱包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
灵活的用户体验。不喜欢特定dapp的界面吗?没问题-您可以使用第三方界面,也可以构建自己的界面。智能合约就像一个开放的API,任何人都可以为其构建应用程序。
互操作性。可以通过组合其他DeFi产品(如乐高积木)来构建或组合新的DeFi应用程序,例如稳定币,去中心化交易所和预测市场可以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产品。
DeFi现在是加密货币领域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业界观察家使用独特的新指标:“锁定在DeFi中的ETH数量”来衡量起吸引力。在撰写本文时,用户已在这些智能合约中存放了价值超过6亿美元的加密货币。
感兴趣吗?让我们仔细看看目前可以使用的几种流行的DeFi应用。您需要一个带有内置dapp浏览器(例如Coinbase Wallet)的加密货币钱包才能连接到这些dapp。您还可以通过选择Coinbase Wallet选项并扫描QR码,在桌面上使用大多数这些dapp。
对于dapp来说还处于初期,因此DeFi用户应该对新产品和服务进行研究。像任何计算机代码一样,智能合约可能容易受到意外的编程错误和恶意黑客的攻击。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