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路上,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如何取代中心化的互联网?
脱虚向实,是区块链的归宿。
即便是2019年初Facebook的Libra,也没能挽救日渐式微的币圈,曾经风光一时的炒币泡沫正在逐渐破灭。另一端,始终低调的产业区块链,则迎来了机遇。
产业区块链即将爆发?
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空间较为广阔。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已开始布局区块链,比如:阿里巴巴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腾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场景;京东拥有健全的供应链管理能 力,结合区块链技术,提升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和信任;亚马逊已经将区块链技术用于云计算业务,微软也在2018年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存储解决方案,IBM则将区块链用于钻石真伪的辨别和验证。区块链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应用也已经成为全球投资布局的焦点。
在区块链应用项目方面,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比较成熟,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结算、证券、保险与征信等诸多金融细分领域都开始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并逐渐开始与金融领域外的其他行业相结合;目前这些还在探索中,典型的、在国际有示范作用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还比较少,未来,仍需加快打造和培育该类项目,全球各国政府也在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区块链,使区块链这项新技术将自身的优势融入到现有生态中,对产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引领作用。
区块链在安全、隐私保护、治理、跨链互操作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块链的广泛应用。其实,我们回顾下互联网的早期发展,就会发现当时各个互联网企业也都面临过这些类似的问题,而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整个行业将会迎来一个迅猛的发展期。
如今区块链仍处于“前商业期”,从基础设施到真正大规模应用的爆发,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
中心化巨头会是去中心化企业的宿敌吗?
区块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去中心化,那些中心化的巨头会是我们的拦路虎吗?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如何去战胜中心化的BAT吗?巨头参与区块链有天然的优势,小公司还有机会吗?
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在雅虎时代思考Facebook是毫无意义的”,任何颠覆性的创新都来自边缘突破。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绝大部分项目——无论是高调推进的创新项目,还是步步为营的巨头探索——可能都会成为大时代前的“炮灰”。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也只是取代更中心化的政府平台的一小部分功能后就爆发巨大的能量的。支付宝顶替了银行的部分功能,QQ取代的是通讯公司的一些功能。两者并不是天然的敌对关系,而是可以很好的形成互补关系。
回顾当初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历程,都是一个个边缘突破的典型案例:
淘宝早期是边缘人群用小众方式购买边缘产品的平台。支付宝最初只是少数人的选择,而且像现在许多漏洞百出的区块链项目一样,十分不完善,甚至直到2009年,PC端快捷支付的体验都并不友好,支付成功率一直无法突破80%。直到2013年,才终于伴随防盗刷技术的完善和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而迅速崛起,成为大势。
QQ发展的早期也是被人诟病,用户活跃度不够,马化腾还要假扮小女孩与用户聊天以留住用户。甚至有段时间,马化腾做梦都想卖掉QQ,但无人问津,根本没有人愿意买。在度过了黑暗时刻的腾讯QQ,我们知道后来迎来的巨大的成功。QQ号几乎成了和手机号一样重要的存在。人手一个QQ号,加过陌生人闲聊,也玩过QQ空间、QQ农场、QQ宠物……是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技术很公平,每一个真正的辉煌的高光时刻,必是所有先决条件同时齐备的时刻,缺一环都行不通。区块链产业之路,同样没有捷径可走。
对于关注区块链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很多“边缘突破”可能正在此时埋下最初的伏笔。
如何找到那个将“边缘突破”的公司?
我们同样用互联网企业做类比,把互联网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产品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把线下的各类服务搬到线上,以提升效率;一类是产业的互联网化,把整个产业整合成基建,创造出新的产业动能。如:聊天室和论坛就是产品互联网化,QQ和微信是产业互联网化;P2P金融是产品互联网化,支付宝是产业互联网化。
同理,链改企业也必然有两种选择,产品链改和产业链改。产品链改能短时间见效,同时也是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点,但是这类公司没有“护城河”,无论前期是多么的辉煌,一旦模仿者出现,只要大量资本投入,就能短时间追上来,甚至赶走你。
而产业链改必然会遭遇传统势力的极力阻挠,所做的事情必然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在区块链第一波红利到来的时候都不能分一杯羹,这类公司必然时刻面临生死存亡的煎熬,而大部分企业也必然熬不下去,剩下的将是区块链时代的“王者”,他们将替换现在的互联网风云人物站在山顶!
不论最终成败,最初的区块链探索者们都将在数字世界里永远留下自己的姓名。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