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诉讼疑云:Howey测试能否成为厘清加密货币与证券的试金石?

全球区块链合规联盟 閱讀 36 2020-4-26 15:46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于加密公司的首次代币发行(ICO)始终施加着严格的管控措施。由于加密货币与证券的界定一直很模糊,很多加密公司试图通过SAFT等手段增强代币发行的合规性,但包括Telegram、Block.one在内的众多公司的ICO仍难逃被界定为证券的命运,被迫妥协或进行和解。作为首个因“发行未经注册证券”而被SEC起诉的发行方,Kik选择与SEC进行强硬对抗,如今诉讼程序已历经9个月,Kik能否取得最终胜利,引发了各界关注。

案件伊始

Kik Interactive Inc.(Kik)2017年初试图通过销售数字代币“Kin”来募集资金,共筹集资金约1亿美元,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来自美国投资者。2019年6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Kik违反了1933年《证券法》第5条的规定,向美国公民发行未经注册的“证券”为由对其提起诉讼。

Kik创始人兼CEO, Ted Livingston对赢得诉讼始终持有信心,认为Kin的定位始终都是货币,SEC的指控扭曲了事实。当前,Kik公司仍在努力推动诉讼程序的进行,欲通过法律手段为加密货币正名,并呼吁加密货币监管的明确性。

最新进展

SEC和Kik都希望迅速解决这一场长达9个月的诉讼,双方在上周五重申了在本案中的观点与立场,并表达了对迄今为止法庭辩论中所收集到的陈述是否完整、准确的看法。

SEC看来,如果没有Kik“捍卫”生态系统的努力,其代币Kin就没有任何价值:

一方面,Kik向公众发行的代币符合Howey测试下证券的性质;

Howey测试是美国最高法院在1946年的判决(SEC v. Howey)中使用的一种判断特定交易是否构成证券发行的标准,该标准决定着加密货币是否应该作为一种证券而接受监管。包含要素:

资本投入;

投资于一个共同事业;

投资人有获利预期;

获利完全依赖于发起人或第三方的努力或经营。

另一方面,“Kik并不否认它于2017年通过州际贸易进行了发行行为,也不否认它向SAFT参与者提供并出售了证券",然而,“Kik现在寻求简易判决的唯一理由是它没有向公众投资者提供和销售投资合同,同时,它向SAFT参与者发售的部分是符合豁免注册条件的”。Kik所提供的理由并不充分。

Kik则坚持认为,SEC认定Kin属于证券的的观点显然不符合Howey测试的两个原则,SEC既不能证明Kik引导了客户的获利预期,也不能证明Kik与客户进入了同一个公司。且其营销材料已明确说明 "Kik将仅仅是众多开发商和参与者中的一员",因此其投资者明确知道Kik不会 "负责全部的管理 "。

同时,Kin的发行分为两笔单独的交易,并基于不同的目的,对此应该区分对待,单独评估。第一笔交易发生在kin推出之前,向认可的投资者进行了非公开出售,根据联邦法律,该笔交易被视为证券发行;而第二笔交易是在Kin的基础架构已完备之后进行的,鉴于该笔交易只是向公众出售商品,因此不属于证券发行,更无需向SEC进行登记。

律师乔伊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Kin在被用于预期目的之前已交付给购买者。这将相当于特斯拉在汽车制造完成之前向购买者交付他们未来汽车的钥匙,并告诉购买者他们可以拿着钥匙等待汽车制造完成,也可以将钥匙出售给其他人以在二级市场获利。”可以看到,SEC的指控显然将两笔交易混为一谈了。

此外,Kik指责SEC没有尽到适当的警示义务,没有告知Kik其销售可能属于证券发行。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动议未能证明,其向Kik公司提供了足够的通知,说明其出售Kin的特定事实和情况会构成'投资合同'。仅此事实争议就排除了对SEC有利的简易判决。"

此外,双方在所陈述事实的相关性、完整性及重要性上也存在颇多分歧。

Kik判决的突出意义

Howey测试已成为SEC监管的重要武器,事实证明,已有众多加密货币在Howey测试面前败下阵来。

不可否认,Howey测试确实对于刺破加密货币的伪装卓有成效,但很多人对SEC是否用对了Howey测试表示担忧。

Kik的总法律顾问Eileen Lyon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投诉做出了一些不准确的假设,这些假设“使Howey测试远远超出其定义”。

律师Jay也认为,对Kik来说不在于通过Howey测试,而是表明Howey测试并不是正确的方法。

为加密货币的法律适用寻求更明确的路径便是Kik选择坚持与SEC斗争的目,无论Kin是否会被认定为一种证券,都将推动SEC给出更为明确的解释,也会使加密货币与证券性质的厘清更加清晰。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COVID-19追踪:去中心化技术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 下一篇:可逆 ICO首次获批,德国利好信号能否重燃融资狂潮?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