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数字人民币离普及还有多远?
试点场景超过132万个、个人钱包超过2087万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正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测试。
在这些数据背后,人们更关心的是,试点情况如何?接下来数字人民币还会有哪些动作?
试点地区有序扩大
据了解,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有序扩大至“10+1”,即“10个城市+1个冬奥会场景”。
2019年末以来,央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2020年11月份开始,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新的试点地区,形成了目前的“10+1”个试点地区。
“在一些地区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实现了不同场景的真实用户试点测试和分批次大规模集中测试,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对于试点测试的情况,白皮书中如是总结。
| 考虑特定群体需求
“在未来的数字人民币产品设计中,还将充分考虑特定群体的现实需求,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降低使用难度,避免因‘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障碍。”央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罗锐说。
“为弥合‘数字鸿沟’,数字人民币也将探索推出智能可视卡等‘硬钱包’,以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操作智能手机不便问题。”罗锐表示,数字人民币钱包设计便于线上线下全场景应用,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
公众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未来,没有银行账户的社会公众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短期来华的境外居民可在不开立中国内地银行账户情况下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满足在华日常支付需求。同时,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的特性也有利于企业及有关方面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时,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 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
“实物人民币将与数字人民币长期并存。”罗锐表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融合、区域发展差异大,社会环境以及居民的支付习惯、年龄结构、安全性需求等因素决定了实物人民币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性。
对于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工具的关系,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与一般电子支付工具处于不同维度,既互补也有差异。数字人民币将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通用支付方式,可提高支付工具多样性,有助于提升支付体系效率与安全。其独特优势包括:作为国家法定货币,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具有价值特征,可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并支持离线交易,具有“支付即结算”等特性。
| 安全性和隐私问题是焦点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央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体系的安全及隐私问题,把依法合规和安全便捷作为最重要的两个设计原则,贯穿数字人民币设计框架的各个层面。
在安全性方面,范一飞介绍:
一是规范数字人民币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维操作流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管理,实现不可重复花费、不可非法复制和伪造、交易不可篡改和抗抵赖等特性,初步建成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二是初步完成构建多层次联防联控安全运营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注重加强实战训练,为数字人民币提供常态化的安全保障支持工作。
三是研究新安全技术提升数字人民币安全水平,引入分布式数字身份、零信任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强化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技术措施。
在隐私性方面,数字人民币体系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同时,央行也将防范数字人民币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符合反洗钱等要求。范一飞介绍,数字人民币体系收集交易信息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过度收集,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提供给第三方或其他政府部门。央行内部对数字人民币相关信息设置“防火墙”,通过专人管理、业务隔离等制度安排,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管理,禁止任意查询、使用。
“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不预设推出时间表。”范一飞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央行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应用场景覆盖面,实现特定试点区域内的应用场景全覆盖,打造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同时,结合研发试点工作实际,扩大参研机构和试点测试地区范围。”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