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市副市长靳伟: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日前,经济日报聚焦北京市海淀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实践探索,刊发了长篇调研报道《中关村新传》,引发热烈反响。就北京如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等有关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副市长靳伟。
记者: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定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几年来,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进展?
靳伟: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聚焦“三城一区”主平台,深耕中关村改革“试验田”,积极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优服务,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是系统推进主阵地主平台建设。统筹“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完成新一轮规划设计,发展目标更加聚焦、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持续强化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第一,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加强。此次疫情防控中,新冠肺炎疫苗、中和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等多由北京研发完成。
三是全面提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集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昌平国家实验室已挂牌运行,中关村、怀柔国家实验室具备挂牌条件,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设立一批前沿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形成一批引领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先后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研管理28条、科创30条、国际人才20条、高精尖产业“10+3”等政策。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VC和PE投资额仅次于硅谷,居世界第二,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首位,全社会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是大力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作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8%,新经济行业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居全球第4位,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市值居全球第5位,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
记者:相较于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哪些特点?承担着哪些具体任务?
靳伟: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布局。三大中心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被共同赋予政策制度创新“领头雁”、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等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改革,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拥有90多所高校、在校师生近100万,聚集全国一半的顶尖学科和两院院士,每1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发人员185人、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科研产出连续3年在《自然》杂志“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雄踞榜首,在中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比过半。三是对接国家任务基础雄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项目数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占全国的1/3。四是开放创新体系完善,通过“两区”建设更开放的政策环境,逐步与国际先进体制接轨,国际交往密切,中关村论坛成为全球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的交流平台。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开放与合作一项世界排名第4。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中,北京将重点抓好六大战略任务。一是立足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二是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四是立足创新范式变革,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五是立足三链联动,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六是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更加注重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
记者: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过程中,“三城一区”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
靳伟:北京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
中关村一直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科学城要聚焦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建设,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中关村国家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努力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围绕战略性创新突破,以建设怀柔综合性科学中心为重中之重,体系化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和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怀柔国家实验室,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构建与科学融合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两谷一园”,聚焦生命科学和先进能源,加强东西联动,建设昌平国家实验室,加快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技术创新突破,形成国家级的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支撑点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增长极,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产业升级,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及国际重大创新成果落地,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新的征程上,北京如何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在哪些方面谋求突破?
靳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围绕“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主线,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做好三个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超前谋划重点领域战略布局,着力推动区块链、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
二是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中关村科学城要做强战略长板,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怀柔科学城要推进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运行,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未来科学城要不断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深入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促进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三是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进一步强化对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培养,以更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同时,抓好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构建国际化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
四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围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国家实验室建设、科技园区体制机制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落实落细已有各项政策,推行“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提升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能级。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支持在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和参与全球重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