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持续低迷,算法稳定币还值得关注吗?
上周我们注意到稳定币市场的总市值突破1100亿美元的消息,但客观的来看,其中的增长主力依然是以USDT、USDC等为代表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其次是以DAI为代表的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至于后起之秀——算法稳定币虽然也有增长,但在整体市值1100亿体量面前,依然略显单薄,据coingecko给出的统计数据,目前算法稳定币的市值占比不到1%,其中的龙头FEI也仅有3.63亿的规模。就当下的市场情绪来看,算法稳定币算不上市场热点,特别是在DeFi持续一个多月以来低迷发展的态势下,算法稳定币更是颓势尽显。
算法稳定币FEI市场概况,来源coingecko
不过,在这种市场热度降温、泡沫消散的情况下,显然是我们再次审视算法稳定币的好机会,所以在本文中将重点从算法稳定币与DeFi的联系,算法稳定币的发展历程以及算法稳定币的未来等几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借此和各位读者就这场发生在加密市场中悄然进行的伟大创新做一个初步讨论。
算法稳定币与DeFi
现在的算法稳定币,在某种程度上和2020年以前的DeFi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虽然行业里对于DeFi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4年,但在2020年夏季爆发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市场上的投资者所看好,甚至被看做是一个炒作的工具而已。算法稳定币从兴起至今,质疑声也从未消退,“算法稳定币不稳定”、“算法稳定币不安全”等观点仍然是业内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随着DeFi在去中心化借贷、去中心化交易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快速落地并迅猛崛起,它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也逐步被市场和投资者认可。到现在,不仅仅是在加密市场内,很多传统金融市场的巨头和权威人士也正在把DeFi看作为未来人类金融世界的发展趋势之一。
而作为DeFi重要的基础设施,稳定币自然是不可避开的一环。虽然当前在DeFi中已经有众多以法币或者加密资产作为质押物的抵押类稳定币,但是从易用性或者原生态的角度看,DeFi乐高需要最后一块拼图,这块拼图就是算法稳定币。因为不论是法币抵押类稳定币还是加密资产类稳定币,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个中心化的组织,只有真正去中心化、完全由市场来调节价格和供应量的算法稳定币,才是和DeFi最契合的基础设施。
基于ETH的DeFi锁仓量变化,来源OKLink
算法稳定币FEI总市值变化,来源coingecko
同时,如果我们把近一年DeFi锁仓量变化趋势和算法稳定币龙头FEI的总市值变化趋势对比来看,也能够发现一些趋同的规律。首先来看DeFi锁仓量的变化,经过一年时间的爆发式增长,DeFi锁仓量在今年5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链上锁定资产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其后开始走入下降趋势,据OKLink统计,当前DeFi锁仓量大约为695亿美元,相比高峰时期减少30%左右;然后来看FEI的市值变化,在4月初FEI的总市值一度接近24亿美元,但“出道即巅峰”,这一市值规模并没有维持几天,在4月的大多数时间内都维持在15亿~20亿美元之间,进入5月之后随着DeFi走弱,FEI的市值也出现大幅下降,至今维持在3.6亿美元上下,缩水幅度达到85%。作为对比,法币抵押类稳定币的龙头USDT同期市值则从408亿美元上涨到632亿美元。
所以,可以不夸张的说,DeFi是算法稳定币的土壤,没有DeFi的肥沃土壤,就不会有算法稳定币的市场。算法稳定币DeFi紧密相关休戚与共,只有DeFi不断的前进,算法稳定币的社会实践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算法稳定币的发展历程
其实,在之前的《算法稳定币的危与机》一文中,我们曾对学术界最先研究算法稳定币的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Ferdinando Ametrano和加密货币经济学家 Robert Sams的论文以及目前市场上算法稳定币主流的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设计机制和AMPL、BAC、Terra等主要的算法稳定币项目有过简要介绍,在这里不再赘述。今天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近期一些重要的算法稳定币项目的动态,作为前文的补充。
接下来要说到的算法稳定币项目都和Polygon Network有关。Polygon Network的前身是于2017推出的Matic Network,Matic网络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太坊扩展架构,它通过Matic PoS链和Plasm侧链扩容方案实现了该目标,在2021年2月份,它正式升级到Polygon Network。
首先是SafeDollar。6 月 28 日,有媒体报道称,Polygon 生态算法稳定币项目 SafeDollar 遭受黑客不明攻击,该项目所发行的稳定币 SDO 在当天从 1.07 美元的价格瞬间跌至归零。据 Rugdoc.io 分析,黑客从攻击中拿走了价值 25 万美元的 USD 和 USDT。随后,SafeDollar项目方发布公告,要求投资者停止所有与SDO相关的交易。目前,SDO交易已暂时中止。
Polygonscan浏览器截图
据成都链安安全团队分析,此次攻击事件中,攻击者利用PLX代币转账时实际到账数量小于发送数量以及SdoRewardPool合约抵押和计算奖励上存在的逻辑缺陷,通过控制SdoRewardPool合约中抵押池的抵押代币数量,进而操纵奖励计算,从而获得巨额的SDO奖励代币,最后使用SDO代币将SDO-USDC和SDO-USDT两个兑换池中USDC和USDT全部兑换出来,是非常典型的“闪电贷”攻击手法。
另一个是Iron Finance项目,和SafeDollar不同的是,Iron Finance最近遭遇的危机并不是因为黑客攻击,而是由于投资者挤兑导致踩踏“血崩”。严格来说,IRON Finance 是一个部分抵押类算法稳定币项目,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存储的抵押品来维持其算法稳定币 IRON 的稳定性,目前在Polygon 网络上抵押物有USDC和TITAN 两种,也就是说铸造 IRON 需要销毁 TITAN 和 USDC。其中TITAN的就是IRON在Polygon链上的治理代币,这次发生挤兑的正是TITAN。
IRON的治理代币TITAN在挤兑发生时,价格暴跌,来源coingecko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北京时间6月16日13时左右,TITAN代币价格从日内高点65美元迅速下跌,最后一次以0.000000035美元的价格易手,接近归零。
据该协议团队事后给出的事件回顾:当时他们注意到一些较大的流动性提供者开始从IRON/USDC中移除流动性,然后开始将其TITAN出售给IRON。他们没有赎回IRON,而是通过流动性池直接将其出售给USDC。这导致IRON价格与美元价值脱钩,同时这一行为这反过来在TITAN持有者群体中引发了恐慌情绪,他们开始出售TITAN,导致代币价格在大约2小时内从65美元左右下跌至30美元左右。TITAN的价格后来回升至52美元,IRON完全恢复了其挂钩。但抛售并没有结束,同一天晚些时候,一些巨鲸再次开始出售。市场恐慌情绪被无限放大,用户大量赎回IRON并出售他们的TITAN,由于TITAN价格急剧下降,用于报告TITAN价格的时间加权价格预言机开始报告仍高于TITAN实际市场价格的落后价格,这就产生了一个负面反馈循环,挤兑一发不可收拾。
巨鲸抛售TITAN引发市场挤兑,图片来源网络
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稳定币Iron在当天的最大振幅接近50%,大量投资者集中赎回Iron的操作使得其价格一度逼近1.5美元,远远偏离预期锚定的1美元,不过很快Iron的价格又恢复到1美元上下的水平。
Iron近90天价格变化,来源coingecko
对于事后的补偿措施,Iron Finance团队于6月28日表示,将在产品方面继续开发 IronSwap (Stableswap DEX)、IronLend 和 Iron 稳定币,并计划 7 月 5 日推出 IronSwap,7 月 19 日推出 IronLend 测试版,还将组建 IronDAO 以增加治理参与度并鼓励社区决策。
另外,Iron Finance 将发行新代币替代 TITAN 代币,新代币名字尚未确认,暂称“TITANv2”,总发行量固定为 10 亿枚。新代币的 70% 用于流动性挖矿奖励,3 年线性分配,29% 用作挤兑事件中受损用户的补偿,3 年线性分配,1% 保留在资金库。
算法稳定币的未来
关于这个话题,自然是见仁见智,并且充满想象力。但是基于我们上面的介绍和大家所了解的关于算法稳定币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在这里首先需要提示的是,目前业内对于算法稳定币的研究依然处于超早期阶段,这既意味着无限机遇同时也暗藏这巨大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风险承受能力,务必谨慎参与其中。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看好算法稳定币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从FEI的演进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算法稳定币强大的生命力,4月7日, FEI Protocol 开发团队发布消息称发现激励漏洞,暂停FEI 的所有铸币奖励。众多投资者纷纷被送进“水牢”,FEI的价格也一路跌至0.7美元附近,但是仅仅一个月之后,FEI Protocol 开发团队便成功解决了已知问题,FEI的价格也回到水上。
近90天FEI的价格变化,来源coingecko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算法稳定币前行的道路上,虽然有不少失败的教训,但是去中心化稳定币的概念及其思路本身,仍然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当前来看,DeFi是助力算法稳定币发展的天然土壤,但未来算法稳定币并不应局限于DeFi,算法稳定币能够使得DeFi更加彻底的去中心化,同时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发挥它的价值。可以预见的是,在此之前算法稳定币一定会经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因为这是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这是一个窄门,但只要从这个窄门透进来一束光,那么便会有更多的勇者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不断前行。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