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密码学家David Chaum致信扎克伯格:选择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挖掘互联网的全部潜力
写于2019年3月21日 by著名密码学家David Chaum
根据他(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最近关于隐私的公开信,会让我们都相信,他可以将他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和Instagram平台与"端到端"加密结合起来,创造出终极的隐私保护平台。而事实是,他正试图通过监视我们来保护Facebook每年赚取的100-200亿美元的商业利益,同时愚弄那些正在从电视新闻转向互联网信息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端到端加密意味着隐私保护。
他承认,"元数据"(Metadata)是这种方案的关键,而Facebook当然会保留全部访问权限。元数据是除了你使用的确切词语之外的一切,包括:你给谁发信息,每条信息有多长,每条信息的精确发送时间。这些信息与Facebook捕获和购买的关于你和你的朋友的所有其他数据相结合,包括位置监控,来监控你的一切。
“在我们的‘数字客厅’里,我们不需要间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这是扎克伯格在信中对信息传递的技术解释。间谍是否能理解每一个字并不重要;如果他们不能理解,但是他们能从获取的数据中推断出一些事情,那可能更糟糕。
而且,不要搞错了,那些坚持认为他们自己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或者认为"恐怖主义"的危险现在如此严重,以至于人们的私人生活信息不应该受到保护(好像最危险的恐怖分子会愚蠢地在这种平台上透露他们的行动计划)的人本身就在为我们的自由面临的最阴险的危险提供掩护。
幸运的是,人们正在觉醒,意识到他们没有数字隐私保护的现实。然而,不幸的是,在缺乏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这种恐惧本身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这是隐私倡导者几十年来最担心的问题,我曾在极权主义政权中亲自观察过,这就是所谓的 "寒蝉效应"。
在1985年(比网络早几年)发表的《没有身份识别的安全》中,以及1992年应邀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进行的修订中,我预测了互联网将如何最终导致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将收集元数据带到其业务模式中。
"例如,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其他主要利益集团可以保留对各种信息和媒体传播渠道的控制,同时用复杂的营销技术协同巩固他们的地位,这些技术依赖于收集关于消费者的行为信息。计算机化已经使这些组织和其他组织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力;如果计算机化沿着目前的路线继续下去,这种支配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我现在为何能如此肯定马克-扎克伯格不关心隐私保护呢?在他的信出现后,我向他提出了测试我公司所开发的技术的提议。它具有完全的端对端加密和对信息元数据的空前保护。你永远无法确定为什么有人不回应你的提议,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测试真正的隐私。
虽然扎克伯格提出了一个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过程来调整端到端加密政策,但这个基本的解决方案已经存在。虽然在这里说出来有些尴尬,但我是第一个提出和部署隐私保护技术的人,如端到端加密、元数据保护的信息传递、匿名数字货币和防止投票的在线投票等。现在,在我的公司Elixxir,我们已经在运行一个区块链上的新平台的Alpha版本,实现了这些原始技术的突破性改进。该平台将拥有完全民主的用户管理,使中心化机构无法夺取控制权或审查通信。该平台体现了一种新的、完全可扩展的商业模式。
什么是新的商业模式?好吧,我们已经创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双面模式(two-sided model),通过授权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称为dApps)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不是通过提取和利用定义他们数字生活的信息来掠夺公众,从而产生真正的价值,并为自己付费。与其说支付、身份和合同是中介机构的专属领域,dApps可以由任何人编写,并安全地提供给用户,而不需要一个受信任的机构。不是由国家或大公司来制定政策,而是由用户来完成。
除了基本要素外,dApps还可以释放出各种信息服务--例如,假名的声誉、卓越的交易平台和自己执行的透明"智能"合约。Elixxir将使用我的新的可扩展的、保护隐私的货币,而不是控制和从应用程序中提取30%的费用,我相信这将证明在技术上是首屈一指的,只对dApps的计算服务收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该平台能够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意的洪流。同样的货币将成为我们消费者支付系统的基础,与即时通讯无缝整合,具有现有无隐私平台的所有速度和便利。
随着网络进入三十岁,我们正处于其发展的真正十字路口。我们可以继续走Facebook和其他科技巨头的道路,导致一个越来越多的监控和越来越不安全的社会,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去中心化和民主的替代方案,开始挖掘互联网的全部潜力。这就是Elixxir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是赋予你的数字主权,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
Best Regards,
David Chaum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