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文:金融科技将呈现七个发展趋势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 閱讀 41425 2021-5-29 17:24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霍学文:金融科技将呈现七个发展趋势

22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霍学文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财富管理、新型支付、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奠定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未来,金融科技将呈现出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变成现实、替代高人力成本业务等七个发展新趋势。

“金融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稳定锚’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则成为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霍学文说,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不断扩展的新场景、不断融合的新业务。其中,监管科技重塑了金融安全新格局,信贷科技孕育了普惠金融新土壤,保险科技提供了大众民生新保障,风控科技赋能了金融行业新提升。

霍学文也坦言,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包括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持牌经营、如何运用金融科技防止监管盲区与监管套利、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好国际协同监管、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风险处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霍学文认为,金融科技要坚守初心,要以服务大众、服务实体、服务监管为己任;要善用善为,提升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形成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针对接下来的发展,霍学文表示,金融科技将呈现出七个新趋势,一是金融技术发展总是边缘突破,二是金融科技首先替代高人力成本业务,三是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变成现实,四是金融科技让金融监管不断面临平衡选择,五是金融监管越来越需要强化监管科技,六是智能监管成未来趋势,七是智能监管需要强大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出席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每一届都嘉宾云集、精彩纷呈、成果丰硕,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面对疫情和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形势,金融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但总体上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以首都金融业为例,2020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188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地区GDP增速4.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8%;全市金融业资产总额161.5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可以说,金融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稳定锚”的作用,而金融科技则成为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结合北京实践,我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金融科技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展现蓬勃发展新趋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不断扩展的新场景、不断融合的新业务加快落地。ICT技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两种技术、业务与服务的结合和交融)为金融线上化管理、移动化办公、非接触化服务、智能化监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服务数字化进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网络身份认证等底层技术在金融场景中广泛应用,金融服务流程大大缩短,业务协同效率明显提高,金融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版监管沙箱”试点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财富管理、新型支付、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奠定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

监管科技重塑金融安全新格局。金融科技时代,金融服务渠道网络化、形态数字化、场景多元化,金融业务产品更加虚拟、边界更加模糊,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给金融监管带来新挑战。在地方金融工作中也同样面临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金融风险全方位监测预警,推动各相关机构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设计开发的“冒烟指数”持续发挥风险监测“千里眼”的作用;针对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已经上线测试,采用区块链存证和时间戳等技术对参与预付费资金存管的用户、平台、银行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常态化监管支持。

信贷科技孕育普惠金融新土壤。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市场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汇数上链”,搭建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着力破解科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大大提高了营商环境的信贷融资可得性。我们推动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汇聚政务、市场、司法等数据,依托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建设“eKYC”企业金融电子身份信息认证系统(也就是企业金融身份证),构建涵盖贷、投、保、担、信、不良资产处置等环节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已汇集银行、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344家,企业3.8万家,对接债权融资1270亿元、股权融资84亿元,完成授信392亿元、放款259亿元。

保险科技提供大众民生新保障。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中国保险行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因诊疗等技术,对保险获客、养客、产品设计定价、风控、运营、理赔等全面进行数字化升级,对寿险、养老险、财产险、健康险、农险、责任险等全产业进行重塑。我们看到,在车险承保业务中,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带来承保流程自动化,车联网信息共享推动承保核保风控模式改变,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技术为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共享保护提供技术性保障和机制性赋能;在健康险理赔环节,基于“大数据+AI”的智能核保、智能风控、智能理赔渐趋成熟,基于穿戴设备和区块链的智能理赔进一步优化了风控流程。

风控科技赋能金融行业新提升。风控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利用科技手段优化风控流程,提升风控能力,强化事前、事中、事后风险处置协同,风控科技的大发展为金融机构有效管理风险提供了有力保证。例如,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流通性差、收益不确定、处置周期长、法律成本高、跨区域处置难度大等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老问题,叠加疫后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规模上升、资产结构转变、处置难度加大等新问题,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出“双升”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风控科技,通过对债务人精准画像提升处置的精确度,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技术提高资产估值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正性,通过区块链技术连接多维数据实现案件批量化处理。

二、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遇到的问题、风险与挑战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相关定义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科技源于科技,归于金融,本质是金融。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变革性”的,体现在其改变原有的技术提升路径、商业运行模式和产业市场格局。金融市场既有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存在不合理的金融需求,在技术创新尚未带来制度创新时,技术创新可能会激发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现有金融监管机制带来理念性、有效性、及时性、包容性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一: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持牌经营?

问题二:如何运用金融科技防止监管空白、监管盲区与监管套利?

问题三: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

问题四: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好国际协同监管?

问题五: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风险处置?

回答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答,但我想有些解答应该是大家共识的,从我们的实践中大致能总结以下共识:

一是坚守初心。金融科技要以服务大众、服务实体、服务监管为己任,在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框架下不断创新底层技术、通用技术、监管技术,将科技应用内化为金融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金融服务,这样创新成果才能更有生命力。

二是善用善为。金融科技用得好,将成为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利器”,用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引发金融风险以至社会风险的“杀器”,因此必须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金融科技技术标准、业务规则、安全防线,提升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开放共赢。现代金融需要“连接”,必须“连接”,只有充分连接,金融与科技、金融与民生、金融与实体、金融生态与外部生态、国内生态与国际生态才能共同孕育成长,生态边界逐步融合,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三、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未来,金融科技将呈现七个发展趋势:

趋势一:金融技术发展总是边缘突破。然后在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人力和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难点、节约人力成本方向由边缘向中心点侵蚀。

趋势二:金融科技首先替代高人力成本业务。替代不愿意干、成本高、简单重复的工作,由量变到质变。

趋势三: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变成现实。

趋势四:金融科技让金融监管不断面临平衡选择。不监管有风险,不创新难服务。

趋势五:金融监管越来越需要强化监管科技。金融监管如何严?法规制度跟不上技术创新;法规覆盖总是不全,靠什么来覆盖空白点、模糊边界和无人区。

趋势六:智能监管是未来趋势。如何做到比技术创新更智能?需要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智能金融监管设计。

趋势七:智能监管需要强大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既要防止黑天鹅,也要防止灰犀牛,还要防止连锁反应,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金融风险监测和处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趋势已至。相信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金融科技规范发展,科技赋能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芝加哥的 DeFi 正在崛起 下一篇:内蒙古严查挖矿,国内矿业步入寒冬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