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天?唱多还是唱空?大型投行们为比特币操碎了心
大型投资银行对比特币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看法不一。
根据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 的一份报告,比特币现在是全球流通市值第三大货币。随着这种加密货币本月飙升750%,一度达到6万美元且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该行表示比特币“太重要了,不容忽视。”
但大型投资银行对于这种资产类别是否是一项长期价值主张,甚至它是否是一项价值主张,几乎没有达成共识。
近日,美联储主席杰伊·鲍威尔 (Jay Powell) 重申了比特币可以被视为黄金的替代品,但他表示,加密货币资产更多用于投机,而非支付。他表示:“加密资产的波动性很高,比如比特币,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不是很有用,而且它们没有任何支撑。”
许多银行同意这一观点,但有时他们的行动胜于言语。以下是全球大型银行对比特币的看法。
花旗集团
跨国投资银行花旗集团 (Citigroup) 是首批涉足加密货币领域的大型银行之一。2018年,该行想出了一种无需真正拥有加密货币就可以投资加密货币的方法——一种称为“数字资产收据” (DAR) 的工具,其工作方式与美国托管收据 (ADR) 类似。
最近,该行在2021年3月发表的一份长篇报告中巩固了其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看法,在报告中称,比特币正处于主流采用的“临界点”。该银行确实强调了一些担忧,最明显的是关于保管、资本效率、保险和加密货币挖矿的环境影响。
但最终,该行对加密货币市场的预期是积极的,比特币“可能处于成为全球贸易首选货币的最佳位置”.
美国银行
尽管花旗对比特币持普遍积极的态度,但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却并非如此。
2021年1月,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 Michael Hartnett 将比特币最近的牛市称为“所有泡沫之母”,称比特币“打破了先前的泡沫,例如2000年代初的互联网泡沫”。
2021年3月,该行向其客户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抨击了这种加密货币,认为由于比特币的供应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的 (也即所谓的“鲸鱼”),它不是一种对冲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的合适工具。
在其发布的题为《比特币的肮脏小秘密》(Bitcoin's Dirty Little Secrets) 的报告中,美国银行的分析师认为,比特币“仍然非常不稳定,不适合作为财富存储或支付机制”。
与花旗一样,美国银行也强调了这种加密货币对环境的影响,指出其年度能源消耗可与荷兰媲美。
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成立于1935年,总部设在纽约,于2021年1月收购了商业智能软件巨头 MicroStrategy 10.9% 的股份,这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MicroStrategy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Michael Saylor 是比特币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
这意味着,与 2020 年第三季度相比,摩根士丹利对 MicroStrategy 的持股增加了近 500%,这是该行对 Saylor 的一大信任投票。
去年8月,Saylor 领导的软件公司 MicroStrategy 在比特币上投入 2.5 亿美元购买了 21,454 枚比特币后,名声鹊起。当时 Michael Saylor 表示:“这项投资反映了我们的信念,即比特币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加密货币,是一种可靠的价值储存手段,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资产,比持有现金具有更大的长期升值潜力。”
此后,MicroStrategy 继续大量购买比特币。根据 MicroStrategy 的一份公告,截至今年2月24日,该公司持有总计约 90531 枚比特币,总成本为 21.7 亿美元。该公司表示购买比特币是一项长期投资。
MicroStrategy 公司首席执行官 Michael Saylor
2021年3月,根据摩根士丹利于今年3月9日向美国证交会 (SEC) 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该行正在创建一个“加密货币敞口篮子”,为其客户提供对加密货币市场的间接敞口。
摩根大通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债务工具将主要倾向于 Microstrategy、Square 和 Riot Blockchain 等公司的股票,这些篮子内的公司“经营着认为与加密货币或其他数字资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业务”。
2021年3月17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为较富裕的客户提供使用比特币基金的渠道,成为首家向其富有客户提供比特币基金渠道的美国大型银行。
据报道,目前该行有三支基金可供选择:其中两支来自亿万富翁 Mike Novogratz 的加密货币公司 Galaxy Digital,第三支由 资产管理公司 FS Investments 和比特币投资公司 NYDIG 联合推出。
这三支比特币基金中,Galaxy Bitcoin Fund LP 和 Galaxy Institutional Bitcoin Fund LP 的最低投资额分别为 2.5 万美元和 500 万美元,FS NYDIG Select Fund 的最低投资额为2.5万美元,但摩根士丹利只允许银行存款至少为 200 万美元的客户投资。
因此,该行在 2021 年3月17日的一份报告中断言加密货币即将成为一种可投资资产类别,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商业银行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尽管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 (Commerzbank) 已经涉足区块链,但该行并不认为比特币值得一提,此前该行曾将比特币描述为一种投机性资产。
但事实胜于雄辩——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1年3月,德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投资部门参与了以色列加密货币初创公司 Curv 的融资,该公司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提供安全基础设施。随后,Curv 被 PayPal 收购,而 PayPal 去年宣布支持支持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
据报道,PayPal 去年推出了一项新服务,使其客户可以直接从其 PayPal 账户购买、持有和出售加密货币。首批名单上的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 (BTC)、以太币 (ETH)、比特币现金 (BCH) 和莱特币 (LTC),并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扩展到 Venmo 和“部分国际市场”。
高盛集团
总部位于纽约的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 是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之一。据报道,该投行将于重启比特币期货交易,为比特币期货开设交易柜台。同时,高盛还在探索推出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期货合约使买家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给定价格购买某项资产。购买期货合约既可用于投机,也可用于对冲价格波动。高盛不是第一家提供比特币期货合约的公司,其他金融巨头 (如 CME Group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洲际交易所) 和 Fidelity (富达) 已经提供比特币期货交易一段时间了。
事实上,这家备受尊敬的公司早在 2018 年就宣布了建立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计划,只是在 2018 年晚些时候,由于比特币价格暴跌,这家公司悄然搁置了这个想法。
而到了 2020 年,该行完全改变了态度,甚至否认比特币是一种资产类别,对交易加密货币的对冲基金发出警告,称比特币缺乏认真的投资理由。
然而,似乎高盛高管们在 2020 年夏天开始 (再次) 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当时该行发布了招聘数字资产副总裁的广告。高盛也通过其在特斯拉 (Tesla) 的持股间接持有比特币 (摩根大通也是如此)。
此外,据报道,高盛提供加密托管服务的计划也迫在眉睫。
摩根大通
作为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大通 (JPM Chase) 对比特币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的看法兜了一大圈。
2017年,其首席执行官 Jamie Dimon 给比特币贴上了“欺诈”的标签,甚至表示,他将解雇任何被发现使用比特币交易的摩根大通交易员。
但多年来,该行对比特币的的观点似乎有所软化,2021 年1月该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预测,比特币的价格将升至 14.6 万美元。
到了2020年12月,摩根大通的策略师表示,未来几年,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可能会效仿 MassMutual's (麻省共同人寿保险公司) 的做法,向比特币投资 6000 亿美元。
“MassMutual's 公司购买了价值1亿美元的比特币比特币,是机构投资者接受比特币的又一个里程碑。可以看到,随着其他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效仿 MassMutual,未来几年潜在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摩根大通策略师 Nikolaos Panigirtzoglou 写道。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月摩根大通宣布将推出自己的稳定币 JPM Coin,用于即时结算客户间的支付交易。在官宣一年多之后的 2020 年10月,该行正式上线 JPM Coin,并被一家大型跨国科技公司用于全天候跨境支付。
纽约梅隆银行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纽约梅隆银行 (Bank of New York Mellon) 在加密货币方面的起步并不顺利。据去年曝出的报道,2016年,该公司将超过1亿美元汇入一个与所谓的加密庞氏骗局 OneCoin 有关的账户。
但在2021年2月,控制着约2万亿美元资产的纽约梅隆银行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宣布了代表客户存储和管理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资产的计划,也即代表其资产管理客户持有、转移和发放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
上图:今年2月11日,纽约梅隆银行在 Twitter 上“宣布成立纽约梅隆银行数字资产部门,该团队致力于为传统和数字资产 (包括#加密货币) 建立首个多资产托管和管理平台。”
纽约梅隆银行的资产服务和数字业务首席执行官 Roman Regelman 表示:“数字资产正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当世界上最大的托管公司宣布将为数字资产提供托管服务时——这感觉像是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老牌社交投资平台 eToro 的美国董事总经理 Guy Hirsch 对此评论道。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