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ple佳士得效应,艺术家大FOMO时代来临
NFT 有多火?现在,连 NFT 交易平台都开始出现了竞争。
从 SuperRare、KnownOrigin、MakersPlace 三大加密艺术平台三分天下,到 Nifty Gateway 异军突起,而最近,Foundation 的出现立刻吸引了艺术家们的眼球。
据 Cryptoart.io 数据显示,自 2 月诞生以来,Foundation 的月度成交额从 194.21 万美元暴增至 3 月份(截止 3 月 24 日)的 1210.98 万美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涨幅高达近 6 倍。目前,Foundation 的月度成交额仅次于「炒作达人」Nifty Gateway 和「老牌劲旅」SuperRare。
数据来源:cryptoart.io
平台竞争的前提,是用户多了,加密艺术平台的用户,就是那些艺术家。
Beeple 创作的加密艺术 NFT 总市值已达 1.11 亿美元,作品最高成交价高达 6934 万美元,登上过佳士得拍卖行的 Beeple 是如今加密艺术界的天花板,是一座无数新人加密艺术家仰慕但也明白可望不可及的「神像」。但排在 Beeple 后面的加密艺术家们是无数新人追逐的目标。
FEWOCiOUS 作品最高成交价 55 万美元、Trevor Jones 作品最高成交价 48.5 万美元、Pak 作品最高成交价 78.5 万美元、Mad Dog Jones 作品最高成交价 38.88 万美元……新人艺术家们看着这些很高但又似乎能「够得着」的数字,又看了看自己空空的钱包。
这些所谓加密艺术前辈给广大艺术家们探了路,于是后者开始蜂拥,在各种 NFT 平台发布作品。
在 Opensea、Rarible 颗粒无收的艺术家们希望拯救自己的艺术生涯,面对 Foundation 飙升的交易额,无数「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们又有了新的目标,他们绞尽脑汁,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 Foundation,希望在这个还没有孕育出加密艺术「巨星」的新平台站稳脚跟,生怕自己错过了 NFT 这个成名与财富自由的宝贵机会。
你一定无法想象,「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这个单词居然会和「无欲无求」的艺术家联系在一起;你也一定无法想象,如今居然会有这么多「艺术家」。
为什么一个新平台可以引发艺术家们大规模 FOMO?
Foundation 的邀请机制
简单理解,Foundation 是一个免审核的加密艺术平台。
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在 Foundation 发布自己的加密艺术作品,只不过前提是要从已经入驻 Foundation 平台的艺术家手中拿到邀请码,而邀请码是十分稀缺的。
就因为邀请码的存在,如同几个月前的 Clubhouse 一样,Foundation 引发了一场艺术家的圈内 FOMO。
每位艺术家在售出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时可以拿到 2 个邀请码,在其邀请到的艺术家售出第一件作品时也会拿到 2 个邀请码,除此之外便只能等待官方随机发放。
因此,为了在下一层仍有收获,已入驻的艺术家,会自发地对索取邀请码的艺术家严加审核,使得相对于艺术家人数本就十分稀缺的邀请码更加「一码难求」。
从这个角度,Foundation 是一个有着极其严格审核标准的平台。
而邀请码的极度稀缺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家们的 FOMO 情绪,每当有艺术家发推称自己拿到了邀请码,或仅仅是发布了自己新上传的作品,便会有无数「艺术家」蜂拥而至,占领评论区与私信,一边宣传着自己的作品一边索求邀请码。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艺术家在为自己谋取机会的同时对其他艺术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加密艺术家 Daniel Savage 更是专门为此铸造了一件 NFT 希望还没有拿到邀请码的艺术家们不要再来打扰他。
图片来源:Foundation
更有人趁火打劫,做起了贩卖邀请码的生意,一枚邀请码便能卖出 800 美金,而这对于大部分颗粒无收的艺术家们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好在 Foundation 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严格管控,违规买卖邀请码的艺术家将被永久剥夺入驻资格,这才是这场闹剧渐渐平息下来。
销售机制
Foundation 的火爆不仅仅因为其审核/邀请机制,它的销售机制同样有趣。
艺术家在将作品上传时需要先设定底价(Reserve Price),在有人第一个出价后,这件作品会自动开启为期 24 小时的拍卖。
这样的销售机制可以避免作品流拍,目前,很多艺术家在 Opensea 和 Mintable 等 NFT 交易平台进行的作品拍卖都以流拍收场,而在 Foundation,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存在流拍的可能性,而这似乎是 Foundation 在向艺术家讲述的一个美丽的童话:「你的作品并不是没有人想买,只不过是还没有人发现这块宝藏。」
无数艺术家沉浸在这个童话里,心想加入了 Foundation 之后作品一定能卖出去,然而他们等了又等,等了几十天,卖不出去的仍然卖不出去。
据 Foundation 数据终端显示,近 7 日共有 4049 件 NFT 被铸造,然而只有 1449 件 NFT 被成功售出,占比约为三分之一。这样看来,这个童话似乎并不美好。
数据来源:https://fnd.info/
而作品在有人出价后会进入拍卖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临近结束的加密艺术作品将会被显示在网站首页,这个功能会帮助艺术家们获取到更高的曝光,只有更多的曝光才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报价。
无数艺术家认为自己只是没有曝光机会,而 Foundation 可以让他们登上首页,会让他们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光明,殊不知,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作品被卡在了上一步。
艺术家也开始 FOMO 了?
NFT 的爆发远超人们的预期,Beeple 在佳士得拍出的近 7000 万美元更是让无数加密领域之外的艺术家开始窥探加密艺术,那些在传统领域很难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艺术家、设计师纷纷选择加入加密艺术领域,希望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那时还满怀信心。
他们的自信不无道理,NFT 的火爆吸引了大批资金入场投资,从数据统计图表中不难看出,加密艺术领域在 2021 年开始迎来了大爆发,总交易额从 1 月的 100 万出头,到 2 月的接近 1000 万美元,再到 3 月(截止 3 月 24 日)超过 1500 万美元,无数艺术家们都认为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买走自己的作品。
数据来源:cryptoart.io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加密艺术品 4 亿美元的总市值中,排名前十的艺术家作品总市值达 2.17 亿美元,占比高达 54%,而在 Cryptoart.io 统计中的艺术家数量高达 4104 名,此外还有大量没有拿到 Foundation 邀请码、没有通过 SuperRare、KnownOrigin、MakersPlace、AsyncArt、Nifty Gateway 审核的艺术家并未统计在内。
显然,随着 NFT 爆发而涌入的大资金并没有「眷顾」那些腰部甚至尾部的加密艺术家们,整个加密艺术领域的发展极不均衡。
如果你在推特关注的腰部、尾部的加密艺术家数量较多,那么你在这些天一定会被类似的推特刷屏。
简简单单的「我会买 NFT」就吸引来了无数加密艺术家们的关注、留言、点赞,不太如意的加密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将作品上传到 Foundation 并不能让他们的作品很容易就卖出去,更不用说还有大批艺术家还未拿到邀请码,他们害怕错失藏家买走他们作品的机会,毕竟他们都曾满怀信心地希望靠加密艺术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现实比期望要黑暗得多。有一些人看中了这些尚未成名的加密艺术家们的 FOMO 情绪,开始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他们纷纷宣称自己将会花一些 ETH 来购买加密艺术 NFT,不过艺术家们要关注、留言、点赞、转推才有资格被挑选,以往以「清高孤傲」的个性示人的艺术家们被 FOMO 情绪推动着放下了身段,纷纷关注、留言、点赞、转推,乞求着被人挑选。
更黑暗的事情是,这些腰部、尾部艺术家们钱包中 ETH 的数量毫无变化,而他们关注、留言、点赞、转推的账号粉丝量却呈指数形增长。
繁荣之下,暗藏危机
的确,有一些新人艺术家得到了一些关注,开始走上坡路,但是更多的艺术家们却还是在苦苦挣扎。而随着头部艺术家与尾部艺术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密艺术在繁荣的表象下暗藏断层危机。
这样的失衡对于整个生态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NFT 本希望让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能获得收入,但大量资金注入头部艺术家圈层,尾部艺术家圈层无人问津将对整个 NFT 生态造成巨大伤害。
富翁们争抢着 Beeple、Pak、FEWOCiOUS 等人的作品,但某某某的作品定价 0.01ETH 仍卖不出去,这听起来,好像传统艺术圈。
传统艺术圈,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在拍卖行拍出数亿美元的高价,而一些美院毕业的学生在路边摆摊画画,一幅画仅售 10 元仍没有人愿意付钱。
当艺术家们发现自己难以在传统艺术界闯出名堂而选择「更包容」、「更有机会」的加密艺术领域,却发现他们所面临的情境与传统艺术界如出一辙,他们曾经有多么自信,现在就会有多么无助与绝望,哪有什么先富带动后富,不过是传统艺术界饱受诟病的争议点在加密艺术界被复刻了出来。
艺术家们的 FOMO 可以理解,和很多人原以为的「加密艺术」一样,他们都将其视为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但当他们来到加密艺术世界,却发现自己散发的微光仍然是微不足道的,难以与那些聚光灯相匹敌,自己仍然是无法被看见的那一个。
我们希望随着整个 NFT 生态的发展,每一位加密艺术家,无论是来自头部、腰部还是尾部,都可以被看到,艺术家们的才华都能被认可。希望在未来,加密艺术品既可以有 Beeple、Pak、FEWOCiOUS 们创作的「奢侈品」,也可以有某某某创作的既不是「名牌」、也不昂贵、但却才华横溢的「工艺品」。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