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区块链原生模组”助力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
在2021MWC大会期间,万向区块链携手中国电信天翼物联、紫光展锐、跃昉科技、广和通、摩联科技 (排名不分先后)在领袖舞台举办了一场题为“当物联网遇见区块链,可信数据底座是如何构建的?”的专场活动。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从区块链、芯片厂商、模组厂商、运营商、平台服务商等角度,展示物联网+区块链的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案例。
本文为广和通行业总监罗俊的演讲全文。他从模组厂商的角度分享了区块链+物联网方向的机遇、挑战及应用场景。
大家好!我叫罗俊,来自广和通的市场拓展部。
今天,我将从无线通讯模组的角度给大家讲讲我们怎么看区块链和物联网这两个热门技术的交汇融合,以及可能出现的的问题、机遇和应用场景,另外我也会分享一下广和通在这个领域里的规划和尝试。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广和通。广和通是一家历史相对悠久的技术公司,持续聚焦在无线通讯模组和无线解决方案领域。我们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有一大半人员都是研发人员,因为在这个领域需要持续长期地进行研发投入。
模组在物联网技术方案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得益于芯片行业能力的发育,基于芯片之上做模组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业务场景及应用。广和通的产品面向不同的行业领域,按照低时延、关键任务、智能计算、广链接的需求,同时会提供完整的通讯解决方案,无线通讯包括模组解决方案。
我们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从物联网解决方案如何到“物链网”解决方案?一方面来自于芯片技术的发展和模组层面技术的演进和进步,另一方面从客户的需求角度进行数据连接、物体连接、数据上链。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和紫光展锐、摩联科技进行合作,将摩联科技的BoAT区块链架构嵌入到模组里,再结合万向区块链、云伽智能等合作伙伴的应用,打造了一个平台,可以让车的各种数据(如行驶数据、尾气排放数据)可信上链。
车的数据可信上链有什么用呢?车的行驶情况和车的尾气排放数据首先要有匹配和配套关系,而且还要充分地让监管平台信任数据。传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本比较高。区块链是成本相对较低,能够解决数据可信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在这个项目中,多个合作伙伴形成了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进而也解决了数据可信上链的问题。这是由应用场景驱动,从单纯的物联到物链的解决方案。
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合作伙伴有做设备的,有做通讯模组的,也有提供芯片原厂能力的,有做应用的,还有万向区块链这样的区块链技术公司。研发人员既困惑又苦恼,因为他们既要懂区块链知识,又要懂芯片,还要懂无线通讯,还要开发链上应用,综合型人才相对比较难找到。所以我们花了很多领域技术融合的技术研发工作。
那么能不能提供一揽子方案呢?我提了一个概念——“Blockchain Native(区块链原生)”。在云里有Cloud Native的概念,应用是天然生长在云上的。从模组层面来看,我们也希望通过模组提供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集成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平台的能力及SDK,能够让使用到模组的终端无缝、低成本地上链。有了区块链模组就可以把研发的工作省掉,把TTM的时间尽量压缩。
Blockchain Native可以衍生出很多价值,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转载模组里跑的应用和逻辑,可以把一些数据进行本地化处理而不必放到云端去做。
除了模组外,我们还注意到硬件开发周期、上链周期等用时较久。此外,无线通讯模组本身仅仅代表着很小的一块,能不能更进一步把上链终端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做出来?我们会给不同的领域提供基于模组的参考设计方案。比如针对刚才提到的车辆出行市场,无论是冷链车、公交车还是泥头车,导航通讯既能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采集,也能提供位置上报,同时能够从源头提供可信数据的原生上链,这就是我们提供的一款高精度的参考设计方案。
针对动力电池,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新能源锂电两轮车、三轮车,我们也提供了电池资产管理方案,也提供了面向资产管理和BMS结合的参考设计方案,做到电池原生的SOP、SOH数据可信地上链,进而基于链上的应用做到电池重型资产的跟踪、管理、变现和回收。
参考设计方案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缩短研发流程。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提供了成品,这只是参考设计,完全可以Open Bom地给到终端厂商。我前面提到的框架、云原生区块链模组都是一个目的,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把可以上链的终端产品做出来。
最后,基于区块链原生的无线通讯模组出来之后改变了原来连接的层次。前面提到的物联网大多是在物理层面发生的物理上的连接,把数据可信上链后可以发生价值上、精神上的沟通。希望借助前面提到的开放框架,借助供基于模组的硬件开放参考设计,能够帮助到所有上链终端厂商迅速完成从卖产品到以产品依托卖服务的转变。
我坚信,基于这样的方案,能够帮助大家快速地把更多可以上链的、产生价值的、提供服务的产品形态做出来。欢迎各位伙伴一起携手完善区块链原生通讯模组以及基于此的无线解决方案。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