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比特币报告》观点客观而理性

未知來源 閱讀 43 2014-3-6 01:30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我今天读到了社科院专家杨晓晨和张明的《比特币:运行原理、典型特征与前景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两位学者深入研究了比特币的运行机制并客观探讨了比特币的优缺点以及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问题,得出了客观的结论。我为两位专家不带偏见的学术态度和社科院的良好学术氛围而感到由衷的赞赏。

《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特币运行原理的阐述,剖析了比特币的典型特征,并展望了比特币的可能前景。首先,作为货币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比特币在设计中使用的一系列创新思想和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它的出现是解决当前国别货币面临问题的积极尝试;其次,由于比特币在寻求以创新途径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了一些难以调和且致命的新问题,导致市场对目前形式的比特币能否持续发展持怀疑态度;再次,比特币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其自身能否顺利完成转型。无论是在比特币之上建立其他应用层级,还是将比特币作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组件,都需要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如果设计更为合理,且在实施过程中能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比特币的发展前景虽然路途遥远,但值得世人期待。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报告时,我开始还以为又是一个传统经济学家的陈词滥调,准备丢在一旁。但当我看到文章中大量引用了中本聪的创世论文,并翻译了交易TX结构图时,不由得继续读下去。读到报告中间时,我被两位学者的精神折服了,他们引用了很多blockchain.info甚至“百富榜”和交易所上的数据,而并没有“专家学者”的架子,觉得这些我们自己架的网站不“权威”,而是主动利用了比特币blockchain上的大数据资源,这也充分反映了blockchain架构本身的优越性(即帐本又是数据库)。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该报告的一些亮点,并提出部分勘误意见。

亮点:

该报告第一章主要是引用创世论文和一些技术资料,论述了比特币的基本概念,比特币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 详细介绍了散列运算、工作量证明、椭圆曲线密码、区块和区块链结构、挖矿和分叉竞争,阐述了比特币的基本原理,并解释了如何防止双重支付、假币和如何发行货币。这部分内容很多投资者都比较熟悉了,这里不多展开。两位学者深入学习了创世论文和有关散列运算、POW、ESCDA方面的资料,作为经济学家非常了不起。

第二章内容里面讲了比特币的信用机制、帐户机制和交易机制。其中特别让人吃惊的是在“信用机制”一节里,两位学者没有一如以往的傲慢,没有主观的一口咬定 “没有国家信用背书,没有法偿性”,而是深入研究了POW机制的内涵,给予了比特币在信用方面充分肯定的结论,并批判了信用货币滥发和货币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

首先《报告》第二章第1节中较为准确的指出了比特币的信用来源和信用基础:

“与美元等国别信用货币不同,没有中央银行负责比特币的发行,也没有政府为其提供信用背书。比特币的发行是通过挖矿来完成的。每一次有效挖矿都将产生新的比特币,直至达到数量上限。比特币的信用,则源自所有参与比特币挖矿和交易的用户所付出的大量计算,以及由此消耗的时间和电力等成本。人们为此投入的劳动越多,就意味着对比特币的认可程度越高。比特币系统是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信用体系,它既不需要任何历史信用记录,也不需要任何机构或个人提供的信用担保。换言之,比特币主要依靠理论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来保证其信用:一方面,人是理性的,在诚实劳动所能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欺骗时,没有人会花费力气进行欺骗;第二,比特币的特征决定了欺骗是极其困难的。要成功进行欺骗,不仅需要经受其他所有用户的检验,也需要具有高于全网总计算能力 51%的计算设备。以目前比特币全网累积的计算能力来看,即便是全球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距离这一要求也相差甚远。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计算力加入,在比特币的世界里,欺骗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

在《报告》第三章第2节中:

“首先,比特币成功地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与管理方式。现有货币基本上由央行发行,由一国政府用财政实力担保,这种货币发行与管理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其一,难免存在多种国别货币,各种货币之间通过外汇市场来兑换,显著提高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交易成本;

其二,一旦出现一国政权动荡等意外事件,该国政府发行的货币就会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第三,货币发行的中心化难免会产生特权,由于货币当局能够轻松征收铸币税,这可能引发货币当局短视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比之下,比特币在设计之时就致力于去中心化。为解决信用问题,一方面,比特币使用了一套密码学算法,使得参与比特币主区块链构建的所有用户都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证明其信用;另一方面,比特币产生的过程受到全网的监督,要想骗过全网所有其他用户,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这从技术上而言并不现实。换言之,比特币成功地利用密码学手段,解决了货币在去中心化发行时面临的信任问题,从而使得比特币的发行不需要依赖任何政府或机构,并且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高度吻合。“

《报告》中第三章第1节,则描述了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几个属性,包括交易媒介、计量单位和储藏手段。

“不难看出,比特币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交易媒介的)要求:第一,比特币具有高度的标准化,它仅仅是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数字,不存在任何种类和品质的差别;第二,尽管比特币目前还没有被全球普遍接受,但比特币在问世仅仅四年左右,就得到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以及美国、德国、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的认可; 第三,目前比特币的最小单位是 0.00000001BTC,几乎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做到如此精确的分割。事实上,上述最小单位取决于目前的数据结构。随着比特币价值的上升,这一数据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展以满足更小的分割需求。另外,由于比特币的非实物性,人们在支付时可以直接对任意小数金额进行支付,而无需找零;第四,比特币非常便于携带。使用者只需保存好个人私钥,就可以在任意一台装有比特币软件的计算机或终端上使用,用户体验类似于使用密码登录网上银行;第五,比特币仅仅是网络上的数字,既不会损耗,也不会变质。

从计价单位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接受比特币交易的商品种类还相当有限,但由于比特币与现有主要货币之间都存在交易市场与连续报价机制,因此其他货币的计价功能可以间接传导给比特币。

比特币是否能够充当储藏手段,取决于人们能否长期接受比特币。目前比特币具有一定的价值储藏功能,即人们可以把当前获取的收入以比特币的形式保存起来,并留到未来进行消费。然而,如果比特币的价值过度波动的话,就可能严重损害其价值储藏功能。“

从这些内容上看,作者对比特币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也充分认识到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矛盾和问题,并肯定了比特币作为改革当今货币金融体系的一种尝试的价值。

当然,作者也从技术上、监管上和金融上谈了很多比特币的缺点。而且谈的比较客观。比如在比特币的网络安全风险方面:

在第四章的第1节中,作者描述比特币的网络安全风险:

“ 如前所述,比特币采用了一套严密的密码学体系,除非相关数学领域出现重大突破,否则其自身的安全性是值得信任的。但随着比特币的市场价格不断走高,相关交易网站被攻击和账号被盗等事件时有发生。理论上非常安全的比特币为何安全事故频出呢? 由于比特币账户只是一个地址,账户拥有者标识自己所有权的唯一证明就是私钥,因此,盗取比特币的黑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攻击比特币系统本身,而只需盗取用户的私钥就可以获得比特币。

在这点上,可以说两位经济学者非常客观的描述了比特币的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是用户私钥被盗,而不是很多不懂装懂的人说的“比特币在病毒、黑客面前不堪一击”。这也给用户提出了安全警告,需要像保护现金那样保护比特币。

并且作者非常客观的谈了现在的银行系统也存在同样的网络安全风险,也客观的指出由于比特币无法可依并难以追踪,客户资产一旦被盗很难追回。

“事实上,比特币面临的上述威胁,在现有银行的网银体系中也都会遇到,但考虑到比特币的匿名性,警方即使查到被盗比特币的去向,也很难锁定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相应仲裁机构,受害用户无法进行申诉。而即便可以申诉,由于犯罪 分子已经掌握了私钥,导致受害用户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证明自己对账户的所有权,造成取证裁决相当困难。吊诡的是,比特币在安全方面的缺陷,恰好是其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典型特征所导致的。这说明比特币在创新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留下了隐患。”

当然,作者也谈了一些比特币的缺陷和问题,包括金融监管难,容易引发洗钱犯罪,用户安全性较差,并做了一些合理的解释。其中作者谈到美国侦破丝绸之路案件时花费的力量很大,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种技术和资金力量,因此打击利用比特币从事不法行为的难度很大,不得不“一禁了之”。

此外,作者也认识到比特币没有货币乘数,是刚性货币,没有货币政策可言。当然这未必是错的。至于作者所谈到的比特币融资难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在前期烤猫等公司还是进行了股票和债券融资。但作者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

特别的是,作者还就比特币反应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做了独特的研究,证明人民币汇率比较均衡,因为比特币跨国套利无门槛所致(这个问题可以再商议),因为国家外汇政策的原因,均衡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比较困难,这可以说是从比特币的研究上得到了一个传统金融难以得到的问题的一个解,比特币可谓是创造了一些学术价值。

不过这个报告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我下面探讨一下:

两位作者作为经济学家对计算机技术能研究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特别是在文中不嫌弃比特币网络草根网站的数据表格,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但这里还有一个地方有问题:

在数据实证分析中:

“以 BlockChain 提供的 2013 年 12 月 17 日的数据为例,在当天24小时之内,共产生了5175个比特币,全网运算能力约为9,346,953.82 GH/s。目前每 1GHash 运算能力大约需要 650 瓦电力消耗,按照每千瓦时 15 美分计算,产生这 5175 个比特币大约需要耗电 145,812.48 兆瓦时,约合 21,871,871.94 美元。按此计算,每个比特币的生产费用约合 4226 美元。以上仅仅计算了电力消耗成本,还没有考虑计算机的折旧费用。随着全网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放大,以及考虑到比特币的生产速度每四年减半的特点,比特币的单位开采成本只会越来越大。不过,以上计算的是全网付出的总成本,对每个挖矿者而言,实际成本并没有这么高。因此,在目前比特币单价将近 1000 美元的情况下,挖矿者依然趋之若鹜,说明挖矿依然有利可图。”

这一段是有明显问题的,如果按文中所说的“每个比特币的生产费用约合 4226 美元”,那不可能“在目前比特币单价将近 1000 美元的情况下,挖矿依然有利可图。”

结合上文,我们应该得知的问题是因为全网算力增加,导致原有矿机产出下降,而单位算力成本不变,生产单个比特币需要的算力增多了,因此生产单个比特币的成本上升了。

但这个成本是按照“单位算力能源成本不变”的基础计算的,事实上比特币算力的暴涨给了比特币矿业强大的压力和动力,迫使他们不断更新设备,新一代的设备单位算力能源成本会出现数量级的下降。比如1G的算力以前需要用100瓦,更新设备后只需要1瓦。比特币矿业已经成为一个先进计算机制造的试验场,目前在研的芯片已经达到16NM级别,达到了当今主流的半导体发展极限。每一次算力提高就会迫使旧矿机退出市场,从而提升比特币矿场整体的能源效率。从这点上看,只要不达到摩尔极限,比特币的能源消耗不会出现指数型上涨,挖矿也仍然有利可图。

此外,在关于比特币持有的集中度中,作者调用了比特币网络地址的统计,但这个结论是不靠谱的,因为交易所的地址池是集中存放客户的比特币,可能一个大额地址是交易所的,代表几千个客户。这件事从对MTGOX的事后追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多个地址达到万比特币级别。

最后作者探讨了比特币的其他应用,包括NAMECOIN和SMARTCOIN,甚至 探讨了比特币作为股权证明方案,也就是相当于COLORED COIN彩色币方案,并提出了用比特币思想改造传统货币,应该说作为经济学者,作者们已经走到时代的前面。

但我希望作者也可以多思考一下比特币和其他竞争币的关系,以及算力和价格竞争的关系,还有比特币以及竞争币的未来竞争趋势。

总结:

总而言之,这篇报告内容详实,观点客观,没有传统经济学者对数字货币主观粗暴的态度和高高在上的逼格,而是调查研究,不耻下问,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料。我国目前太缺乏这种经济学家了,而不是郎XX、牛X那种张嘴闭嘴就是房价暴涨暴跌的小丑。

作为比特币的从业人员和数字媒体第一门户,我们希望两位作者和社科院的领导、专家们多调研数字货币生态和应用前景,给国家建言献策,争取国家早日给出数字货币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让我国在本世纪全球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抢占先机。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自互聯網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比特币价格回暖 挖矿继续走俏 下一篇:数字货币两极:比特币新闻负面不断和新生态圈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