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源愿景大揭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和相关企业的兴起,开源软件在操作系统、编译工具链、数据库、Web服务器、移动操作系统等方面已成为主流。
作者与开源的故事始于十多年前,从初创公司到全球最大的开源公司,同时还为作者的开源项目编目了100多个开源货币化和融资平台。一路走来,作者认识到:“开源(open source)”这个词并不足以涵盖开放环境中现代软件的所有感知价值。要想实现这一点,开源就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支持开放治理和开放融资的基础设施。
01
2021年开源的意义
在过去,开源的价值在于源代码,我们可以从自由软件的自由度和开源定义的发布标准中发现这一点。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今,开源项目的生产速度非常快,但它腐烂和过时的速度更快。除了提供源代码之外,开源项目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特性。开源的价值在于被他人使用,有时一个项目会成为某一类技术的事实标准(比如用于消息传递的Apache Kafka)。开源的价值还在于参与者之间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产生的松散协调、开放的协作和伙伴关系(比如Kubernetes SIG贡献者们)。此外,开源的价值还在于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它可以在公司被收购或破产之后继续存在(比如Oracle和Jenkins)。现在,成功的开源模式更多的是用户使用、健康的社区合作和长期可持续性的整合缩影。
02
开源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
首先,先说一下开源许可。开源许可规定了源代码及其衍生物(二进制文件、服务)的发行或不发行方式。对于许多用户来说,这是唯一一个不容置疑的因素。它决定了一个项目是否是开源的。但问题在于,仅凭一个开源许可并不能确保一个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作为开源项目的全部潜力。
第二,作者要说的是项目治理。治理模型为重要的项目决策制定了规则,并规定了项目“所有者”该如何与社区发生交互。有一些项目是通过可信任的软件基金会来进行管理的。基金会能够提供中立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但于此同时,它也可能会缺乏灵活性,并导致社区停滞不前。还有一些项目是由单一公司负责管理的,这可能会导致项目许可的变更,甚至把开源项目转变为专有软件模型。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的用户,作者希望它是开源的,从而确保自己能够自由使用它。同时也希望它能被广泛采用,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找到答案、相关博文和最佳实践、开发人员和支持提供者,甚至可以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来使用。一个开源项目,离开了社区,就是一个变相的营销工具。如果一个开源项目还没有被广大社区所接受的话,它就无法提供自身全部的价值。如今,开源的价值不仅在于源代码,也在于社区。而一个项目的开源许可和治理会直接影响社区的健康。
开源项目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长期可持续性的财务增长模式。一个无法为支持者提供持续经济激励的开源项目,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支持和维护。一个失去了维护的项目就会充满安全漏洞,一个充满安全漏洞的开源项目就是一个死项目,而根本没有人会在乎一个死项目。
我们曾无数次见证过不具备财务稳定性的开源项目是如何被搁置的,或者被迫变更其开源许可,成为专有项目。有时,这类项目由一家公司负责运营,但是由单家公司掌控的开源项目并不能发挥其开放协作的好处。它成为了与公司战略、路线图相一致的公司项目,并且与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挂钩。虽然这不是一件坏事,但也不算是真正的开源。
可持续开源项目的基础
项目维护者的长期财务健康状况往往是源代码和其社区之间缺失的一环。项目错误的筹资模式,或者缺乏筹资模式,都会影响到治理和开源许可的选择,甚至会为整个社区带来负面影响。
03
开源项目的关键健康指标
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开源愿景和基础设施。当作者打开Github时,首先会关注一个项目的star和fork数量。因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其社区参与度。然后,作者会注意的第二件事是项目许可,可以用源代码做什么。那些准备在开源项目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专业声誉的人,还会查看一下项目的治理模型。看看项目是否属于基金会,基金会的赞助方是谁,项目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有谁,以及他们是如何被选出来的,如何改变现有的程序、项目功能,以及由谁来把关,等等。有时候,可以在Wiki页面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较小的项目往往不会详细地介绍每一条细则,项目所有者想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甚至在没有社区参与或透明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做。除非项目是软件基金会的一部分,否则就不存在代表最佳实践的开源治理框架。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添加单个文件(类似于开源许可文件)来将治理模型应用到项目中。即使存在治理模型,也没有自动化的方法能够保证所有人都会遵守这些治理规则。
在一个项目中,作者关注的最后一样指标是其财务健康和可持续性指标。如前文所述,财务不健康的开源项目预示着可能会出现意外的变化和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今,并不存在可以衡量项目财务健康状况的单一指标。如果一个项目是软件基金会的一部分,那么可以看看这个项目从这种治理关系中得到了什么好处,但是通常来说,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基金会而不是项目本身。如果一个项目是由一个公司运营的,那么就无法了解该项目对公司财务的贡献。如果项目维护者使用的是Github Sponsors,可以看看其当前的项目赞助商,或者查看一下Patreon上的捐款情况,或者在其他地方搜索一下类似的指标。这些开源融资平台的功能都不是十分完善,在开源支持者当中的人气也不高。直至今天,都还没有任何一个被开源用户广泛采用的长期财务承诺平台,也没有任何值得信赖的财务状况指标。
04
开源所缺少的基础设施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开源不仅仅是一种开发方法或营销机会。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开放的技术性均衡,在这种均衡中,知识和金融价值得以交换。在这样一个以开源为主导的未来中,希望能够实现:
1. 选择好开源许可、治理模型、资助模型,然后通过点击“创建”按钮来启动一个开源项目,并以一种开放且无信任的方式获得所有需要的基础设施。
2. 希望自己选择的治理模型能够以现有的最佳实践为基础,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并且为社区提供某些保证(如开源许可)。
3. 希望治理模型是可执行的、强制的和自动审计的(通过智能合约等开源技术)。
4. 希望不仅能看到项目的提交次数,还能看到累积(财务)资金,以及未来的变现承诺。
5. 希望不仅能看到用于克隆项目源代码的git URL,还能看到用于验证项目资金的智能合约地址。
6. 希望不仅能看到发行计划和路线图,还能看到资金的发行时间表以及其使用计划。
7. 希望不仅能看到编程语言的细分情况,还能看到资金分配的细分情况。
8. 希望不仅能看到软件基金会关注开源项目的技术优势,还希望看到基金会对开源项目的经济成绩负责。
9. 希望看到有新的金融软件基金会可以专注于开源项目的培训、发展、维持、盈利和资助等各个方面。
10. 希望看到这些基金会相互竞争,进而涌现新的成功的开源项目。希望看到各基金会从成功的项目中获得资金支持,而不是反过来。
11. 希望看到项目支持者因为愿意冒险支持并引导项目而获得经济上的激励。
12. 希望看到项目从孵化期毕业,不仅是由于有足够的贡献者,而是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支撑其几个月或几年的可持续发展。
13. 希望不仅能看到社区活跃度的指标,还希望能看到财务活跃度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指示资金不足的项目,从而激励用户筹集资金,并防止维护人员离开去其他项目。
14. 希望看到开发人员加入项目社区不仅是因为技术有趣,还因为项目有慷慨大方的资金模式。
15. 希望看到公司将目标和结果导向的资金分配到具体的开源项目中,而不是仅仅出于营销的目的而赞助基金会。
16. 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偶尔的捐款,还希望看到长期固定的资金,用于有针对性的项目需求,如文档、测试、培训、社区发展等。
17. 希望不仅能在项目用户列表中看到公司的名字,还能在财务支持者列表中看到他们的名字。
18. 希望不仅能看到员工保留计划,还能看到公司在开源保留计划上作出的努力。
19. 希望能够看到以社区成员为项目所做贡献为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声誉。
20. 希望看到一种对价值和资金分配的自动度量机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治理模型。
21. 希望看到治理规则能够控制项目资金,并且只供有能力的人来执行。
22. 希望看到公司能够安全、透明地支持开源项目,并将其作为项目指标的一部分。这样,当在决定是否加入一个开源项目时,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想象一下,在看一个软件项目时,可以看到它具有开源许可、透明的治理模式,和资金支持。那么,这就是一个具备长期提供可持续自由基础的开源项目。这种对未来的愿景中有一些理想,也有一些从区块链项目探索和应用中得出的经验。
例如,SourceCred是供社区衡量并奖励价值创造的平台。它以一种透明且开放的方式,跟踪开放社区中工作表现的绩效。
Dev Protocol是另一个允许OSS创建者将其项目代币化,并将奖励分发给代币持有者的协议。它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资模式,通过押注,维护者和支持者都能获得收益。
Gitcoin是区块链领域赏金产品的领导者。更有意思的是,Gitcoin还提供了游戏化的学习和奖励获取方式,通过二次方融资(Quadratic Funding)来增加捐赠等。
05
总结
作者知道“开源”一词原本并不包含软件的治理、社区和融资。但在今天,这些都是开源项目的关键特征,从长远来看,它们会间接限制用户的自由和利益。一个完全开源的项目需要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开放的源代码,不仅仅是开放的开发方法,不仅仅是消费者营销机会,不仅仅是实现更多销量的路线图。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公开管理的。到那时,也许它就不再只是开源了。它成为了一个具备开放治理和开放资金的去中心化开源软件(decentralized open source software,DOSS)。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