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至少是人生的第二职业
上一篇文章写到一个观点:我从不买主动型投资基金,只买被动型指数基金,因为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业绩是跑不赢指数的。有读者留言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不行,为何很多人还去信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后半句:为何很多人还去信?
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很多人相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投资是“非常专业”的事,既然基金经理是专门从事投资行业的人,那么当然这样的事就交给基金经理去做就好了。
二是可能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打理自己的资金,所以干脆就相信行业中的“基金经理”好了。
三是有可能有一部分投资者在自己亲自操作过一阵子投资后,亏得惨不忍睹,于是干脆放弃继续探索,也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勇气,于是干脆把自己的资产交给基金经理去打理,省心省力。
这三个原因如果深究下去,实际上都是有问题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对绝大多数行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那些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是通过专业学习,实践积累和能力训练才能得到的,行业外的人没有这些条件当然做不了行业内的事情。
大家可以去看看行业中那些基金经理的背景,他们很多都是经济学、金融学或MBA毕业,如果论这些专业知识我们普通投资者肯定比不上他们。
可对于投资,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说过,这个行业特殊就特殊在:
“这个领域不需要那么精深的知识,也不需要那么先进的工具,而最需要的是心理的耐受力。看过我投资经历系列文章的读者都能看出,我所有获取的咨询都是公开的,我也不会什么K线图,更没有各种技术指标的分析工具。我仅有的经验就是熊市定投,牛市定抛;再就是看到哪个资产暴跌,上了新闻头条,就去查一下这个资产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走势,看看是不是入场的好时机。”
我自己既非经济学专业毕业,也非金融专业毕业,更没有上过MBA的投资课,可在这些年的投资经历中,我从来没有觉得因为不懂经济学术语或者金融专业的术语而影响过我的投资决策。
我并不是说经济学、金融学或者MBA不重要,而是说在投资这个领域,对于简单品种(金融衍生品及量化交易以外)的投资(比如A股投资、数字货币投资),心理上的耐受力远远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所以在这些简单品种的投资方面,所谓的“专业”我更倾向于认为不是指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指心理素质的训练。
可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A股基金经理在自己的简历上强调过自己在熊市中如何忍受“恐惧”、在牛市中如何忍受“贪婪”,在热点的追逐中如何拒绝“跟风”。因此在绝大部分基金经理的简历中,我看不出他们在这个行业所需的“专业”。
我最钦佩的三个投资大师:巴菲特、索罗斯和罗杰斯就格外不同,他们经常回忆自己被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群嘲的经历和感受,从这里我能看出他们极其过人的心理素质和耐受力。我认为这才是他们成为大师的根本。
有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打理自己的投资,所以干脆就相信行业中的“基金经理”好了。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的工作不会忙到没时间理财的地步,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闲暇时光。这个闲暇时光我们可以用来学习和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因为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不管有没有实现财富自由,我们都至少应该把投资当作人生的第二职业,用终生去打磨这个技能。
实际上对于投资简单品种(不涉及复杂衍生品及量化交易),我们普通投资者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把握的。
在我看来,健康和财富都是不能交给他人管理,而要自己终生负责的。
任何一个事情要做好,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还要付出代价,要在投资上有所收获同样如此。
看过我投资经历的读者会发现我的投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从最开始的盲目凭感觉乱来,到后来尝试技术分析,再到后来尝试熊市定投,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折磨,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正因为有了前面这些铺垫,所以当我进到数字货币这个千载难逢的投资领域后,我很快便能适应囤币的投资方式。对不少新人来说,熊市定投是非常难熬的阶段,但对我而言这种方式我早就在A股的熊市中锻炼出来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亏损而轻易放弃,尤其在投资这个领域,要不断磨练自己,训练自己。
回到前面那位读者提出的问题,他的前半句话是“基金经理不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并不是不行,而是他们即便有这个能力也做不到。为什么?我接下来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