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除了比特币,你最该关注什么?
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许多传统金融系统的做法受到质疑,低收入人群越来越难获得信贷,中等收入人群的储蓄资金和养老保险正在被大银行侵蚀,收入最高的阶层则面临着更严苛的监管。传统金融给每个阶级都出了不同的难题。
同时,我们看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与演变。笔者将着眼于DeFi这一当今区块链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介绍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方向,关注未来十年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这一新兴行业仅有两年历史,但已经获得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值。在这样一个极端的增长率下,现在是时候进行评估,看看DeFi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DeFi领域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顶级项目,它们在2021年最新的技术路线图值得关注。随着这些传统银行挑战者的崛起,许多敏锐的投资者已经开始熟悉这一波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DeFi代表着金融科技的未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会用脚投票选择更先进的DeFi产品与服务。
1
崛起在2020年
DeFi,即去中心化金融,用来指一堆主要运行在区块链上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正在成为传统银行生态系统的替代方案。它们不依赖银行存款,而是依赖稳定币(如DAI、USDC、USDT)和加密资产(如ETH)相互汇款、支付、借贷和交易。
DeFi的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
1. 无需授权。使用或构建DeFi应用程序的个人不需要国家颁发的许可证或银行权限。
2. 抗审查。DeFi的最初被设想为不受国家制裁,以便被排除在当前银行生态系统之外的个人使用。
3. 确定性和流动性。DeFi交易不能逆转,一旦它们被确认,不像传统的法币交易。DeFi的货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不同性质的平台之间交换,交易确认和货币来源的溯源非常迅速,特别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
4. 可编程。DeFi应用程序今天可以通过外部数据提供商(如Chainlink)来编程,完成极其复杂的功能,并可以被定制为使用合成资产来代表各种各样不同的资产。
某种意义上来说,DeFi也是传统金融生态系统的缩影。DeFi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地涉及传统金融的不同部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DeFi,以获得更好的利率、更快的汇款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这种金融自由的限制是非常少的,因此DeFi很可能在2021年会演变成更大的产业,就像当初的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移动应用程序一样,DeFi各种协议和平台的启动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很小的事件,但无论是在用户方面还是在可用性方面我们都看到了大规模采用的趋势正在来临。
特别是,在2021年会有更多的机构进入该行业为市场提供更充足的流动性,同时监管机构也会意识到这些创新产品带来的威胁,我们将看到一个日益复杂的DeFi行业。在撰写本篇文章时,目前约有200亿美元资产被投入到各种DeFi应用和协议中,用于借贷、交易、衍生品、社区治理和支付汇款。可以预见,在2030年前DeFi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DeFi对新一代投资者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你无法忽略的投资领域,一个属于未来的市场。
2
2021年的DeFi,更强大的加密乐高
就像乐高一样,不同的DeFi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嵌入,以解决每个应用程序自身可能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就像乐高积木相互组合搭建出不同的结构和作品一样。在传统的Web2.0时代,以滴滴打车为例,它集成了不同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不同的地图系统和第三方的登录系统,它结合了所有这些不同的服务之后,提供了一个用户体验良好的打车系统。
DeFi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同样的概念。DeFi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贷款,在另一个平台上进行杠杆交易,并通过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将其交易变成基础资产。个人有权通过简单操作来转移他们的资产,而不依赖银行条款或国家法规。此外,与传统市场相比,DeFi的转让速度使得有可能建立一个效率更高、自由放任的市场。而传统市场的国家干预通常会减缓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然而,这也导致了DeFi的大量黑客和庞氏骗局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相对于传统金融,DeFi对此有更多的保障措施。
从目前比较成熟的以太坊DeFi生态来看,DeFi已经可以超过它的传统同行。在2020年,稳定币支付能力已经能够处理超过2200亿的资产。基于稳定币的支付方式将使企业和个人能够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从世界任何地方收到资金,只需要支付非常少的手续费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是传统交易所的变体,如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甚至是Coinbase。关键的区别在于,去中心化交易所不需要中心化单一实体来保管资产。订单在几分钟内就可以直接在钱包之间结算,这意味着交易的加密货币将在用户的钱包中,而不需要先将资产转移到交易所。其好处是,与某些中心化交易所不同的是,DEX用户不太容易因为黑客入侵或交易所破产而失去他们的资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DEX是完全万无一失的,因为错误的定价数据也会给用户带来损失。
另一个DeFi的伟大之处在于借贷功能。DeFi使用户能够直接借贷,从整个过程中淘汰了银行中介。整个过程中,余额核查是基于区块链的,资产只需要被转移到智能合约,利率就会被自动计算产生,完全没有人为干预。目前DeFi中的贷款通常被保证金交易商使用,他们通过Aave等DeFi平台将其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只要他们能够支付利率和维持贷款的抵押品要求,他们就不必依赖第三方获得贷款额度。
通过与钱包提供者的合作,DeFi向更广泛的市场用户提供了非限制贷款。未来不妨想象,使用Paypal等支付工具的你可以直接投资加密资产,从而获得被动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数字资产,如IP权利或数字艺术,也可以用作贷款工具,准确的来说,目前行业火热的NFT就是这么干的。
DeFi平台存款的个人收益率或投资回报大大高于传统银行提供的利息。2021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像Aave这样的DeFi借贷平台研究如何使贷款对投资组合较小的借贷人更具盈利价值。如今对DeFi贷款的大量需求有理由让笔者相信,2021年DeFi借贷赛道依然是最值得关注的方向。
3
DeFi的应用领域
今天DeFi的应用领域大致遵循以下的层次顺序。
1 用户体验(UX)层。这一层主要涉及到将个人登录到DeFi堆栈的项目,例如用于存储、传输和跟踪数字资产的应用程序,以及投资组合跟踪工具。一系列的钱包应用,如imtoken和Metamask,正在为个人更好地参与DeFi生态系统铺平道路。它们允许个人直接从钱包中交易代币至DEX,通过在平台上提供贷款来获得利息。这些工具构成了DeFi的基础层。
2 资产层。稳定币、NFT和数字资产属于这一类。持有某种形式的代币以代表区块链上的所有权或激励奖励的个人来参与这一层。稳定币是美元挂钩的数字资产,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转移,没有银行中介。它们用于交易、汇款和付款。NFT是基于区块链网络上的资产,主要用途是在游戏和艺术中代表数字收藏品。但是现在开始看到它们被用来代表更广泛的工具,如房地产股票或权益份额协议。在不久的将来,证券化的代币和股权很可能会进入DeFi生态系统。
3 基础设施层。DeFi基础设施是指主要用于将资产从一个平台交易到另一个平台的协议或者应用,或在贷款发放后存储资产的工具。由于利率高,DeFi的贷款产品引起了很多关注,通常在6-8%左右(动态利率甚至会达到数倍的年化收益),传统利率目前平均在0.5%-1.5%之间。基于稳定币的贷款市场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可以减轻法币波动的风险,同时提供有吸引力的利率。同时,由于更加积极的杠杆交易市场。当有大量个体想购买一项加密资产时,借款利率会迅速飙高,这是传统金融无法提供的。这些资产本身由智能合约担保,如果发现所提供的抵押品不足,则会自动清算,无需人工干预。
4 资产发行平台。资产发行平台用于跟踪某些商品的价格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们可以用来跟踪外汇市场、股票价格或为某些事件创建预测市场。鉴于设计新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它们通常用于创建索引或大型衍生品市场。资产发行平台的核心价值是,它们消除了个人获得某些金融服务的区域和国家障碍。此外,它们还淘汰了中介机构,减少了潜在的剥削和令人望而却步的中介费用。这也意味着持有大量加密货币的人可以在不通过银行的情况下分散他们的资产。以太坊毫无疑问是目前DeFi领域的标杆性资产发行平台。
如今,DeFi上的各种应用程序使个人能够以传统成本的一小部分获得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并大幅减少中间工作。DeFi市场速度更快,全天候运作,为更多的个人参与生态系统提供了机会。在金字塔底部的应用程序(如用户体验层)没有那么多市场进入的壁垒,但会遇到大量的竞争对手。在金字塔的顶端,使用这些产品的个体较少,这减少了初创企业竞争对手的数量,以太坊目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4
DeFi接下来的挑战
观察过去几年的加密行业,不仅用户基础增加了,而且事故的数量也减少了。与任何行业一样,早期的特点是大量的黑客攻击。在金融应用程序中,鉴于直接获取资本的诱惑,黑客具有极大的动机。然而,越来越明显的是,DeFi的损失并不是它独有的,许多问题也是传统金融需要面对的,下面将讨论DeFi面临的最大挑战。
01
数据可用性
金融服务高度依赖实时数据进行知情投资。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DeFi的数据收集仍在开发中。然而,在过去一年中,关于DeFi交易的现有数据的性质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个由信任方组成的封闭环境,由相互了解的各方通过DeFi的链上核查交易进行反洗钱监控,这可能会增加对DeFi资本市场的监测。可能不能实现它所坚持的去中心化的理想,但这可能是未来DeFi被证明是安全投资和大规模采用的必经之路。
02 用户体验的演变
DeFi的用户门槛依然很高,目前只有不超过250万的用户体量,这是当前用户体验的一个主要缺陷。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将是必不可少的,确保未来有即插即用的合规DeFi解决方案。
03 风险的金融化
防范风险一直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复杂的工具,如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给了投资者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权利,它们与保险服务一起,使企业在面临系统崩溃时能够继续发展。DeFi生态系统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用户可以购买保险,以抵御数字资产价格崩溃的风险,获得少量保费。将保险与审计相结合的更广泛的服务也在增长。
随着现有保险公司与DeFi之间的知识差距继续扩大,对社区开发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将继续存在。传统保险公司依赖于几十年来完善的精算模型和长期根深蒂固的银行关系,它们的方法在今天可能无法为DeFi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基础继续出现的情况下。许多DeFi项目依赖于汇率数据,但这些项目成为了黑客攻击的目标。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机构必须提供监管沙箱和清晰的监管框架,以便在黑客入侵发生时解决争端和仲裁。预计2021年有大量的项目进入这个市场,将缓解这方面的痛点。
同样,在过去的几年里,能够有效地检查智能合约代码以及审计错误的服务非常少。例如,像 Compound和Aave这样的项目现在已经收到了多个智能合约审计,但依然会出现漏洞和事故。预计2021年我们将开始看到更便宜、更自动化的审计方案,以及更全面的安全实践标准。随着过去几年的复合学习和对智能合约进行审计的公司数量的增加,开发人员将能够在黑客利用这些弱点之前发现和解决系统中的错误。与传统金融生态系统中因欺诈和错误而损失的巨大金额相比,DeFi中的黑客和安全损失就相形见绌的多了。仅在美国银行业,每年就有400亿欺诈性损失,这还不包括在传统股票市场上损失的金额。尽管如此,今天DeFi的早期采用者还是要正确地关注行业在检测、跟踪和解决潜在错误的机制。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会看到DeFi成为全球金融包容的另一个基础层。
5
DeFi行业十年展望
DeFi代表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会使更多普通人受益。然而,为了扩大规模,它可能需要政府和公司的收购。在目前的状态下,DeFi应用程序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但损失的频率和数量一直在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合约保险和审计等服务的成熟,企业进入 DeFi所涉及的风险将大幅下降。单是更好的效率和可组合性,就足以改善金融服务。
以下是笔者对未来十年DeFi将如何发展的预测:
1. 稳定币将成为国际支付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在未来几个月内,Paypal开始向用户提供加密货币。支付格局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相信,将传统的金融巨头与加密项目相结合将加快DeFi应用的步伐 一旦启动,个人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使用基于稳定币的支付和汇款系统进行国际转账。一旦区块链支付的监管环境明朗,这一场景将大规模反弹。稳定币未来五年最大的价值是向国际现金—美元的持有者,展示一种跨国境的加密主权、数字金融替代品和一套高效率的DeFi工具。
2. 在未来的几年里,审计将是DeFi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
随着今天DeFi生态系统中的金额增加,大型审计公司,如毕马威和德勤,将有越来越多的基于区块链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金融机构将别无选择,只能与DeFi的金融工具互动,慢慢地从内到外迭代行业。他们的角色将是充当DeFi和传统金融之间的中介。
3. 有效的保险将使DeFi成为万亿美元的行业。
DeFi安全网是可预期的,特别是在投资和储蓄方面。随着保险在DeFi的普及和使用,它将使该行业的资产达到万亿美元。高利率和较低的进入门槛将吸引许多千禧一代的用户,并为不断减少的国家养老金建立储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的钱除了在传统的银行和储蓄账户之外还可以更好地分配到其他地方,资本配置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竞争,传统机构将不得不提供用户友好的支持DeFi的帐户,为他们的客户群挖掘最佳利率。在未来几年,这些金融产品可能会成为政府支持的业务。同时,DeFi将为成千上万的社交玩家、流量大V和KOL提供收入。年轻人将首先开始通过游戏或其他文娱社区接触DeFi,为参与赚取代币将鼓励这些用户探索使用DeFi的收益,甚至可能引导这些用户深度参与投资。投资于DeFi的游戏社区将是最年轻一代的切入点。
毋庸置疑,在DeFi成长之前会有痛苦。就像2016年的DAO黑客事件一样,重大的黑客事件仍然可能会再次发生在DeFi行业。如今,被锁定在智能合约中的资金激增,在获取最大竞争价值之前,安全性可能并不是对于项目方的关键优先事项。但笔者相信,更成熟的项目有望变得更安全。美国银行、英国银行、德国银行、法国银行和欧洲央行都已经对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表示了兴趣。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谈到了使用基于以太坊的银行间汇率解决方案。
同样,中国已经推出了多个区域的数字货币试点。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稳定币,为未来几年DeFi行业中许多其他更复杂的金融产品铺平了道路。全球主要金融大国已经注意到,这预示着DeFi可以为下一代金融科技变革提供动力,并大大改善所有地球人获得金融服务的情况。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