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功能渐显 10多家淘宝店试水比特币结算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从最初的虚拟货币到投资品再到捐赠品,比特币一步步在中国蹿红。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作为商品、投资品的比特币在淘宝已有10多家淘宝卖家将比特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店铺,比特币的“支付功能”已渐显。
比特币在现实中能否当钱花?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有上千商家表示接受比特币作为货币结算。不过,在中国,由于交易双方的信誉问题,上述淘宝店用比特币支付的成功率并不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比特币还远不具备成为货币的基本条件。
10多家网店接受比特币支付
目前,比特币在中国出现井喷的势头,在“淘宝”搜索页面,“比特币”的相关项约有400多个“宝贝”。记者在淘宝店铺发现,除了热卖比特币外,网店还销售比特币的配套用品,如比特币4核矿机等项目。
不仅如此,一些淘宝店还出现了将比特币作为正式结算货币的店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淘宝网站中有10多家的淘宝店铺支持比特币支付,支持比特币支付的商品,有节能灯、手机、十字绣、古董等实物,也有 “周易服务”等虚拟物品。
在一家支持比特币支付的节能灯店铺,一款节能灯商品的下面写着大字标注:“接受比特币支付,按时价同等价格购买。”记者联系到上述店铺的店主,该店主表示支持比特币主要是想方便一些新兴的比特币爱好者。
对于如何用比特币进行换算?该店主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节能灯是58.8元,而现在比特币的价格是726元/比特币,那么这个灯的价可换成0.08个比特币,再加0.003个比特币的差价,就是0.083比特币。“加上0.003的差价主要是考虑到比特币价格不稳定。”
据店主介绍,他的店铺已做成了3笔比特币支付的生意,折合2000多元人民币,“要进行交易,首先需要先将比特币打入我的比特币钱包中,比特币进行交易主要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如果不行就用人民币。”他说。
除了一些实物外,记者还在一家“周易服务”的淘宝店铺看到“支持比特币支付”的公示,其比特币定价折算成人民币,也要略高于人民币支付的定价。
比特币结算信誉问题引担忧
目前,淘宝店铺的主要支付方法是以“支付宝”为中心,买方先将钱打给第三方支付宝,卖家发货,经买家确认后,第三方才将钱打给卖方。如果以比特币支付,则缺乏这样的第三方。
据上述节能灯店主告诉记者,在他店铺中支持比特币支付商品只是一部分,价格过高的产品不会采用比特币支付,主要是购买者心中存在顾虑。
虽然已有10多家淘宝店铺支持比特币支付,对于广大淘宝卖家而言,比特币仍是新鲜事物,记者致电多家淘宝店铺,不少店主表示,没有听说过比特币。
或许是因为比特币付款目前还不成熟,上述一些店铺用比特币支付的成功率并不高,上述节能灯店主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信誉问题,需要买卖双方都对这种新型货币有了解,并且对未来走向有信心。”
一位比特币收藏爱好者认为,目前用比特币支付更多的像是一种炒作,作为噱头吸引买家,“如果用比特币,那买卖双方的关系和信誉需要淘宝建立,目前比特币交易难以形成气候。”
记者日前联系淘宝公关部门一名负责人,对方称还没有搞清楚比特币是怎么回事,而淘宝也未对比特币作为商品交易和货币结算的身份作出公开表态,昨日,记者再次拨打淘宝网电话,但未能接通。
国外超千商家接受比特币结算
据了解,在国外,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接受比特币。2012年10月,据BitPay发布报告说,已有超过1000家商户通过他们的支付系统来接收比特币的付款,这些商家种类繁多,从纽约市的梅泽烧烤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豪生大酒店;从富勒顿会议中心到俄克拉荷马州的婚礼蛋糕店……接受比特币的供应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包括网上和线下的供应商。
由于比特币不是无限量发行的,它的发行量受控于软件算法。目前已有的比特币大约为800万个。根据算法,现存比特币数量越多,制造新的比特币难度就越大。据计算,到2140年之前,比特币总量将达到上限——2100万个。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比特币的火热,也和金价曾经的高涨一样,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欧美的金融状况有多么糟糕、现金持有人有多么恐慌。
针对国内比特币暂无商家愿意进行货币结算的局面,陈思进说,从历史来看,实物货币发展成现在的信用货币,关键在于,第一、市场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货币供应;第二、易于分割、被一个地区所有人可以接受;第三、必须由政府(或类似政府的权威机构)的强权和信用为担保发行。从目前来,比特币还远不具备成为货币的基本条件。
陈思进认为,比特币的价值建立取决于有多少人、多少商品和服务愿意接受比特币的付款,如果接受比特币的人数增多,比特币的市场交易便进一步繁荣,比特币将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由于目前拥有比特币的人数仅有数十万人,和10亿互联网的用户基数相比,其增长空间很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比特币持有者信心很强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比特币用户数量减少,其价值就很有可能下跌,甚至可能一文不值。”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