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现身DeFi领域 MIR如何担下重任?
合成资产是DeFi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赛道,基于以太坊的Synthetix是该赛道颇具代表性的项目。然而,在众多合成资产项目中,能够将美股引入DeFi领域的并不多。而在去年12月上线的Mirror Protocol,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合成资产项目中将美股资产引入了区块链世界的项目。
本期库币新币观察,将为你揭开Mirror Protocol神秘的面纱,带你了解这个全新的合成资产协议。
什么是合成资产?
简单来说,合成资产相当于用一种数字资产抵押的形式,通过预言机喂价,来铸造出锚定其他任何有价的资产标的,甚至是非资产类型标的。以Synthetix中为例,它通过超额抵押、以ERC-20代币形式来铸造加密资产、股票、货币、贵金属和其他类型资产,从而将现实中的资产引入到区块链世界中。但是这些合成资产只是复制了资产的价格,而不包含资产的其他所有属性。
目前DeFi 市场已经发展出了非常丰富的生态,稳定币、借贷、交易、衍生品管等应用层出不穷。而作为DeFi最重要的一个赛道,合成资产项目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资产加入其中,才能为DeFi领域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流量。
那如何才能丰富DeFi领域的资产,有的项目将目光瞄准了黄金、白银等资产,有的项目则锚定法币,而MIR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美股上。因为目前整个加密市场的市值刚刚突破10000亿美元,还不及一个苹果公司的市值大,如果能把美股引入DeFi中,那打开的将会星辰大海。
如何将美股引入区块链世界?
美国股市规模目前是加密市场的约35倍,是全球范围极有吸引力的资产类别,同时也涌现出苹果、特斯拉等明星股票,于是美股就成为了加密世界的香饽饽,但对于全球大部分人来说,进入价值36.3万亿美股市场的机会却是十分有限。
在加密货币领域有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说来收效甚微。而直到DeFi的出现让人看到新的可能。凭借DeFi协议无KYC、无准入机制,资产在链上可以自由流通等特点,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DeFi领域就出现了如MIR这样的合成资产协议,通过使用合成资产mAssets来解决这一问题。
MIR的解决方案
MIR是一个在Terra区块链上构建的合成资产协议,可追踪股票、期货、交易所交易基金和其他传统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将加密货币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融合起来。
2020年12月4日,Mirror Protocol正式上线,主打的正是将美股引入DeFi,可通过链上交易价格”Mirror镜像”显示出真实世界资产的价格,从而让全球散户投资者能够更加轻松地参与美国股票市场,这极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美股市场的门槛,无需整股持有,没有审查,而且交易也不受限制。
除了美股,MIR还可追踪期货、交易所交易基金、传统金融资产等其他资产的价格,旨在将全球资产带入区块链。目前 MIR已经铸造出苹果、特斯拉、推特、微软等股票代币,而且这些代币均可在Uniswap和Terraswap上交易。
Mirror Protocol的所有的mAsset标的都必须通过DAO治理投票决议是否支持。目前DAO的治理投票非常活跃,有多达数十个标的在进行投票中。MIR作为Mirror Protocol的治理代币,持币用户将会拥有参与DAO对生态进行治理的权利。
而作为该协议的治理代币MIR,其总发行量为370,575,000枚, 计划在4年内完成分发。代币分配情况如下:
除了用于参与生态治理投票外,MIR还可用于流动性挖矿。此外,当用户销毁 mAssets 收回基础抵押品时,MIR持有者将获得费用收入。
Mirror Protocol是Terra生态下的应用类项目,必须通过其美元对标稳定币UST作为超额抵押(150~200%)才可以铸造镜像资产。目前UST在全网交易量80%集中在库币,是Terra生态最大的合作平台。
团队背景
MIR协议的联合创始人Daniel Shin是Terra的创始人,曾任韩国领先的电商平台TicketMonster的CEO。他是东南亚地区知名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之一,在电子商务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脉。
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Do Kwon是Anyfi的创始人和前任CEO,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曾任微软和苹果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小结
MIR将美股资产引入了区块链的世界,不仅为DeFi世界引入了资产,而且在MIR上交易美股等mAssets不需要KYC认证,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很多用户参与美股交易的门槛。另外,MIR中合成资产抵押率较低,这样也可以提高用户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整个加密市场而言,MIR不仅拓展了DeFi的应用边界,而且还带来了更多链上用户,这将更有利于推动区块链早日走进更多主流人群的视野中。
但是,目前Mirror上追踪美股的合成资产种类较少,并且从短期来看MIR对于已经走在前面的Synthetix来说,优势并不明显。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