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屡刷新高 2017版“闪崩”是否会重演?
财联社讯,2017年,比特币花了近11年的时间才首次达到2万美元/枚。而去年迄今,这一炙手可热的加密货币仅用了22天就又飙涨了2万美元,翻了一倍多并依然保持强劲涨势。这让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感到震惊,并担心2017年版的“闪崩”会重演。
上周五,比特币一举冲破41000美元大关,最高冲至41,910美元,距离4.2万美元只差“临门一脚”。截至发稿,比特币已回落至37000美元附近。
2017年,比特币就像现在这样迅速飙升,但随后很快出现了抛售,并抹去了它快速获得的涨幅。
随着比特币近期涨势如虹,时有大佬预警泡沫的破裂,美国银行更是在最新的报告中将这一加密货币称为“泡沫之母”。
不过,比特币专家日前指出,此次不会出现2017年的“闪崩”,因为在2020年推动比特币飙升的一系列因素,将在新的一年继续推动比特币的上涨。
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错失恐惧
首先,推动比特币飙涨的原因不尽相同:2017年比特币飙涨是因为激情四射的散户,而去年迄今的涨势是由上市公司的买盘所推动的。比特币协会主席Jimmy Nguyen表示,MicroStrategy公司在8月和9月购买了价值4.25亿美元的比特币,并引发了连锁反应:此举为其他上市公司将比特币视为一种可行的储备资产打开了大门。
随后在10月份,电子支付系统公司Square也以5000万美元购买了比特币。不过,直到支付巨头贝宝(PayPal)采用比特币,比特币价格才开始飙升。该公司于10月21日宣布,将允许用户持有、买卖虚拟货币,同时也将允许用户使用虚拟货币在平台2600万商户处进行购物结算。
Nguyen称,“人们把购买比特币视为一种储备资产,他们知道比特币的供应是有限的,他们会说,‘好吧,我想在比特币价格涨得太高之前拿到我的那部分。’”
随后比特币价格的上涨把机构投资者也拉进了这场混战。此前对这一加密货币及其剧烈价格波动望而却步的基金经理担心,他们错过了强劲的回报,开始将一些现金转了进去。
自那以来,机构投资者已经向加密货币市场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数字资产交易平台INX的首席营销官道格拉斯博思威克(Douglas Borthwick)表示,截至2020年底,在比特币的迅速崛起中,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发挥了最大作用。
“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中没有表现良好的资产,那么你的业绩就不会表现良好。人们将会离开你的基金,”Borthwick补充说,“你的持仓规模越来越大,而流通中的比特币数量却越来越少。”
2.通胀对冲需求
比特币最初可能看起来与新冠疫情完全无关,但健康危机的余波在支撑其价格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各国政府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以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害。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在11月表示,新货币的流入和宽松的货币环境增强了比特币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可能性。2100万枚的有限供应以及全球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使代币成为黄金和其他对冲资产的替代品。
“印钞意味着,全球所有人都在寻找硬资产投资,即供应不会上升的资产,”Borthwick称。
3.合法性增强
随着公司和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的热情升温,这种加密货币的合法性与2017年间相比,已有所增加。Borthwick表示,在2017年比特币上涨期间,那些不太熟悉加密货币的人将它们与“邪恶活动”联系在一起。
Borthwick补充称,PayPal的采用和机构资金的涌入,让比特币在散户投资者中获得了新的合法性和兴趣。上周五,美国货币监理署(US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表示,国家银行可以使用区块链网络和稳定币进行支付,进一步使数字货币合法化。
他还称,“涉足这一领域的大公司越多,制定相关法规的监管机构也越多,这一领域就越会成为主流资产。”
去年年底开始,普通投资者的好奇心也开始激增。谷歌趋势数据显示,从10月初到1月初,全球对比特币的搜索兴趣增加了两倍多。从女演员Maisie Williams到说唱歌手Meek Mill等名人都在推特上表示要进入加密货币市场。Borthwick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推动现金进入比特币的人群已经从基金经理和加密狂热者演变为几乎所有人。
比特币的未来是什么?
比特币的快速翻倍自然促使一些投资者认为这种加密货币市场存在泡沫。摩根大通上周一表示,比特币的上涨使其“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以目前的速度继续攀升可能无法持续。
Nguyen表示,市场很可能“容易出现某种回调”,但不太可能像三年前那样。机构投资者会因担心过早抛售比特币而错失额外回报,会继续持有比特币头寸。
INX首席营销官Borthwick则认为,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日益增长的兴趣也会对价格回调有支撑,预示价格不会一下子回到最近的低点。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