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Key Capital郑嘉梁:当我们谈区块链治理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万向区块链 閱讀 7390 2020-12-29 14:05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HashKey Capital郑嘉梁:当我们谈区块链治理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万向区块链蜂巢学院线上公开课第三十九期,邀请到HashKey Capital研究总监郑嘉梁,从区块链治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链上链下治理等方面分享了对于区块链治理问题的看法与思考。

HashKey Capital郑嘉梁:当我们谈区块链治理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大家好!我是来自HashKey Capital的郑嘉梁,很高兴万向区块链蜂巢学院给我机会与大家就“区块链治理”进行初步探讨。

区块链治理是社区及参与者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当中仍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希望我们本次的讨论框架可以为以后区块链治理问题的探讨提供方向。

01

区块链治理的基本概念

当我们谈论“治理”时,到底在谈什么?

普通治理包含责任人、参与者、选拔、决策执行、部署等参与方与参与过程。

区块链治理就是区块链参与者就改变区块链特性针对共识、激励分配等问题做出决策的过程。区块链是开放式网络,是分布式系统,是开放经济体。当中很多参数被写在代码里,而写在代码里的东西是可以被修改、被优化的。其中共识是区块链系统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共识如何改变?就是通过治理。可以说治理是“关于共识的共识”。

从模块的角度来讲治理可能比较容易理解。Vitalik提出过一个很简单的治理模型,即治理是由决策模块和协调模块组成的。

在协调模块中,不同参与者各抒己见,大家一起讨论、协商。在决策模块中,大家对所有的选项和可能性做出裁决,得出最终的结果去执行,改变区块链的参数、共识、激励分配。这就是治理最简单的两个模型模块。

治理的作用是什么?

早期开发者认为比特币最重要的治理意义在于让比特币网络保持去信任的状态。还有些参与者则认为治理的作用是让stakeholder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治理一方面要保持去信任的状态,另一方面要保持stakeholder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两方面是有重叠的,大家在观察区块链系统时也能察觉到,如果一个系统比较去中心化,网络价值会就会比较高。如果过于中心或者不那么去中心(介于中心和去中心之间),价值不会比完全去中心的系统更高。提升整个网络的价值、保持去信任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治理可以让去中心化的系统保持更长久、更有序的发展。当系统可以更加有序地发展时,价值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近业界人士也在讨论所谓的林迪效应,对无机生命体来讲,现存寿命越长,预期寿命就会越长。大家不知道系统到底可以存在多久,但如果现在的系统可以存在得更长久,未来寿命也会更长。这是基于过往经验观察出的一个结果。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不加以管理和治理,系统内部是熵增的,熵增到一定程度,系统价值就会下降。熵增表明系统变得越来越无序、越来越混乱,需要通过治理让它变得更有序,放缓熵增速度或是进入熵减。

我们今天讨论的治理对象是去中心化系统,即区块链,更具体地来讲是区块链系统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可以让所有的stakeholder在同一套原则下开展活动,包括改变共识、改变参数、激励、惩罚、数据结构、分配资源。

去中心化系统的价值可以从很多方面表述,从可观测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网络传输/网络价值比较高。更进一步来说,去中心化系统可以提供去信任的环境,只要客户相信去信任的环境,就可以使去中心化系统价值最大化。从规则层面来看,去中心化系统的价值在于拥有一套非常完整有效的参与系统,可以让stakeholder甚至外界对系统产生信任,从而提升系统价值。

综上所述,治理的意义在于改变区块链系统的一整套规则,让其有利于stakeholder更有效地展开经济活动,从而提升网络价值。

纯粹治理消耗的是stakeholder的精力、金钱、时间,有付出的话,就一定需要有回报。那回报是什么?就是整个网络价值的提升,使stakeholder持有分布式网络中一部分份额,治理系统,取得更加有效的发展。

以太坊为例,如果以太坊治理得越来越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在以太坊上进行开发,以太坊的生态会变得繁荣。假设以太坊治理不好,大家会选择其他的分布式网络,以太坊网络价值就会下降。治理的意义在于让系统变得更加开放有条理,可以容纳更多开发者、身份者、节点参与其中,由此提升系统的价值。

02

块链治理发展历史

下面,我将从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梳理区块链治理的发展过程。

(1)比特币

比特币的治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以链下治理为主导,由核心开发者Bitcoin Core进行协议的升级。

比特币治理比较分裂,核心开发者和矿工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矿工相当于资本家,可以给转账交易进行记账,但对于PoW型的链来讲,矿工对网络有一定贡献却没有话语权,只可以比较被动地参与网络,但对于网络优化、升级、走向、采取新技术等话题缺乏一定的话语权。矿工和开发者的利益不一致有时会阻碍系统的治理。

比特币的治理就是对比特币一系列网络协议的升级,由开发者主导。但有些升级和经济相关,有些和经济不相关,和经济相关的升级会引发矿工的担忧。

历史上比特币现金大区块升级引发了一定的矛盾。我个人认为,目前比特币现状的治理权和持币人的权利比较分裂。

另外,记账权和治理权也是两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记账权是矿工治理的,但治理权由开发者决定,这两个权利相对不一致。这是比特币治理的现实,大家也接受了比特币的治理情况。

(2)以太坊

以太坊的治理主要是围绕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以太坊改进计划)进行。过程很简单,分为提出、讨论、实现几个步骤,会合理包含核心开发者的意见。

以太坊选用链下治理的模式,因为有Vitalik和Ethereum Foundation(以太坊基金会)的存在,链下治理会相对集中,即便因为DAO事件,以太坊社区在分叉以后变得比较包容,但基本上以太坊的重大升级决议和方向性决策,主要是由以太坊基金会做出。当然,在做出重大升级决定之前会跟大家反复讨论,但决议具体的执行和开发还是由基金会负责的。

以太坊主要代表人物Vitalik和Vlad是反对链上治理的,Vitalik认为链上治理最终会导致持币大户控制整个网络。

链上治理意味着持有份额越多的人,话语权就越大,它更有利于经济利益上的升级,但不利于更长远的改变。

以太坊基金会和Vitalik认为需要维护核心开发者的利益,他们对以太坊的升级、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的持有份额不会特别高,如果采用链上治理的模式,这些人就难以获得较大的发言权,所以他们青睐链下治理。

Vlad认为链上治理剥夺了全节点是否参与分叉节点的自由。

为什么链下治理会让整个链更团结?因为链下治理涉及到交流、沟通、方案提出、个人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个人影响力很难从一个链转移到另一个链的。你可能是以太坊的核心开发者,在以太坊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难以将这种影响力转移到另外一条链上。

比特币和以太坊目前都使用PoW共识,采用这一共识的链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链下治理方式。

(3)Dash

Dash是最早采用链上治理的PoW型链。Dash有双层网络,底层网络和比特币很像,底层网络之上有主节点网络,负责决策,底层网络负责安全,抵押Dash成为主节点就可以参与治理。Dash是较早尝试链上治理的PoW型链,但效果一般。参与治理需要抵押1000多个Dash,价格比较高,一般人难以承受。另外主节点治理是有激励的,激励以后运营方更在意收入分配。

提案缺乏约束机制,大家可以随便提,链上治理并不是把所有链下东西搬到链上就可以了,要有一整套约束机制。所谓“约束”即在链上链下防止共谋、减少共谋的可能性。Dash在这方面考虑得不是特别多。

Dash跟比特币有点像,大部分提案也是由Dash Core核心开发公司提出的,比较中心化,大家成为主节点以后就是为了收益分配,而不是真正为了治理。Dash主节点数量还是非常多的,但并没有起到分散治理或者让社区广泛参与的状态,因此治理效果一般。

(4)Tezos

Tezos成立于2014年,是最早提出链上治理的PoS链。它非常反对硬分叉,认为硬分叉从各方面对链来说都是不好的,并提出了“自修复”这一重要概念。

“自修复”是指链不通过分叉,而是通过自己内部机制的讨论可以让它直接提升系统价值。硬分叉一定会降低系统价值,所有的分叉链都不会繁荣,肯定会有一条链胜过另一条链。一旦分叉,开发者社区就分开了,普通用户的社区也分开了,外界参与方也分开了。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链都不如原来那条链价值更高。

Tezos确实有这样的理念,它不需要分叉,需要自我机能进行修复。Tezos的治理就是投票,但设置了非常高的阈值(80%),即80%的人进行投票才能让一个改变生效。任何决议大部分情况都是四六开的,40%人反对,60%人同意,但如果达到80%的话基本能够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见了。这个做法本质是把规则修复的流程拉地非常长,通常需要3个月,从而给大家更多讨论时间,最后形成决议,避免分叉。

Tezos的做法给社区治理开辟了新思路,在不分叉的情况下让很多新的决议得以实现,这样不会分裂社区,也不会分裂开发者,是非常好的做法。

(5)Cosmos

Cosmos就是链上治理的模型,大家抵押代币,成为软节点,可以投票的过程。Cosmos的链上治理有些点社区也在讨论,比如说验证者可以用低费率的情况吸引用户投票,很多用户为了经济利益就当验证者,虽然验证者代表的观点和用户本身并不一致,验证者带领大家投票的情况会造成一定去中心化反向的过程。

验证者节点可以更多保证安全,把治理交给社区,节点服务商负责网络安全,但是社区治理的情况还是交给社区,治权和安全特权分开,相当于经济利益和治理权利做了分开,这是比较好的模式,但还在讨论中,没有完全推荐出来。

03

Polkadot链上治理的探索

Polkadot是链上治理里面做的非常不错的,Polkadot也有无分叉理念。波卡核心开发者Jack Fransham提到:No upgrades, only forks. This has been the paradigm for as long as there have been blockchains. 区块链历史都是由分叉进行的,没有升级的概念,一旦你想升级就做了一次分叉,Polkadot想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没有分叉了,就是升级。Polkadot有特性,可以在编程运行过程中直接进行升级,是非常好的特性。

Polkadot为什么选择链上治理?观点很简单。

1.链上治理非常透明,治理过程公开。所有东西在链上都可以找到。

2.整个过程可以追溯,找到责任人。链下沟通容易造成信息误解、噪声,大家都不知道信息到底从哪来的,慢慢就形成决议了,大家也不知道某一项决议追溯到头到底是哪里。

3.强绑定,治理决定和执行之间不会有摩擦成本。Vitalik提出了两个模块:决策、协调。

完成decision之后,要把决议实行出来,在链上可以自动完成,如果通过了直接可以自己完成,如果是链下通过的,还要通过开发者再在链上做更改,中间会有摩擦成本。

为什么Polkadot这么喜欢链上治理?因为透明、高效、快,优点比较明显。

Polkadot的链上治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议案与公民大会;

2. 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

3. 平行链卡槽的分配;

4. 国库管理。

议案公民大会是对一般的提议进行决策。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是特别的机构,机构也会参与链上治理,有很多专业的人员参与进来。

卡槽分配是之后平行链发布,卡槽到底分配给谁的情况。国库管理是Polkadot里的国库怎么用的情况,比较显而易见。

PolkaDOT代币DOT的主要作用也是和治理相关。

公民大会是Polkadot最主要的决议过程,公民大会大众会提出议案,理事会也会提出议案,议案会通过公投生效/不生效,生效就执行,不生效就退回来。

Polkadot为了公投的有效性做了一些创新,都是基于投票(公民大会)做出来的,仔细看Polkadot治理的架构,很有英国议会风范,有上议院、参议院、公民、理事会、技术委员会。是既民主又集中,有非常浓重的民主政治色彩。

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制度:

1.Turnout biasing-增加投票率

倾向于不改变Polkadot参数,当你的投票率比较低的时候会做设置,让你整体投票胜出的可能性会下降。但是当投票率非常高的时候就和正常绝对大多数投票一样。

2.锁仓制度

通过DOT进行投票,投票的时候设计了锁仓机制,你多么相信你的议案,你可以锁仓DOT,锁仓的时间越长,说明信任越足,体现大众参与的信任

3.技术委员会-紧急措施

当议案确实从技术上不可行,技术对网络生态有伤害、容易让网络被攻击的话,会有临时的措施叫停

之前很多反对链上治理的人说万一大众做了错的决定,但是链上治理自动执行决议,自动执行以后改不回来怎么办?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加技术委员会就是防止被误导的情况出现,紧急的临时预案可以扳回来

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是没有一定的结论的,新一代公链基本三个态度:

(1)链上治理就可以,像Polkadot

(2)反对链上治理,像以太坊

(3)虽然链上治理不错,但先从链下治理起步,对链上治理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分布比较均匀

选了三个链仓的态度:

比如Near就认为:“一些公链依赖链上治理,协议中的一些决策由链上投票决定。虽然过程很透明,但需要仔细对待每一件决议,而且也面临一些常识错误所牵动的攻击可能。”

Solana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我们对链上治理比较谨慎,自动改变会成为一种安全攻击向量。” 但对于链上治理,Solana也认为需要探索,“链上治理最终会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特性,我们一开始会从比较小的事件起步,比如交易费的决策。但最终目标非常清晰,即治理模式不可以影响性能。”

也有比较中性的,像Nervos:”研究了大量关于治理方案,但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 Nervos Network 的治理方案会持续迭代。在早期,Nervos 基金会将会担任项目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发展和 Nervos 社区的壮大,我们希望社区成为治理的主体。”

所有的区块链治理最终都是要交还给社区的,前提在于你有一套非常高效、透明、公开的有机规则,让大家参与治理。不然你规则不明确,大家无从着手怎么参与链上治理,觉得链下治理就可以了。

现在没有看到任何说链上治理、链上治理哪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情况,并存的态势会持续很长时间,最终会由普通参与者决策。

04

关于治理思考的点

(1)财阀政治

Token数量决定了决策过程的走向,赋予更多人更多的Token更多的投票权应不应该?反对的觉得会造成财阀政治,支持的觉得他是持份者,份额持有者就可以有更高的话语权,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2)分叉是一项治理权力么?

很多人认为分叉是民主自由的决定,你不同意我的决议我就退出你的网络,分叉是表达民主意见的方式。但对我来讲,我自己的想法是分叉并不在于你真的把链给分叉了。

比如说你把源代码复制一遍另起炉灶,让社区选是跟你的链还是跟其他的链,和分叉是一样的,无分叉的链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分叉不是一项治理权利,分叉是对网络的伤害。是沟通协调的问题,大家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非要采用硬分叉这种非常极端的方式。

(3)五个特性

考虑链上治理、链下治理时需要特别参考的分别是:透明transparency;正直integrity;有效

effective performance;协作collaboration;安全security;

链上肯定是透明的,链下应该更有效,而对于正直、协作和安全则不那么明显。在于取舍,你觉得哪些特性是链所必须的?你就先考虑这些点。

安全肯定是要满足的,不安全的话链就崩溃了。有效也是要满足的,协作、正直、透明都是非常软性的东西,考虑起来比较复杂。

一些法律学者也在思考链上和链下治理,区块链是多边市场。未来区块链要发展不仅是自己链的发展决策过程,因为区块链要使用,是要面向很多的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企业、开发团队,各种技术、市场方面的需求,是多边市场,不是单边市场。

治理完全做到链上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大部分时候和其它参与方沟通还需要链下决议的,很多隐性合约只能通过链下进行,没有办法完全链上。未来链下治理、链上治理是治理协议的一部分。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以后参与治理有一点思考和决策方面的帮助,谢谢大家的时间!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高收益高风险的DeFi项目,如何合理配置? 下一篇:2020年全球CBDC监管关键词与趋势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