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调解平台+技术存证,朝阳法院利用区块链化解物业纠纷
据报道,12月10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朝阳法院探索利用“区块链”化解物业纠纷的诉源治理新路径。据介绍,新机制不仅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同时引入律师事务所和由朝阳区法院、区房管局、区司法局、区物业行业协会联合组建的第三方调解平台,力争源头化解物业纠纷。该项机制目前已在朝阳7个小区试点。
如今,在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因物业服务引发的纠纷,呈现出激增态势。据统计,仅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各级法院就审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一审案件164.8万件。如此纷繁复杂的物业纠纷,造成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僵持,影响社区生活的安全稳定,也耗费了大量司法资源。北京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对此进行治理,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提前知情、从容应对,在帮助双方达成和解、实现调解的同时,也改进物业服务质量,而这也与北京建设宜居之都、提高民生福祉目标一致。
物业纠纷事不大,影响却不小,关系到城市形象、社会稳定、居民福祉。事实上,近期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即把物业管理作为两个“关键小事”之一,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这同时也是北京“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之一。而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朝阳法院月均受理物业案件300余件,12345市民热线月均收到朝阳区群众反映的涉小区治理类投诉也多达5000余件。如果这些投诉没有解决好,没有良好的分流化解机制,矛盾纠纷被激化,便可能大量“涌入”诉讼程序,给司法系统造成压力,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对此,北京作为首善之都,更须妥善应对、创新引领。
以此而言,朝阳法院探索利用“区块链”化解物业纠纷的诉源治理,是在抓好物业管理这个“关键小事”上蹚出了一条新路,也展示了机制创新以及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尝试。长远看,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介入物业管理,也是实施“三个北京”战略的题中之义。
在“区块链”模式下,房管局和街乡有了“黑科技”,事先即能获得“预警提示”,对物业纠纷发生数量多、情况严重的区域,展开有的放矢的整治,消除纠纷发生的“根源”。在此模式下,诉讼外的处理程序被科学“整合”,形成有序衔接、接替推进的良好格局,先是协作律师电子函督促双方和解,继而是第三方调解分流平台现场调解,最后仍无法化解纠纷的才放入诉讼“大池塘”。这种递进式化解模式,有效降低了诉讼概率。
其中的关键,就是通过“区块链”搭建的第三方调解平台。之前的物业纠纷,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因关系利益而互不谦让,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些本可协调的“鸡毛蒜皮”事,往往也怒上法庭一争高下,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区块链”进行技术存证,司法、执法、行业组织等部门通过第三方平台全方位及时介入,在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多了一个“管事说理”的综合协调机构,便于依法解决实际困难、居间化解双方矛盾。
当然,法院引入“区块链”,并非压减甚至取消业主与物业公司的“诉权”,对于纠纷双方,还有通过诉讼维权的救济渠道。当然,纠纷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化解纠纷最终还要靠人来做工作。在引入“区块链”推动和解、实现调解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从专业律师到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毕竟,只有当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智能与法治相辉映,才有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市也才因此环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