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推手”助推比特币行情不断触碰“天花板”
蛰伏多时的数字货币比特币,最近如同“脱缰的野马”,价格一路飞涨。行业资讯平台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尽管比特币历史最高价仍记录为2017年12月17日创下的20089美元,但截至12月2日,多家交易平台价格已创下历史新高。
究竟是什么给比特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后市是否酝酿风险,这种风险又是否会传导至国内?
上涨“疯狂模式”再度开启
在过去两年里,比特币曾一度跌至单枚约3100美元,但从两个多月前又开始躁动起来。以火币平台数据为例,比特币价格在12月1日创下新高19888美元,超过2017年12月17日创下的19875.85美元。而在4个多月前的7月19日,其单价约为9100美元。年内最高点相较年内最低点涨幅超过了420%。
如今的疯狂走势,唤起了曾参与过比特币买卖的刘鹏的回忆。从2017年11月开始,比特币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在12月17日攀上最高点。惊人的涨幅让无数人疯狂,更积蓄了巨大的风险。之后,各国监管及时出手防范风险扩散,获利者套现离场,“大厦”轰然倒塌,短短两个月内跌去70%。
“比特币价格波动性很强,因此一直未能成为有效的支付工具。”火币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康律之说。比特币在11月24日上涨至最高约19400美元,短短两天后又跌至16300美元上下,一天内涨跌幅就超过11%。在引入合约交易用杠杆放大资金后,这种大涨大跌更是疯狂。
事实上,围绕比特币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思想具有颠覆性意义。也有观点认为,比特币是“空气”,完全没有价值。全联并购公会区块链专委会理事叶健表示,价格的波动性及技术设计特点,决定了比特币并不适合作为货币在全球流通。但作为“数字黄金”储存,已经开始被部分机构和个人认可。
海外机构参与成重要推手
沉寂多时的比特币为何最近突然爆发?在分析人士看来,其实早有端倪。
今年5月,总量限定在2100万枚的比特币迎来产出减半。中央党校出版社区块链丛书编委吴鸿亮指出,这一规则设定决定了比特币的“稀缺性”,一般来说,减半过后通常会迎来价格大涨。
除了减半的直接因素,此次大涨与以往相比有一个直接推手,那就是海外机构的进场。
康律之近期一直密切关注海外投资机构动向。他透露,海外合规信托持续增持比特币,一些大型机构开始支持比特币交易。这给比特币交易市场带来了可观的流量。
据外媒报道,华尔街数字资产管理公司灰度投资在第三季度资产超过了100亿美元,灰度投资提供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挂钩的公开交易基金。今年10月21日,美国支付巨头贝宝(PayPal)宣布,允许用户以现金买卖数字货币。由于贝宝在全球的庞大客户数量,此举无疑给海外数字货币投资者提供了想象空间。“目前就连美国的一些养老金管理基金,也开始通过合规渠道配置比特币资产。”康律之说。
疫情的全球蔓延,使避险情绪上升,比特币被作为其中一个投资方向。“疫情的出现使得诸多科技资产出现了暴涨,比特币也被一些人看好和配置。”叶健分析,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通往购买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大门的钥匙——泰达币,其市值从年初的约40亿美元飙升至170亿美元,足见市场需求之旺盛。
价格大涨之后,市场出现了异动苗头。根据美国监管新规,一家大型国际交易平台暂停了新的保证金交易,并将完全终止保证金交易功能,使市场出现一定恐慌。多重因素叠加,比特币在高位进入到震荡区间。
国内有抬头迹象
随着比特币价格上涨,风险在持续积累。目前来看,国内相对平静。
吴鸿亮说,2017年9月4日央行等多部门发布公告,明确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所以,虽然当前市场与2017年末有些类似,但得益于国家持续、有力的监管举措,国内罕有发行代币的乱象。
不过,亦有一些资金按捺不住。停更多时的分析行情公众号恢复日更,相关“社群”最近异常活跃,群内三四百人讨论最多的就是比特币最高能涨到多少。有业内人士透露,用来“挖矿”的比特币矿机价格亦水涨船高。不但二手矿机紧缺,国内某品牌的新矿机销售已经排到了明年二季度。与此同时,打着数字货币旗号的传销、诈骗行为,更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业内人士指出,炒作数字货币正如同“炒空气”,踏踏实实回归区块链技术才是正途。
叶健坦言,区块链技术用来解决比较特质化的“拜占庭将军问题”——信息传递中的信任问题,因此不同于互联网技术,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不过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到金融、社会服务等领域前景可期。
比特币诞生至今已有近12年,在此期间人们逐渐看到了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技术进步与监管护航齐头并进。康律之期待,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等优势能够充分释放。等到区块链技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时,或许人们才不会只把目光盯在数字货币价格涨跌上。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