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燕西:Amazon应该发行自己的数字美元稳定币吗?
在美国市场中,加密数字货币的使用开始逐步为市场所接受。美国市场中的这些进展也是由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推动的结果。在2020年,监管美国银行业的OCC明确表明,联邦银行可以向加密数字货币公司提供合法的服务。 OCC也同样明确的表明,联邦银行可以向私营机构的稳定币发行方提供其储备物的托管服务。 OCC的这些明确表明的态度消除了美国银行体系进入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在合规方面的顾虑,因此越来越多的主流金融机构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机构投资者开始把比特币作为一种可投资的资产类型。最近不断有机构投资者看好并买入比特币。在这个方面,目前市场影响中最大的事件是PayPal开始向其用户提供加密数字货币的买卖服务。这个服务会先从美国用户开始,然后推广至全球的3亿用户。PayPal的这个举措推进了比特币最近的价格的持续上涨。PayPal是主流的金融公司开始利用加密数字货币提供相关的服务。在PayPal之前,已经有另外的一个第三方支付公司Square开始向用户提供比特币的买卖服务。 Square从这个业务中获得了非常高的收入。Square的业绩显然也是一个激励PayPal进入加密数字货币领域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
加密数字货币领域中的另外一个热点是DeFi的兴起。DeFi的兴起吸引了市场中越来越多的美元转换成数字美元稳定币,用户可以使用这些稳定币参与到DeFi当中。
Libra的发展尽管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但是现在看来,它又重新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Libra稳定币在市场中的推出是个大概率事件,而且首先推出的Libra稳定币很有可能是基于美元的稳定币。
以上的这些发展表明美国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主流金融机构和零售用户开始进入加密数字金融领域。相应地,美国的商业机构也都需要开始考虑自己在加密数字货币和加密数字资产方面的战略。 Amazon显然也会如此。
Amazon从互联网上直销书籍业务开始,逐步进入了更广泛的业务经营领域。在电商方面,它的网站不仅仅有自己的经营,同时也支持第三方公司的经营。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方面,为了支持它的电商业务,它开发了Amazon云服务。Amazon云服务现在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公司提供服务。在物流方面,在过去的几年中,Amazon自有的物流服务飞速发展。现在Amazon的送货卡车到处可见。所以现在Amazon正在以其电商业务为中心提供信息流和物流的基础服务。在资金流方面,也就是在资金流领域,Amazon的唯一的产品是其信用卡。但信用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金融产品,其能够服务的用户也是其它信用卡公司同样能够服务的用户。Amazon在此方面的服务并没有任何差异化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数字货币的出现,以及目前美国金融监管对加密数字金融发展的支持的态度,Amazon有机会以崭新的方式开始提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服务,并且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发行自己品牌的数字美元稳定币,并基于这个美元稳定币提供支付服务。这个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方面比现有的支付机制更加便利,因此在近期,Amazon的电商业务会受益于它此方面的策略。在更长期,Amazon可以因此建立起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数字资产的产生,托管,流通,交易和结算提供基础设施服务。Amazon因此就可以在未来的数字金融生态当中占有非常强的优势地位。
在Amazon的加密数字金融战略方面,它的一个选项是加入Libra协会,在Libra区块链的基础上使用Libra美元稳定币以及未来的可能的各种的Libra数字稳定币。但Libra由于其策略过于激进,已经引起了很多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的警惕,所以Libra在市场推进方面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Amazon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只基于美元发行美元稳定币,它在此方面的阻力就会小很多。因此对Amazon来说,发行自己品牌的数字美元稳定币是更加可选择的策略。
但是Amazon确实可以借鉴Libra的策略,即采用联盟的方式来发行这个美元稳定币。在以Amazon为中心的生态当中,有各种类型的公司,包括电商,金融公司,物流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可以采用协会的方式来共同推出一个美元稳定币。这些公司都会从这个美元稳定币的使用中获得收益。对于Amazon来说,它的收益首先是这个美元稳定币有更多的机构的支持,因此这个美元稳定币的使用就有更好的保证。更重要的是,Amazon可以借此建设起来一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可以向更多类型的机构提供服务。这样的基础设施服务就类似于目前Amazon的云服务。Amazon可以在这个加密数字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之上,开展更多类型的业务。此方面最大的市场就是数字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即资产的数字化生成,托管,流通,交易和结算。Amazon因此就不再只是提供实体商品的买卖流通服务,而且还提供数字资产的各种服务。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