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 Metrics:狂欢过后,DeFi现状如何?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夏季接管了加密世界。但在9月之后,它热度有所下降,并在此后退居BTC和ETH之后。
在本周的专题中,我们探讨了DeFi Token的快速崛起,以及DeFi的市值和使用现状。
这已是DeFi的第三次上涨
虽然看起来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但DeFi已经存在多年。在2018年期间,随着以太坊(ETH)价格达到历史高点,MakerDAO(MKR)和0x(ZRX)等早期项目将DeFi总市值推到了50多亿美元。但在今年夏天,随着许多新项目的快速进入,让DeFi最初的涨势相形见绌。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DeFi近期的崛起始于6月Compound协议的COMP治理Token的推出。COMP的推出开启了去中心化借贷的兴起,成为DeFi暴涨的最初动力。Compound让用户可以使用加密资产作为抵押品借入ETH、DAI和USDC等加密资产。它还可以让用户借出他们的加密资产并赚取收益,这已经成为DeFi投资的基石。除了Compound,Aave协议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DeFi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之一。Aave最初推出了LEND Token,最近他们将其过渡到AAVE Token。
继COMP之后,许多其他DeFi应用也在2020年夏天推出了治理Token。Yearn.finance是一个自动将用户的资金投资到收益率最高的去中心化借贷市场的应用,它在7月中旬推出了YFI治理 Token。YFI是通过激励性的流动性池推出的,这已经成为DeFi Token的一种流行方式。YFI在8月底达到了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
DeFi市值在9月18日UNIswap的UNI治理Token推出后不久达到顶峰。Uniswap是最大的基于Ethereum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一直是DeFi狂热背后的引擎。Uniswap允许任何人发布一个新的 Token,并立即开始使用去中心化的流动性池进行交易,这有助于新的DeFi Token快速推出并扩大规模。Uniswap的交易量从6月初的每天约100万美元增加到9月初的每天接近10亿美元。
UNI的推出是为了奖励之前的Uniswap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的空投。由于推出的突然,UNI几乎一下子将DeFi市值推到了历史新高。但不久之后,泡沫开始破灭。收到UNI空投的人们开始集体出售他们的 Token,导致UNI的价格从接近7美元的高点跌到了不到2美元的低点。此外,一系列的漏洞和黑客导致了巨额的损失,这让该领域的市值持续下降。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但DeFi市值已经开始恢复。在11月4日达到低点后,DeFi市值在BTC和ETH大涨后又回到了9月底的水平。如果BTC和ETH继续上涨,DeFi可能会成为一大受益者。
使用量的反弹
与市值类似,以日活跃地址为衡量标准的DeFi使用量在9月也达到了峰值。在最初的空投之后,9月17日有超过17.6万个UNI活跃地址,这是迄今为止DeFi历史上最大的数量。但此后UNI日活跃地址迅速下降,并稳定在每天5K左右。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从上图中去掉UNI,可以看出其他DeFi Token正在恢复。除去UNI,活跃地址的总体数量在9月初仍然达到了峰值,这主要是由于SUSHISwap(SUSHI)的兴衰。
来源: 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自10月中旬以来,COMP的使用量一直在增长。11月11日,COMP活跃地址达到8,264个,创历史新高。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10月以来,MakerDAO和MKR的活跃度也在不断增长。MKR活跃地址在10月4日创下了2281个的历史新高,11月10日再次突破2K。MakerDAO最近的锁仓总价值(TVL)超过23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在11月初突破了20亿美元大关。而MakerDAO发行的去中心化稳定币DAI也在上周迎来了一个里程碑,供应量首次达到了10亿。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在经历了10月大部分时间的下滑之后,YFI活跃地址终于开始反弹。11月7日,YFI活跃地址有2996个,是自推出以来的第四高日总数。11月10日,YFI活跃地址也突破了2K。
来源:Coin Metrics Network Data Charts
结论
在10月份触底后,DeFi似乎开始复苏。使用趋势显示,COMP和MKR活动一直在增长。总体而言,随着DeFi的发展,它将继续保持增长。随着新的资金流入BTC和ETH,新的DeFi Token和应用可能很快就会跟进。如果最近的趋势继续下去,另一波DeFi浪潮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