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持续购买比特币 推动其突破18K 这会是一件好事吗?
今日凌晨一点,比特币一度飙升至17917美元,试图突破18000美元。中午12点,比特币成功突破18000美元,快速回落后在17700美元附近窄幅波动。18464美元是2018年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像是一剂鸡血,让每个币圈人肾上腺素飙升,一时间朋友圈尽是欢呼。
数据来源:中币(ZB)
无需怀疑的一点是,今年比特币的牛市少不了灰度(GrayScale)持续买入比特币对市场看涨情绪的催化。截止昨日,灰度总计购买持有506,000枚比特币,价值达84亿美元,再加上该公司已经存在的投资组合,灰度已成为最大的机构鲸鱼之一,并在2020年持有最多的比特币。根据CoinMarketCap的数据,灰度持有的比特币占市场流通量3%。
对于灰度持续买入比特币,市场上的情绪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人们从一开始的兴奋和期待,到如今开始担忧灰度已经对目前比特币价格具有控制能力。
数据来源:中币(ZB)
上面的BTC/USDT图表显示,4个BTC(≈7.13万美元)的卖出指令将触及系统中已经存在的买入价,将使价格下降约0.7%。如果灰度试图在快照拍摄时出售100个比特币(约178万美元),考虑到中币(ZB)当时的订单状况,价格可能会下跌17.5%(当然,这只是在一家交易所进行的,不同交易所的市场深度不同,如果这种规模的订单进入市场,订单簿会迅速发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100个比特币仅仅是灰度持有的50分之一。
而如果同一金额的订单在黄金市场上成交,市场几乎不会察觉到细微的下跌。
当我们在向基本面利好喜大普奔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些冷静的时刻,去思考单一机构大肆买入比特币对于比特币项目或者数字货币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比特币上涨背后的逻辑
根据灰度10月发布的《灰度比特币投资者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是2020年比特币投资的主要推动因素。有55%的美国投资者有兴趣在2020年投资比特币,其中38%的比特币投资者是在过去四个月内进行的投资,其中三分之二的投资者表示,新冠疫情的发展是影响他们决定这么做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将比特币视为避风港的投资者大部分年龄在35-44岁之间,这个投资者群体已读过三次衰退,对房地产、防御性股票和债券等传统的资金避险工具应对市场衰退的能力失去了信息。随着全球经济衰退,传统避险资产受到考验,投资者和机构正积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
2020年是最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在现实世界中带给人们种种困境和灾难,却意外地将人们指引向比特币吗,导致投资者对避险资金的兴趣显著增加,今年比特币的大涨实际上不足为奇。
比特币是否具备黄金等避险资产的属性?
比特币从诞生至今,已经挺过了两次大崩溃和无数次小崩溃,现在又开始回升。在它存在的12年里,它的价值已经大幅上升。尽管波动性很大,但它证明了它能够长期保值,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和黄金等避险资产有一些相同属性,比如比特币的稀缺性。比特币的整个供应网络仅有2100万枚,意味着无论如何发展,供应数量都很可能会保持不变——假如超过51%的用户都不同意增发。而黄金虽然也是稀有金属,但黄金的供应是可以预见地增加的,随着总价值增加,用黄金购买的实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下降。在这一层面上,比特币是优于黄金的。
但黄金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全人类最深厚的货币共识。黄金主义者认为,黄金永远是有价值的,这个信仰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可以说,信念赋予价值。比特币同样有着一票信仰者,但和黄金比起来,比特币的信仰者显然逊色很多。在灰度《比特币投资者研究报告》中提到,某些人口统计群体始终表示对比特币投资产品缺乏兴趣。在55-64岁年龄段(调查中年龄最大的人群)中,只有40%的投资者熟悉比特币——这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低的比例。此外,55岁至64岁的受访者中,只有30%表示会考虑比特币投资产品。
而在今年3·12,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比特币出现断崖式下跌,非但没有在其中起到避险资产的作用,反而是贬值最狠的资产。综上所述,比特币具有避险资产的属性,但目前它尚未具备和黄金等避险资产抗衡的抗风险能力。
总结:比特币大涨不等同于牛市起点
新冠疫情导致投资者和机构对比特币的兴趣显著增加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由于比特币市场的体量和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相比——仍然太小,机构大肆购买持有比特币导致的价格大幅上涨也许是一种值得令人警惕的现象。假如灰度以当前的速度继续买入比特币,价格上涨到2万美元并不是不可期待。但我们依然需要清醒的一点是——当它要抛售所有比特币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承受之后的一片狼藉?而到那个时候,你会不会因为被市场伤害而对比特币失去信心甚至信仰?
一个良好的投资标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无论黄金还是美元皆是如此。我们容易沉醉于烟花般的绚烂,而忽视烟花是不可能一直绚烂的这个事实。对于比特币,信仰者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