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代币化推动企业DeFi采用?
2021年,企业defi采用可能会增加,但前提是代币化标准要跟上主流。
图片来源:cointelegraph
为什么说去中心化金融已经迅速崛起了呢,从数据上看,这是因为该行业的锁定总价值已经超过了110亿美元。DeFi,这个以“收益耕种”和“模因代币”为特征的领域,不仅吸引了加密货币圈的大部分注意力,这一概念也逐渐开始在企业领域内流行起来。
Unibright是一家区块链开发公司,其首席技术官Stefan Schmidt告诉Cointelegraph, DeFi概念是可以应用于企业领域的,即金融资产可以用可编程的代币来表示。“虽然一般来说,DeFi的定义在企业领域之外仍不明确。”但根据他的说法,DeFi却可以是“任何与金融相关的可被代币化的东西。”
2021年将成为企业DeFi之年?
尽管企业DeFi仍在开发中,但Schmidt提到,这个概念很快就会得到重视,因为这些概念将在2021年在企业IT技术栈中实现。
与此同时, 为企业DeFi奠定基础的第一步将是促进组织间共享数据的协议。具体来说, 这些协议将证明所有发票及其他金融交易都是有效的,且应该得到付款处理。Schmidt表示:“如果上述协议,那么就无法在DeFi领域内前行。”
为了实现可行的用例,企业区块链开发公司Provide与Unibright建立了合资企业。从10月20日开始,Unibright将完全按照Provide的方式运营,因为两家公司的共同目标是统一企业安全同步数据所需的技术。
这两家公司已经密切合作了一年,以帮助企业实现Baseline协议(基线协议)。这是一个OASIS的开源倡议,通过将以太坊主网作为中间件,以成为组织共享数据的单一真相来源。可口可乐瓶装技术商Coke One North America就是第一个公开宣布的用例,它展示了基线协议是如何让这个罐装巨头在其供应链上代币化发票的。
Provider的首席执行官Kyle Thomas告诉Cointelegraph, 基线协议确实是促进企业数据共享时代的关键,以促使企业DeFi成为可能。他说:“能够无缝协调贸易伙伴间的采购和供应链等业务流程的能力,将会是全球商业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将DeFi概念并入企业
Thomas进一步指出,Unibright及Provide的合资企业寻求的是把端到端的基线作为服务提供,特别是那些对将基线协议合并到其现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感兴趣的咨询企业。他说:“当这种措施得到理解后,企业生态系统就可以以一种非集中的方式建立起来,而且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运行自己兼容的IT技术堆栈。”
采用Unibright框架将允许Provide为即将推出的Provide payments扩展Unibright Token (UBT)模型。据Schmidt介绍,Provide Payments将使用UBT代币为其管理的交易服务提供流动性。这项服务将首先支持为公链(如Ethereum)的任意交易支付gas费用。适时,客户可以根据交易量进行付费。
Provide Payments 将使 传统企业在不购买或持有加密货币的前提下,享受到公链服务。Unibright首席执行官Marten Jung表示:“Unibright所有的DeFi产品都将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此外,这一综合服务也会为基于区块链的企业数据共享铺平道路。”
代币化的标准很快就会跟上
然而, 为了实现“基线即服务”这一点,围绕采购订单或发票的代币标准就需得到开发。安永(Ernst & Young)的全球创新主管Paul Brody向Cointelegraph表示,最终,将会出现 企业用户追随消费者脚步的变革。他补充称:“变革将从协调商业协议开始,随后增加支付功能。随着基线协议的隐私工具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我认为我们会迎来企业采用DeFi的时代。”
Brody进一步提到,早期的企业DeFi用例会以投标模式中向第三方出售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为代表。然而,他指出,由于企业存在着规避风险的本质,所以DeFi的采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Unibright的Jung还,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与使用基线协议运行技术栈的易用性以及所有权成本有关的问题。Jung提到,在未来几年里,交易的成本将会下降,但是当使用区块链作为中间件并将其作为单一的真理来源时,这就会很难预测。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采用DeFi技术,数据隐私以及许可数据的标准也会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有趣的是,虽然Ethereum 2.0也被预测将推动企业采用DeFi,但Thomas和Schmidt都认为它不会对基线协议的进展产生重大影响。Schmidt表示:“我们不会受以太坊的限制,因为 基线协议是一种隐式区块链协议(可以与任何区块链集成)。但如果一个公司想要用以太坊网络来实施基线进程的话,那么以太坊2.0可能会有所帮助,但前提是以太坊2.0的吞吐量需要得到提升以减轻对第二层解决方案的需求。”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