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or步入尾声?HooSwap如何打破“流动性挖矿”困境
defi在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第三方统计数据,2020年8月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达到 110 亿美元,比去年一整年交易量增加近5倍。其龙头代表Uniswap交易平台的日交易量甚至一度超过主要的中心化加密交易所Coinbase Pro。其中的刺激性因素不乏“流动性挖矿”崛起,促使DeFi的现象级产品逐渐出现。
流动性大战,CeFi or DeFi?
尽管Defi增长依然迅猛,但不可否认,当前形势下Defi类项目的流动性挖矿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区块链使用依然没有解决用户门槛的问题,对于许多小白用户而言,如何使用去中心化钱包,如何进行上链交易,甚至以太坊日益增长的gas费都一步步增加了用户的使用壁垒;
其次,流动性挖矿核心是金融游戏,手握大量资本的用户在当前游戏规则下天然具有极大优势。只有拥有巨额资金的大户,才有可能获得高昂收益,才有动力持续参与挖矿。Defi逐渐沦为巨鲸之间的游戏。
不过,正是由于高用户门槛和高昂手续费等Defi类产品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给了Cefi绝地反击的机会。
在这场流动性大战中,大众熟知的最先上线采取AMM方式的中心化交易所实际上是币安。9月4日,币安发布公告表示,推出Binance Liquid Swap。背后有中心化交易所支撑,币安Swap有着低滑点,推广期的优惠手续费,可享受手续费及活期利息等特点。
不过,首批上线的仅有BUSD\USDT\DAI等币种,币种及交易对覆盖率远远达不到中心化交易所或其他头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丰富度,因此用户参与度及市场热度远不及期望预期。这更多被看为是币安作为头部交易平台的防御措施之一。
几乎同期宣布的HooSwap则更令人期待。
HooSwap,Cefi的全新探索
据官方介绍,HooSwap是构建在中心化平台上,基于自动化做市商(AMM)的交易平台。Hooswap将中心化平台优势与自动化做市优势相结合,是Cefi的全新探索,降低用户参与开放性金融的门槛。
从9月4日宣布公测开始,HooSwap已经进行了20天测试阶段,流动池最近一周也经历了显著增长。24日宣布的HooPool 挖矿空投 HOO 平台币规则,则明确了通过在HooSwap提供流动性及做市即可挖矿产出 Hoo Token,且目前 Hoo Token 仅存在 HooPool 矿池挖矿此唯一产出途径,进一步为HooSwap赋能。
众所周知,虎符在今年上半年交易所表现中极为亮眼,其市场敏锐度,挖掘潜在币种的能力和上新速度吸引了一批新玩家。但二级市场深度一直有待提高,而AMM的引入则恰好填补长尾代币的流动性需求。
总结而言,HooSwap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背靠虎符打造的基础设施,具有天然用户基础和信任感。而其设计的治理代币机制,将决定HooSwap交易对上架,对Hoo本身代币天然赋能。
用户参与0门槛。由于HooSwap与Hoo交易所无缝对接,因此只要注册Hoo账户的用户都可直接一键参与HooSwap,账户打通,完全免去注册账户链接钱包等一系列复杂操作。
操作无需gas费,不受链上账户模型限制。众所周知,绝大多数Defi产品都是基于以太坊,而高昂手续费让绝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也严重制约了用户规模的增长扩大,HooSwap则完全不需gas费,直接扩大受众体量。
轻松跨链,交易丝滑。我们常说,实现跨链最好的方式其实是交易所,因为中心化交易所具有足够流动性,交易对,大多数上线币种之间都可以实现轻松兑换。因此,基于中心化平台的HooSwap可以轻松实现跨链功能,直接“闪兑”。
Cefi群雄逐鹿,谁将崛起?
在这场流动性大战中,最焦虑的莫过于中心化交易所。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则显得尤为被动。从谨慎推出风险较低DeFi币种的“代理挖矿”和“锁仓挖矿”,到争先恐后抢上UNI等DEX代币,火币、币安、OK等似乎一直没有找准在这轮Defi大战中的核心定位和优势,反而被“每日一更”的Defi项目和濒临流失的用户牵着鼻子走。
HooSwap的定位则更加清晰准确。把握住中心化平台和自动化做市商(AMM)两个优势特点,虎符既没有在Cefi和Defi格局未定的时刻,大力推出Dex产品,革中心化交易所自己的命;也完全做到将AMM的优势融入其中;而其激励机制则更为出彩,既激励了用户交易或挖矿行为,又提高了原本二级市场交易币种的流动性,且赋能反哺交易所,实现平台币Hoo的价值捕获。
Cefi和Defi的对抗平衡可能还会持续很久,只要有交易行为存在一天,流动性大战也将继续下去。对中心化交易所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自身角色,赋能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而非在混战中迷失方向。
从“第一线”交易所的定位开始,虎符就一直非常明确自己该走的路,相信有了HooSwap加持,虎符会向真正的一线交易所,更进一步。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