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38250个比特币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区块记 閱讀 6177 2020-9-21 19:34
分享至
微信掃一掃,打開網頁後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

在DeFi的波动性、戏剧性和刺激性面前,比特币开始显得相当无趣。它的价格与一年前几乎没有多少起伏,你甚至不能用它参与到流动性收益的热潮中。

虽然有些人开始将比特币视为无用的数字货币,但有人确实为它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用例。MicroStrategy的CEO Michael Saylor说服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将公司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几乎全部买入比特币。

Michael Saylor

1987年,Saylor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24岁时创立了Microstrategy公司。

MicroStrategy是一家 "商业智能 "公司,开发软件来让公司使用自己的数据来推动决策。

有趣的是,Saylor像所有优秀的90年代互联网创业者一样,也买了一堆互联网域名,是他最终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将Voice.com卖给了Block.One(EOS)。

MicroStrategy的5亿美元大手笔

对大多数人来说,拥有5亿美元的现金听起来不是问题。在这之前,对于大企业来说也不是问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现金的无风险收益率是每年5%。这意味着一家公司可以坐拥5亿美金,每年什么都不做就能赚2500万美金,手头还有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今天,由于宽松的财政政策伴随着通货膨胀,无风险收益率已经暴跌到0.69%,这就变得不一样了。用Saylor自己的话说,"我们刚刚可怕地意识到,我们手上的5亿美元正变得越来越少。"

现金是“垃圾”

那么,一个企业拿着不断变少的5亿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想在短时间内运转这5亿美金,并不是那么容易。

你可以回购5亿你自家公司的股票。对于MSTR这样的公司,Saylor估计需要4年时间。

你可以购买房地产。然而,商业地产价格在新冠病毒之后已经大跌,而业主们仍然相信他们的资产价值与1月份的相当。换句话说,希望你有好运拿到公平的市场价格。

你可以买入蓝筹股。亚马逊、苹果、谷歌、Facebook。然而,你的风险是对称的。它们会下跌50%,就像它们可以上涨50%一样容易。

这让Saylor只能选择白银、黄金、比特币和其他替代资产。

大胆购买

Saylor最终想要的,要么亏掉一半,要么涨10倍。类似于2012年购买亚马逊或苹果的投资。换句话说,非对称风险。

Saylor观察到,过去十年的制胜策略是找到某种 "数字化主导的网络",将社会的一些基本东西数字化。苹果将移动通信数字化。亚马逊将商业数字化。谷歌将收集信息的过程数字化。

Saylor指出,最近所有10倍机会的共同点是,当他们已经实现了100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并且规模是下一个最大竞争对手的十倍时,就买入。由于比特币是占主导地位的数字网络的货币,其规模是任何想成为价值储存的加密货币的10倍(这里不算ETH),因此它符合这个要求。

买入

有了这样的结论后,Saylor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MicroStrategy的所有人都签字同意这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只是让每个人都像业内大多数人一样去了解比特币。

他让公司的每个人都看Andreas Antonopoulous的视频,读《比特币标准》,看Eric Vorhees与Peter Schiff的辩论,听Pomp和NLW播客。在没有强硬的反对者的情况下,MicroStrategy诉诸执行。他们先是在8月投入2.5亿美元购买了21,454个BTC,9月又投入1.75亿美元(16,796个BTC),共计4.25亿美元,38,250个BTC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MicroStrategy能够在没有真正搅动市场或任何人注意的情况下买入如此大的仓位。这说明了BTC已经成为一种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买入9月份的那部分BTC,Saylor透露,他们连续交易了74个小时,每3秒执行88,617笔0.19 BTC的交易。

为比特币发展史添一份彩

怀疑论者指出,自2013年以来,MicroStrategy(MSTR)的股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这才是MicroStrategy大胆行动背后的真正原因。无论如何,此举对该公司的股东来说都有相当的意义。正如TBI所观察到的那样,MicroStrategy现在既是一家软件公司,而且其市值中1/3的比特币。在撰写本文时,MSTR上涨了20%。

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此举是一个不凡的战略决策还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失误。从短期来看,它为比特币的数字黄金投资论的巨大胜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Paul Tudor Jones在其资产配置中也持有1%的比特币。一家上市公司将比特币作为其主要的储备资产。全世界的CFO和基金经理无疑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下一个是谁?

btcfans公众号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來源鏈接
免責聲明: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DeFi困境:DeFi要成为CeFi?还是 CeFi 吃掉 DeFi? 下一篇:一文详解DeFi产品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技术能力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