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新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7月6日,Phala 同 Parity Asia、NEAR、IRISnet、Ontology 出席杭州国际区块链周峰会 “Web3.0:人人都来打造一个美丽新世界” 圆桌论坛,探讨 Web3.0 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Q1:Web3.0 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样新的场景和新的应用?
贾瑶琪
一是以代码为基础,二是面向用户直接进行交互的模式。
目前对 Web3.0 理解是从两个点出发,第一点是以代码为准。如果算法设计够完善,在去中心化系统上,代码可以代表设计者的想法,可以不被任何人主观的进行篡改。第二点,Web3.0系统更多以用户或者以个体为中心。用户控制自己的私钥,资产、身份、数据,以及一些比较关键的隐私。链上的应用或者 Web3.0 应用在执行计算时直接面对的是用户。这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以中心服务器为基础的 Web1.0 和 Web2.0 不同。
佟林
一是 “Code is law” 即“代码即法律”;二是 “Don't trust, verify”,即通过去信任化完成信任的转移,不需要相信某一个中介方,自己去验证是不是有效;三是 "Can't be evil",这个我大概解释下。
对于我个人,觉得在数据主权或者数据确权方面,在 Web3.0 时代的应用会无法作恶。我相信在 Web3.0 的世界里通过协议层和应用层,比现有的互联网基础架构和应用层之间的紧密关系会连接的更加紧密,可以做到应用层想作恶都没有办法作恶——这也是 Phala 在尝试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如何在应用层做数据保护。
季宙栋
Web3.0 的关键在于解决下一时代的需求。
Web3 是 Web 的自然进化,包括欧盟提出的 NGI[1](下一代互联网)都是致力于解决下一世代的需求。什么是下一世代需求?即机器智能,万物互联。Web3 是能够让人可以和机器,甚至是 AI 协作的基础设施。
我觉得在 Web3.0 里最大的特点是添加了信任协作层,这就是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的领域。有了区块链引入到 Web3.0 之后,每个个体都可以参与网络的治理,每个个体可以在网络里参与按劳分配,能拿到激励。每个个体在这里可以根据透明,公开的规则,来程序化的实现共识。
Web3.0 既然叫 Web,那肯定必须有网络效应。我们知道目前有非常多形形色色的链,成百上千条,但都是孤岛,没有网络效应。跨链技术的探索就是为了让链变成链网,具备网络效应,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不过,也有可能一条单一的链会成为垄断的平台,具备头部效应吸引了所有的开发者和应用。让我们拭目以待,Web3.0 未来是跨链方向,还是单个巨头链,比如 Eth2.0。
Web3.0 时代,应用场景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但不可或缺的基础组件,我觉得应该有数字化的身份,有数字化的钱,比如 CBDC[2],稳定币,还有就是去中心化应用。
一龙
数据和价值属于用户,而不是提供服务的公司。
这些资产和数据不是由银行或社交网络控制的,而是由用户拥有的。因此,应用不再局限于从用户那里捕获什么,而是允许根据用户拥有的数据或资产实现组合和互操作。DeFi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它独立于资产发行者时——资产属于用户,任何应用都可以与之组合。这意味着许多在 Web2.0 时期因为没有足够的用户或数据而失败的公司和想法,将在开放网络时代发光发热。
曹恒
Web3.0 可以支持不仅是信息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价值能够进行交互。
Web3.0 是更好的互联网,解决当前互联网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互联网能支持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在 Web3.0 通过以区块链为支撑的分布式技术可以达到不仅支持信息交换,更重要的是价值能够进行交互。
所以我看来 Web3.0 就是基于区块链的价值互联网,也是我们一直非常专注的方向:跨链技术+应用专有链技术,应用专有链 SDK 让应用得到更好的,更快捷的开发支持。同时通过跨链的技术,让系统之间的价值毫无障碍的进行可信流动。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之下,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非常精彩的新应用场景。包括现在大家已经在期待的 DeFi,在跨链技术支持下资产可以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进行流动。
另外还有一点,我认为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在跨链技术下,能够支撑我们把数字世界和实体经济,和现有商业系统更好的连接起来。这里可以带来的想象空间以及应用场景是无穷尽的,当商业系统都能用通过区块链进行高效的协作,价值将不再是孤岛,这将会大大加快商业的效率和进程。
Q2: 以太坊、Cosmos 或者波卡,谁的机会更大一些?
贾瑶琪
首先要把蛋糕做大,才能畅想以后更多的潜力及机会。
不止区块链领域,其他领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先发者存在先发优势,后发者有自己的后发优势。以太坊有特别完备的生态,这是其他的区块链和平台都不具有的。然而大家希望以太坊有更高的吞吐量来更好地支持应用。这时候大家需要一些新的公链,包括一些跨链项目,例如波卡,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提升吞吐量,跨链。
现在有各种各样链都是数据孤岛,我们希望把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各种链的数据连接起来。还有链上升级,以太坊上面的链上升级太麻烦了,需要硬分叉。波卡不需要硬分叉就可以链上升级。还有例如链上治理,像 Compound 这些新的 DeFi,在已有的应用上做一层 DAO,用链上治理方式更好的管理里面的资金、收益。以太坊上最初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这一点,Polkadot就会添加链上治理,这些就相当于后发优势。
我们希望把区块链整个生态壮大起来,能有更多更有意思的,面向普罗大众的 Web3.0 应用。真正把去中心化身份、去中心化存储、隐私,还有去中心化金融融合起来做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让更多用户用起来。项目之间虽有竞争但也有互补,更多是大家共荣,把整个生态做得更好起来。目前区块链行业的规模不大,不与传统互联网对比,即使是跟一些新的金融科技行业对比,区块链行业规模还是很小的。首先我们要努力要把蛋糕做大,才能畅想以后更多的潜力及机会。
Q3: 基于通用性框架做项目有什么优势?同时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种框架给自己项目后续发展带来哪些限制和障碍?
佟林
开发者是用脚投票的,选择 Substrate 在于其便利性。
我们在 2018 年年底想做 Phala ,面临的选择就比较少,当时更多想自己来做公链,但是后来考虑到公链的概念和市场被催热的状态( 2017 年、2018 年伴随着一些泡沫存在),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要实现 Phala 这样的协议,不需要烧那么多钱,可以采用成熟的区块链研发框架。因为我们想做的事情更多专注在垂直场景或者一些业务问题或者技术问题,而涉及到链的部分,比如共识、安全性,甚至连 GAS 模型一些小的组件,其实有些框架已经做的很好的了。
我们在 2019 年时在进行对比后选择了 Substrate ,它带来最大便利性是让开发者可以聚焦在自己的业务创造上,而不是浪费了很多心力在一些通用组件、重复造轮子上面,这是给我们确实带来了很多开发成本的节约,这是最大的便利。当然 Substrate 还有其他的好处,比如链上升级,它把这些经验和组件做成模块化、平台化东西,可以让创业者复用,这是非常棒的,节约了很多时间。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约束,最显著的约束在于核心组件和开源社区息息相关——这也不是区块链或者 Web3.0 开发独有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公司用了某个开源组件,其实产品也和开源社区绑定在一起。当一个链需要高度自定义时,和开源组社区之间可以交流,开源组有自己的优先级,有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定义,我们需要经常去交流,这一点 Substrate 做得很好,比如 Parity 去年成立了Substrate Builder Program[3] 项目来帮助开发者,Phala团队也是其中之一。另外 Substrate 的本地化也做了很多事,今年 Web3 基金会和万向成立了 Web3 Bootcamp[4],也是帮助国内开发者的一个项目,Phala 也有入选。
综上,开发者是用脚投票的,Substrate 目前至少有 100
个开发团队在,甚至一些开发者不一定需要用波卡的跨链也愿意用 Substrate,就是因为便利性带来的结果。
曹恒
我们在选择框架时一定要找一个开放的,高效的,模块化框架,Cosmos SDK 对这些需求有很成熟的支持。
2016 年,我们团队就希望能够解决真实世界复杂的商业问题。在采用区块链技术选型时,我们关注的是有要足够高的性能,同时也需要有非常开放的架构,同时它需要有模块化的结构允许我们去不断适应现实的世界动态演进的需求。Cosmos SDK 满足我们对于区块链开发的需求,是开放、高效的开发工具,同时具备有非常好的模块化结构。
Cosmos SDK 的开放架构和模块化功能包括对跨链的支持,跨链支持多hub 协作,支持每一个链都是具有独立治理和共识能力,这一点非常适合我们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由于这样开放的架构。我们自己作为跨链服务枢纽开发者,有能力在原有的跨链架构里不仅能完善底层通讯,还能并行开发应用层协议模块。这样的开放架构给应用开发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的专注于进行下一步迭代创新。
Q4: NEAR 如何为Web 3.0创造一个可用性更强的环境?分片将如何帮助区块链,促成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龙
我们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普通的非技术用户更容易地在开放网络中使用应用。钱包不应该用助记词、地址和公钥之类的东西来为难用户。
我们重新设计了 NEAR 的账户模型:账户有普通的可读的名字,有一组可以获取多种权限的密钥,如允许单个设备有独立密钥并且可以很简单地进行添加和移除,可以很方便地做多签以及双因素验证,有独立的密钥用于恢复。
对于开发者来说,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降低进入门槛。我们使用WASM虚拟机帮助开发者使用通用语言,我们还构建了很多工具来支持金融应用程序。
由于我们有一个分片网络,因此区块添加交易的过程没有竞争。交易价格将基本保持在最低水平,从而允许构建更多不同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的成本也不会太高。
此外,我们还在协议层设置了 gas 返还,一个合约花费的 gas 可以返还到这个合约。这使得合同开发者可以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将这部分返还的资金分配给他们自己,或者用来奖励代币持有者。
Q5:去中心化身份是什么?可能会应用在什么场景?未来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季宙栋
DID[5] 推广最大挑战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标准和商业应用场景。
对于DID(去中心化身份),大家有很多误区,最主要的误区是如何分辨数字身份和去中心化身份。数字身份系统在我们国家很早就已经诞生了,所有的身份数据有一个单一权威来源,是公安部的公民联网核查系统,所有身份信息相对集中的存储,但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使用,目前效率高,准确性高,成本也很低,在支付宝和微信应用里可以看到许多数字身份证,驾照的应用场景。
DID 和数字身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 EID(电子身份证)的超集,它具备互操作性。我们可以看到有企业的身份,有个人的,未来有自动驾驶汽车,有物联网设备的,当然,也有不同区块链的,这些都有自己的唯一识别码,它们如何进行交互是 DID 可以解决的问题。
举个应用案例,我们在和世界前三的车企,还有安卓系统一起打造一个开放平台。让未来的智能车能够识别车主,驾驶员的资格,年龄符合驾驶资格,并且车主可以为汽车设置分享,使用权时限和价格,车主通过管理数字车钥匙使得汽车与人交互,汽车的数字钱包还能自主收款,导航图上采集的路程数据还能进行 LBS 数据转售给地图服务商,人,车,企业实现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型。
DID 推广最大挑战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标准和商业应用场景。因为它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必备组件,得有通用的标准来实现兼容。同时,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收费模式也很难设计,收的太贵,就没人使用这个基础设施了。另外是传统账户体系和它的兼容问题,中心化系统目前已经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用户形成了习惯,很难迁移,中心化厂商也会设置门槛导致用户很难映射到 DID 系统上,这是很大的挑战。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我相信这个拐点会很快出现。
Q6: 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达对Web3.0的畅想 :)
贾瑶琪
通过代码赋能去中心化身份、资产,金融、存储、计算给各个用户。
佟林
就像今天我们在小范围做的展览一样——其实未来,你可以不同意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协议,就是你想用哪些服务就同意哪些服务。现在这些产品上传你的数据之后,如何去使用,其实是中心化决定的。
季宙栋
Web3.0是未来确定性的趋势,我觉得这个趋势中国是不会缺席的,中国的技术也是可以的。
一龙
对于创业者、企业家、用户来讲,这是最好的时代,Web3.0可以让创业者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不复存在。
曹恒
Web3.0 = 区块链支撑的价值互联网。
关于Phala
Phala Network 是波卡上的隐私计算平行链,基于类 pow 的经济激励模式,释放无数 CPU 中隐私算力运用于波卡平行链,进而服务波卡上的 Defi 、数据服务等其他应用。基于 Phala 的应用 pLibra 和 Web3 Analytics 已经获得 web3 基金会奖金。2020 年 3 月,Phala 成为首批加入 Substrate Builders Program 计划的项目之一。2020 年 7 月,Phala 获评算力智库 “隐私计算新锐原生力量”。
Phala社区日历
5月15日-8月15日
KSM抵押空投
7月10日
Maskbook × Suterusu × Phala 线上分享
很快
PoC-2 测试网活动
Reference
[1]
NGI: https://www.ngi.eu/
[2]
CBD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bank_digital_currency
[3]
Substrate Builder Program: https://www.substrate.io/builders-program
[4]
Web3 Bootcamp: https://bootcamp.web3.foundation/web3-foundation-and-wanxiang-blockchain-labs-announce-fifteen-teams-for-the-first-web-3-0-bootcamp
[5]
DID: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microsoft-365/blog/2018/02/12/decentralized-digital-identities-and-blockchain-the-future-as-we-see-it/
以下为圆桌全文,由巴比特整理。Enjoy。
主持:李宗乘,时戳资本CEO
嘉宾:
贾瑶琪,Parity Asia 技术总监
佟林,Phala Network 联合创始人&CEO
季宙栋,Ontology 联合创始人
一龙,NEAR 联合创始人
曹恒,IRISnet 联合创始人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