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参加2020浙江高考的作文:我的人生坐标和现实的错位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7月7日正式展开,浙江省的作文题目非常发人深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位名叫“区块链”的同学,似乎对这一命题深有感触,在题目传出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作文纸上,隐约有着斑斑泪痕。
我叫区块链,他们都说我今年应该十一岁了。
我这一生虽然还不长,但却充满了落差和错位。我想,内在原因应该是我不像其他新兴技术那么简单直观,这为我带来了诸多误解。而更多的还应该是外在的原因,毕竟我只是一项技术,怎么用我完全取决于使用我的人的一念之间。
在我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头几年里,大家对我的本名并不太熟悉,他们喜欢叫我的乳名:比特币。
很多时候我会想,大概就是这个乳名的关系,为我的人生带来了第一次错位。
错位一:买椟还珠
其实我的本质非常纯粹,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分布式的账本技术,通过这种记账的方式,保证了账本上被记录的数据无法被篡改,加上公开透明的去中心化记账模式,让我赢得了“信任的机器”的赞誉。
但在这种技术如何被大规模采用还没有定论的时候,我架构中的激励层机制反而被首先单独拿出来,被各种“发扬光大”成为了世人投机的工具。
没错,我说的是那个贬义词的“投机”。
因为这一应用模式引发的贪婪和罪恶,让我在早些年被普罗大众所广泛误解甚至唾弃。
我本是一件熠熠生辉的珠宝,但无人能识,被人所追逐的却只是一个装载我的盒子而已。
错位二:画地为牢
直到去年十月,随着我的意义和价值在宏观层面上被更为清晰的定位,我才逐渐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误解和偏见,开始被科技产业甚至全社会所接受。
但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他们对一件陌生事物的认知大概只要矫枉就必然过正——我一下子被吹上了神坛,变成了立即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很多人都出于各种不同的目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着,认为我马上可以套用到当前的具体业务和垂直应用体系上,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边际提升效应。
但实际上我的功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只能在老的体系下面去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上,我能够为过去不能被显性化度量的、制度化的交易成本给出了一个可显性的度量方案,能够成为实现数据资产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实现跨ID、跨账户、跨机构、跨行业的“超级清算方”。这才是我最大的价值,奠立了我真正的使命,是我人生的真正坐标——着眼于全球化的“公共基础设施”。
不要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的趋势,我拒绝被画地为牢。
错位三:贪大求全
作为信息科技产业的新生儿,我最早降生并主要生活在技术社区中。正因为这一生活环境,让很多人对我自身发展的认知走上了“为技术而技术,为创新去创新”的道路。他们在不断追求炫目的概念和极端的创新,完全不考虑具体的工程实现问题,更不考虑计算代价和通讯成本。
这种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心态,直接导致了表面上整个产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却无法掩盖实际上能够被有效地商业化采用少之又少的尴尬错位。
其实我想告诉他们,“技术”与“工程”不完全在一个范畴内,很多听起来很绚目的概念,有很高的复杂度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来化解,所以眼下在工程上几乎不可实现。通常工程上都会采用成熟的方案,而不是万事都要强行“创新”。
技术上的盲动给我带来的错位和落差,很有可能让我的发展速度被大为减缓。
不过人活一辈子,谁都不能苛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不会被各种不同的外部认知偏差和片面预期所曲解。只要在有识之士的助力下,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走下去,我相信我总有真正成为全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那一天!
微信掃描關注公眾號,及時掌握新動向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比特範的觀點或立場